汪湛彬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和实施新媒体出版业务,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要加强新媒体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传统的编辑流程进行改造,并不断强化编辑的文化责任。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 编辑流程 文化责任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不仅使受众得到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以及时空观念,更重要的是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使受众不再满足单一形式的被动地寻求和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掌握和灵活的控制信息。①全媒体出版正是适应了当下这种媒体发展的趋势,满足读者多元的阅读需求,已成为了出版业界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界普遍关注的现象。全媒体出版是指以原版图书内容为基础,通过纸质图书、手机、互联网、数据库图书馆、阅读器等多种渠道实现同步发行,将资源高效整合,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实现“一种内容、多样化载体、复合式出版”的目标。全媒体出版所导致的信息内容的增多,这仅仅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并不会增强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相反还可能弱化受众的选择能力。所以,这就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其文化责任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全媒体出版时代的编辑流程
1、信息整合
全媒体时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信息的爆炸与冗余。这就要求编辑必须代表读者完成对信息的评价、证实、过滤、建构、呈现内容的任务;对信息内容的鉴别、判断与优化是编辑存在的重要价值。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是信息资源的竞争,但全媒体时代缺少的并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集约化整合和深层次挖掘。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必须提高收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要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收集、挖掘和处理信息,内容上囊括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作者的作品情况、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购买意愿、出版市场的行业讯息、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等。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整合,为选题计划的制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还要充分地发挥主体选择的能动性,主动对社会文化和信息进行优化选择和有效把关,将编辑对信息的把关和文化选择渗透到每一个媒体传播行为和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对经手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其从无序到有序,从模糊到准确,把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精品筛选出来,去除糟粕,为受众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传播空间。在方式上要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细分,主要从受众的性别、职业、民族、年龄、职业、收入、心理需求和行为反应方式等几个方面考察。然后通过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的有机整合,形成一次采集,多重整合,多渠道发布的信息生产流程,②以更好的迎合市场和用户需求,力求给予用户最好的信息体验。
2、选题策划和内容开发
选题策划与设计工作是最能体现编辑工作创造性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出版效益的关键所在。出版物生产与其他物质消费品生产有区别的是,组成这一类的单一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且能够敏锐的洞察市场变化与前景。
做好内容的组织和开发工作,包括组建创作团队、作品内容审读以及作品内容加工等。首先,编辑人员应根据产品专业性质和市场定位,培育、打造一支高效的“再创造”队伍,并与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互动协作机制。其次,要做好作品内容的审读与审查。作品内容的审读与审查需要坚持与发扬三审制度,即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辑室主任或同行专家进行复审和主编最终审核。同时还要强调的是,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三审制度具体实施形式和环节要与时俱进,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绝不迎合低级趣味。同时还要坚定信念,不要让编辑的地位与价值被现代科技淡化或取代。③
要保证作品高质量,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与修订。在传播内容上充分把握媒介不同表现形式的具体特征,文字方面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史实数据、引文核查、标点符号,同时还要兼顾图片处理和视频的配词配乐、录音合成、剪辑组接、视频画面以及互联网的组织链接等。在传播渠道上要充分考虑到“三网融合”趋势下手机、电视、互联网传播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兼容的特性,根据不同渠道的受众特点,内容形式要灵活多变。同时,全媒体的传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与内容开发时要围绕受众的诉求进行个性化设计,还要注重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3、作品设计与样本审查
作品的设计是指结合作品的特点,从技术、工艺等方面对即将出版的产品展开整体规划与设计,并确定实施方案。对纸质媒介来说,外部设计和内文版式是整体设计的两大内容。对数字媒介而言,产品设计包括静态文字设计、动态声像设计和其他内结构设计等。其总体要求是整体设计要能体现出产品的风格、气质和内涵以及产品所面向的受众群体。信息的有效组织与视觉的表现力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使产品功能与所变现出来的形式达到均衡。与此同时,在完成对作品的加工设计之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经过反复的严格筛查和修整,再发往制作部门进行复制生产。校审的环节则是根据原稿进行校对校样,其目的就是针对产品的各个细节提出疑问,修订差错,以确保产品质量。制作部门生产出产品的样本后,编辑还要进行对样本的最终核定,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入传媒市场。
4、产品推介和信息反馈
产品的评介推广也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编辑通过内容简介、评论、广告等方式,把出版物的核心内容、特点和品牌价值介绍给读者,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从而促进产品效益的实现。随着手机、PC、PAD等新媒体终端的不断发展,给产品的推介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渠道与方式,包括通过新闻门户网站、推广视频、游戏植入、百科介绍、邮件群发、微电影、微博、BBS发帖等渠道推广出版物。信息反馈是指出版物发行之后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反响,这方面信息的收集、整合、调查与研究也是编辑所必须要做的工作。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必须要重视研究和分析读者通过不同平台提出的各类意见。因为不同渠道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有助于产品进一步的个性化推广。
二、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的文化责任
1、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编辑始终是代表社会进行文化选择的主体,编辑的文化选择特别容易形成普遍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成为人们探索和前行的坐标,在已有的主导文化背景和文化框架内对传播信息和文化产品进行理智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索和选择,并积极汲取传统的文化优势,从而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④
在“信息井喷式”的网络时代,受众会由于接触到过多的信息而变得茫然,受众的思想会因为听到过多的声音而感到迷惑。这就要求编辑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和“大编辑”的编辑理念。编辑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不仅要学习新闻与传播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社会学、舆论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外延学科。要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传播技术,例如音视频的剪辑、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并不断地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应用实践。此外,还需要时刻学习新闻传播与出版的相关规章制度,恪守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超越功利色彩,戒浮戒躁,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警惕。这样在遴选信息时才会做到遵循传媒规律,不会因为片面盲目地追求收视率或发行量而丧失基本的新闻传播原则。
2、做好编辑角色的类型重构
全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涵盖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这意味着按照不同媒体形态纵向划分编辑类型已经不再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形势,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应该是网络立状的分工和合作,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编辑部门界线,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力结构,按照横向功能划分编辑类型与职责,促进编辑出版业务在高效融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效率。此外,还应该努力成为全媒体出版的导演型编辑,不但要策划专题的内容,还要根据不同媒体特性策划专题的表现形式及各种媒体的相互配合与补充。策划专题多元化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技术力量与人力资源,或者借用各上游和下游媒介市场资源完成策划项目。
3、坚持以受众为本,创新文化选择
编辑在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把关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价值观念来任意发挥,判断信息的价值,而是始终要坚守“受众本位”、“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意见反馈和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不能因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而曲解、偏离或违背受众的意愿,使文化选择失去其意义。同时,全媒体时代知识的迅速更新,要求编辑要具有独特的视角、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社会上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准确把握受众的各项需求,从社会生活的变动中发现最新的动态,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兴的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前沿的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当前的形势,不断地为文化和信息产业增添新的财富。
4、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相关研究和市场分析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在编辑出版行业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家已在各个省区设立了数字出版试点基地和数字出版研究机构。有志于在全媒体领域先行的编辑应该积极参与到数字出版相关的市场与研究中,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数字出版技术,探讨为我所用的可能性与适应方法,积极踊跃的参加各种业界的学术交流活动,争取在数字出版的最新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就抢占先机,率先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①陈姗姸,《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编辑活动的冲击与思考》,《编辑之友》,2008(3)
②王振蕙,《媒介融合语境下编辑流程重构与编辑流程再造》,《电视研究》2012(8)
③简姿亚,《影响当代传统媒体编辑人员把关的新因素》,《文史博览(理论)》2010(8)
④杨光宗,《文化缔构与编辑选择》, 《出版科学》,2005(6)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