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
早就听说,地处北欧、仅有500多万人口的芬兰是全世界最“干净”的国家—— 据说该国各级法院每年受理的贪污案件不足10起,而且几乎没有“大案”。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上,芬兰蝉联了多年的全球第一名。
尽管小国也许内政相对简单,但保持这么多的“零腐败”,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芬兰人是怎么做到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踏上了去芬兰的旅途。虽然是参加会议,但并没有公务车来接机。
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事先发来了详细的从机场到酒店和会场的交通指南,如何乘地铁、如何搭公交或打车,包括每一段路程的费用,清清楚楚。到会场后凭票报销交通费,万一票丢了也会按数目付给你,但在这里,一切与公务有关的交通行为都需要自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中国动辄“派辆车接”的行政风俗非常不同。
或许,这也是未来中国,特别是北京可以学习的经验——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才有可能真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后来,跟芬兰朋友聊天,听说他们除总统之外,整个国家公务员中只有总理、外长、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享有仅供其本人使用的公車,且只能在上班时乘坐。其余各级大小“干部”都是或公交或私家车上班,不少西装革履的议员、部长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晚上与芬兰朋友一起吃饭时,忍不住还是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芬兰可以这么“干净”?
他们初一听说,竟然有些错愕,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拿公家一针一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几乎与生俱来的信仰,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值得大书特书的“品质”。
仔细想了想之后,一位芬兰记者朋友告诉我,这首先与宗教信仰有关。大部分芬兰人信仰基督教的路德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义就是“好行为”。因此节俭、自律、助人等“好行为”已经刻在了芬兰人的DNA里,几乎是一种自发的、全民习惯性的行为。
其次,二战中芬兰曾加入德国阵营对俄作战,后成为战败国,曾因此遭受重创。二战后芬兰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重新复苏,因此他们格外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对于贪腐等可能危害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因素有特别的警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芬兰的公务员成为真正的“公仆”,极度自律,几乎断然不敢有收礼受贿这样有非分之想。芬兰关于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也近乎苛刻,收当事人一瓶酒、接受一项荣誉头衔,都可以视为“受贿”。而且公务员一旦因为失德被解职,将一辈子“抬不起头”,私营机构也不会再雇佣他们。如此之高的贪腐成本,自然没有人愿意冒险。
这让我不由想起,数年前我在北京接待了几位芬兰朋友。
某日饭后无事,提议带他们去看看很多外国人喜欢买的盗版碟,是与公务行程完全无关的私下活动,他们竟然毫不领情地一口拒绝了。能够如此之自律的,可能只有芬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