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2013-04-29 10:14杜荣兴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豆子工具小朋友

杜荣兴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新课导入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不但可以使学生瞬间聚焦课堂,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动机进一步加强,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课堂魅力的所在。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好的导入就像磁铁,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每一堂课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温故知新,在“矛盾”中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大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又不十分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分数的意义”时,先利用课件出示六个苹果、两个小朋友,指名学生到计算机上把六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他们很快分完,每个小朋友分到三个。这时课件出示两个苹果,继续让学生把这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他们也很快分完,每个小朋友分到一个。然后再出示一个苹果,继续把这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当学生说出:“每个小朋友分到一半”時,接着再要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多少呢?如果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五个人呢?那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苹果呢?趁势引入“这样分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铺垫迁移,在“疑惑”中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自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理解那些较抽象、较枯燥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先出示装有一些豆子的杯子,内装28粒。先让学生估计这个杯子里有多少粒豆子。于是,学生们纷纷积极地说出自己各自不同的答案。这时老师先不作评价,而是带着学生一起数10粒豆子,放入一个杯子中:“现在你能估计这个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吗?”有的学生估计有20粒,有的学生估计有30粒,还有的学生还有其它不同的想法。究竟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让我们一起数数吧!于是指名两名学生走上讲台开始数豆子,同学们也跟着数。有的学生是这样数的:2、4、6、8、10等等。还有的学生是5个5个数的。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又可以看出学生原有数感发展的水平是有差异的。然后有机渗透由“部分”到“整体”的估算策略,最后组织学生数数,来验证学生的估计,这样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既感受到了数数的必要性,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课后检查效果良好。像这样,用有趣的数学活动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认知冲突,在“悬念”中导入新课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心里就会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例如厘米的认识教学,老师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学生合作测量后汇报。有的小组是每人选一样工具来量,结果是:课桌长6拃,课桌有4枝铅笔长,有5个这样的笔记本长。有的小组的结果是:3人拿工具量,2人记录,1人检查。得出课桌大约有4枝铅笔长或3个铅笔盒长或5拃长。也有的小组汇报:桌子大约是20块橡皮长或10个手掌长,用铅笔、铅笔盒和拃量的和其他组差不多。这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大家的桌子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只有工具一致,测量结果才可以相互比较。因此也感受到了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在全班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的测量活动,验证他们的发现。同时在情景中揭示了“统一工具”的必要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厘米”的概念学习。

四、比较感悟,在“体验”中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中比较发现异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望,由此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两层含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用语言不容易为儿童所理解,于是,我就通过摆动物头像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基数”和“序数”,由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 我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动物:小鸡,小猫,小猴,小鹿,大象,接着,先让学生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动物。当学生回答出一共有5只动物后,教师小结:这个“5”表示一共有几只动物,是动物的个数,也就是动物的总数。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数,第5只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是大象,我又让学生从右往左数,说一说第5只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是小鸡,我接着问:“为什么同样都是第5只,却不是同一只动物呢?”经过观察,讨论,得出:虽然都是第5只,但由于数的方向不同,所以,表示的动物也就不同。由此师生共同总结出“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

五、倾听联想,在“故事”中导入新课

提到听故事,相信没有孩子不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用较短的时间绘声绘色地讲一则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猪八戒找到1个大西瓜,孙悟空对他说:“八戒,我吃一半,你吃一半。” 猪八戒说:“不对不对,我先找到的西瓜,我要多吃一点。猴哥你吃二分之一,我吃三分之一。” 唐僧听了他们俩的对话,笑而不答。沙僧却说:“八戒,你可真傻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总之,新课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发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问的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为上新课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导入更自然,更形象,使数学课堂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豆子工具小朋友
夹豆子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我和小豆子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猜豆子
Let’s DIY Poster
开心豆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