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搅拌器,助推器,启发剂

2013-04-29 08:08李志涛
考试周刊 2013年64期
关键词:辩论猴子矛盾

李志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有疑问才会促使人探究,才会使思维得到启发和升华。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实现以上目标呢?我就案例教学中通过“疑问式”引导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具体操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以趣激疑,注入兴奋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求索思考,但是这不是只为学生“一乐”了事,而是引导他们在对某一事件感兴趣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材料,更深层次进行思考。比如,在讲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如何突破“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难点呢,我选取了一个实验作为案例:将两只猴子分别放在两个铁笼子里,一只用铁链拴在铁笼子上,一只不拴,笼子上有一个指示灯,灯一亮,笼子就会被通上电(不致电死),灯一灭,就断电,依次不定时间地反复通电。哪只猴子先死?学生对此案例积极性很高,在第一时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兴趣的指引下产生强烈的探究和释疑心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无疑为打造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第二,设疑辩论,开动“搅拌器”。平静的水面虽可让人产生恬静之感,但往往失之于灵气与活力。所以,课堂教学最忌流于平庸死气,教师要开动“搅拌器”,不失时机地挑起学生思维的矛盾,让学生互相辩论,在思维激烈的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突兀”效果。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上例中,针对哪只猴子先死,学生开动脑筋,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很自然地分为两派,辩论自然不可避免。在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用他们自己的理解不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并试图驳倒对方。“理,不辩不明”。在这种思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积极性和对政治课的兴趣,更锻炼了主动求索和思辨表达的能力。

第三,层疑追问,点燃助推器。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不仅不能一下子将原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相反,还要像“剥洋葱”一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和不断总结,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另外,当学生遇到思维阻碍点的时候,教师要将问题梯度化,像助推器一样,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至于最后得以全面深刻理解原理,并活学活用。

怎样达到上述目的呢?这就要求老师针对案例材料,深入分析,精心设计问题,层层设疑,由浅入深,以起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聚小波为大浪”的作用,强烈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较好的思考效果。

为了使学生深入剖析案例,生成问题的答案,并深刻理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深涩抽象的哲理,针对学生的辩论观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师:是外部恶劣的环境直接决定了猴子最终的死亡吗?

(生:不是,他们只是重要的外部条件。最终杀死猴子的应该是它自己的心理因素。)

师:在进行实验以前和实验开始后,两只猴子心理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大家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初期和后期加以考虑。

(让学生讨论一下。讨论的意义在于:一是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老师的点拨可以让他们再次找到思考的方向,不致丧失兴趣和产生挫折感;二是可以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到灵感,掀起思维碰撞的小高潮。)

师:平和和恐惧作为矛盾双方,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

(引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并进行原理解读。)

通过上述环环相扣的设疑,学生生成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也锻炼了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促其反思,注入启发剂。苏格拉底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让疑问、矛盾、问题成为思维的启发剂,就可以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是怎样生成的。于本案例,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深刻理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启发学生用图示演示这一过程。学生积极思考,气氛活跃,给出了很多图示,现展示其一:

通过上述思维模型的建构,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抽象哲理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建构知识模型、生成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思维。

综上所述,在案例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疑问式”引导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较充分的刺激和锻炼,可见问题引导在教学实践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应让广大教师在新课改的良机下,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固有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发展思维,进行有价值的层层引导,着重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从而真正实现“授之以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猜你喜欢
辩论猴子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