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要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2013-04-29 00:44:03王寅佳
环球人物 2013年7期
关键词:德伯消费主义环球

王寅佳

对不少国内读者而言,查尔斯·德伯还不够知名,但在美国,他已被公认为社会学界的权威人士,出版了很多经典著作。近日,德伯的新书《马克思的预言——危机中的世界》中文版上市。在书中,德伯以与马克思灵魂对话的形式,分析了这位思想家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预言。在德伯看来,马克思逝世100多年后的今天,经济危机频发,垄断企业在世界各地掠夺资源,环境破坏史无前例……全球经济真到了如此危险的境地?3月4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德伯,请他谈了对欧美与中国经济的看法。

欧盟是重灾区

69岁的德伯出生在美国华盛顿,早年从耶鲁大学获得政治学学士,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是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2000年,德伯出版了《寻求关注》一书,被认为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后来的《疯狂的美国》又成为许多院校的社会学教科书。此外,他还为《时代》、《纽约时报》等报刊写文章。

环球人物杂志: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有很多,您的新书为何更倾向于马克思的观点?

德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危机重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也身处险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很多预测现在被证明是正确的,比如可怕的金融危机、企业全球化、资本家与政治联姻等。然而,在美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马克思被妖魔化,主流媒体从不谈论他。虽然马克思的一些观点也有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研究资本主义最伟大的学者。人们应该了解他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环球人物杂志:欧洲经济就走不出危机吗?紧缩计划真的没有用?

德伯:由德国中央银行和总理默克尔主推的紧缩政策可以说是个悲剧,搞不好可能导致欧洲南部一些国家离开欧盟。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当你已经处于衰退,最不该做的就是削减政府开支。因为整个私营领域要靠数万亿美元支撑,唯一的希望就是继续花钱。但这有一个前提,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撑,才能保持刺激政策长期有效。

为了拯救经济,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进欧元区制度建设,在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等项目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财政风险分担机制初现雏形。但在短期内,欧元区宏观经济再平衡仍需要继续深化。

环球人物杂志:欧盟真的会散吗?现在欧洲政治家都在不惜代价挽救欧盟。

德伯:像希腊、葡萄牙这些穷国本来可以靠货币贬值度过危机,这样就可以增加出口、刺激经济,但现在使用了欧元,只能跟着实施紧缩政策,造成严重的社会和政治不稳,人们的示威抗议、政局动荡就是证明。

很多政治家把欧盟看做发展欧洲经济的根本,认为它创造了一个比美国更开明的资本主义体系,它确实也曾比美国有过更高的就业率,更少的贫困、军国主义和环境破坏,对国际法也更为尊重。但欧洲北边富、南边穷,这个差距一直威胁着欧盟的生存。

美国紧缩政策难以奏效

3月2日,全球各大媒体发布消息称,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命令,决定在本财年削减850亿美元的政府开支。美国的紧缩政策让德伯显得忧心忡忡。

环球人物杂志:美国开始实施的紧缩政策将产生什么影响?

德伯:在美国,“紧缩”这个词有误导性,是政府行为的一个幌子。政府一边减少政府开支,一边把巨额资金塞给大银行和大公司,他们得到了数十亿美元的救助资金、税收减免,其实是把政府花在老百姓身上的钱,转移给了有钱人和大企业,还有军队。这种做法会抑制消费,带来新一轮的经济低迷。

环球人物杂志: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国经济会有改观吗?

德伯:民主党和奥巴马本应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现在也被共和党逼得开始削减开支。如果僵局不能打破,奥巴马很可能会有所妥协,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事实上,如今70%的美国人反对削减社会福利,如果奥巴马不向共和党妥协,不削减那些损害穷人利益的公共支出,而是削减军费,他肯定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环球人物杂志:美国经济起伏不定,为何其物价在过去几十年里还算平稳?

德伯:过去30年,美国的工资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人只能购买打折的廉价商品。富人们则把钱放在国外避税,也不在国内花。要知道,美国经济的70%靠内需拉动,虽有外国人在美国消费,但量很小。所以,美国的整个消费需求很小,企业不得不压低商品价格。此外,美联储历来致力于保持低利率和打击通货膨胀。尽管物价没怎么涨,但工资下滑,找不到工作,物价低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更大的挑战来自政治领域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提到全球化是资本家为了无限攫取利润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有什么影响?

德伯:经济全球化帮助中国吸引外资、创造就业,培养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但全球化也有坏处。比如,美国企业为了躲避严格监管和工人高薪,跑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对帮助中国没有兴趣,想的只是赚钱,中国会为此付出代价。

经济全球化还鼓励了不可持续的、盲目的消费主义。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受到重塑,可能变成下一个美国。这样的经济和文化入侵对中国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新的全球经济殖民体系是时刻存在的,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有时却不得不争着抢着通过签署协议挤进来。

环球人物杂志:环境问题也是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吗?

德伯:没错,环境破坏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灾难。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碳排放税标准,靠贸易协定和法律实行更严格的环境监管。

环球人物杂志:经济全球化让更多国家渴望经济高增长率,您怎么看?

德伯:在一个国家达到适度繁荣之前,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增长的极限了。经济增长不再是帮助穷人,而是拉大国内的贫富差距,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事实上,许多国家渴望的经济高增长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果世界人均收入都要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至少需要7个地球的资源。因此,对于经济增长,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在教育、公共交通、绿色新能源、医疗等方面,增长是有益的,但在军费、消费品以及燃油等领域,增长应该被遏制。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

德伯:中国还在探索自己的经济模式和未来,其经济蕴藏很多潜能。短期看,如果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会发展良好;长期看,中国必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其实是政治上的。政府必须扛住压力,不要自觉地变成一个过于依靠金融业的资本主义体制。同时,中国政府必须警惕出现一个基于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许多中国消费者过度追求奢侈品,热衷于超前消费。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受大众消费主义影响,盲目模仿西方,是很悲哀的。因为这不可持续,也会让中国没有未来。

猜你喜欢
德伯消费主义环球
Film review:WALL·E
环球纵览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艺术与设计(2016年8期)2016-12-01 17:30:43
环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8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