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娟
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曾经说过:“拨动电教一颗子,下活教改一盘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领域中近乎于普及。实践证明,正如南教授说的那样,电化教学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科学、充分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认为枯燥难懂离学生遥远的古诗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使之贴近小学生的水平,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古诗的学习重在激趣,教学中若善于使用相对应的电化教学艺术,学生自然有兴趣。
一、运用电教手段中的“音符”,激发创作情感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与音乐做伴,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古诗教学需要的就是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中去学习。课堂中古诗朗诵时我经常播放与诗意相关的音乐,如哀婉的二胡曲声中的《悯农》,铿锵雄壮的钢琴曲声中的《望庐山瀑布》……一次偶然听到歌手唱李商隐的《无题》,突发灵感:我们也把教学中的古诗谱上曲子让学生们学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请本校的音乐老师帮忙,给一些古诗谱上曲子,课堂中选时机教一教,学生的兴趣就随之而来。很快,校园里也总能听到一些优美的旋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以后,在教古诗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创作的曲子还真有点作曲家的味道,而且因诗而异呢!
二、运用电教手段中的“三维”,发掘创新思维
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常常有含而不露的成分,这就需要给学生发现诗句这一奇妙特点的时间与空间。在一首诗中,往往有一词一字用得特别妙,特别传神,我们常把这些字词称为“词眼”。著名的例子如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学生很难发现。我们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的运用,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先把教材中及与之有关的所有的辅助内容搬到屏幕上,让学生共同去象看三维图画一样,拉开人与书的距离,找一找你认为最奇妙的字眼,如教学《滁州西涧》一诗,我把书往液晶投影仪上一放,大家共同远距离观察,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诗中的‘深字用的很奇妙,诗中说有黄鹂,而屏幕上并不见黄鹂,原来问题就出在‘深字上,真是太有趣了。”我相机针对这一发现,引导学生比较、对照、想象,体会出“深”的妙处在于写出树的枝叶繁茂、鸟的叫声婉转之美,从而更深刻地体味暮春景致的优美。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开拓创新的才能。
三、运用电教手段中“练指”,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坚持每周和学生一起背一首古诗,孩子们对古诗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课本中的“文包诗”体裁的课文又是苏教版的一个特色,也很受学生们的喜欢,所以本学期,在学了《少年王勃》、《李广射虎》之后,启发学生仿照“文包诗”的课文写法用古诗故事的形式写写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瞧,有同学这样写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两只黄鹂站在柳枝上放声歌唱,那翠柳像是被它们唱绿似的。再望远处,一行有着洁白羽毛的白鹭像仙女一般向一碧如洗的青天飞去。我站在窗前望着那西边的山岭上有千年不化的积雪,觉得心里有一丝丝寒意。门外湖里停泊着从东吴千里迢迢来的船只,我一看,真想上船回到有我欢乐童年的故乡啊!看到这种情景诗圣杜甫怎能不写诗呢?于是他提笔写下《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又如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之后,我让学生以诗意的题材练写一篇联想文章,同时也记叙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途中的所见所谓。此时若盲目地让学生自己想象作文,不可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把“早发白帝城”的诗境转化为流动的直观形象,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一定的顺序和方法,仔细、正确地观察,学生才能看到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途中两岸山峰耸立,树木葱郁和江上水流曲折,水势湍急的美景秀色。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在美丽的诗境吸引下得到培养。在此基础上不失地让学生想象李白和艄公的对话等诗意所没有的内容。这样,一篇富有联想特色的文章就会跃然纸上,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写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多媒体的简单运用,让学生的小练笔,不但促进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效果真是妙不可言呀!
四、运用电教手段的“整合”,提升感悟说话的境界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电教手段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我经常让学生发挥想象,电脑绘画。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完《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当然,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画家,现场画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未必都那么明显,因此,“画”也可以变换地进行教学。如《鹅》一诗,我们就在电脑上设计了图画填充的游戏:让学生运用“画笔”工具给“鹅”填充颜色,达到在画中巩固掌握诗句勾画的鹅的形象。难度降低了,视觉与感觉效果也更明显了。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空间作画。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创造我们所需要的情景。这对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是极为有利的。
五、运用电教手段的“解说”,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由于诗词的内容不易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写有原文,并在原文的下面注上解说词的透明胶片放在投影仪上,然后通过银幕投放给学生看,说明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中秋佳节,晴朗的夜空,挂着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她象征着人间亲朋好友的团聚,象征着一种清高的理想境界。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它,把它奉为词中的上品,广为传唱。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在受排挤,被贬谪到地方作官,因而,词中寄托了他想超脱现实的愿望。同时,他和他的弟弟又分别多年,因此,又在盼望和弟弟团聚。但月圆人不圆,这是现实的矛盾。苏轼思想放达,他对着长空皓月,特作自我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时,那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便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和思亲的深情。由于配上了解说词,学生对词的创作背景和复杂的感情有了逐步的了解,我再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一边随着节奏在手上击打着拍子,一边跟着轻轻地哼唱,把课推向了高潮。再看着课件为之配置的视频背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把复杂的思想感情作了既细致又形象的表达。这样由情入景,由景抒情,构成了完美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的享受。
从以上的一些做法中,我深切感受到一旦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大脑中蕴含的丰富宝藏,就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对学生而言,他将受益无穷;对教师而言,也会受到启发。这一切源与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能集图、文、音、像动画于一体,它将单向、单一的信息流通渠道转为多向、综合性的渠道。使学生乐学、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