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视觉阐释

2013-04-29 05:53:56彭鲲彭虤虤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孤独爱德华

彭鲲 彭虤虤

摘 要: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是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一生致力于用画笔表现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的孤独境况。本文拟从霍珀最常表现的人物和城市景观这两类题材入手,从内容和形式上对霍珀的绘画艺术进行解读,分析他是如何通过绘画这种形式对孤独进行视觉阐释的。

关键词:爱德华·霍珀 孤独 人物画 城市景观

关于孤独,大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讲过一个寓言:天地初创时,人类是两个身体背靠背粘在一起的,所有器官都比现在的人多一倍,力量无比强大。宙斯和众神担心人类过于强大,不敬神灵,于是就把人劈成两半。所以柏拉图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这就注定了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孤独。在农业社会人们以宗教或宗族为中心,毗邻而居,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对孤独的体验还不甚明显;自从19世纪末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的快节奏和机械化,直接导致人们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人的精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孤独几乎成为每一个现代人最深的情绪体验。对此现象,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做过深入的解读,而在绘画艺术领域,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通过他的绘画作品,对身处现代社会的人的孤独感做出了最佳的视觉阐释。

爱德华·霍珀1882年出生于纽约哈得逊河畔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从小沉默寡言,喜爱清静,经常远离人群到大自然中独处。霍珀幼时即显示出绘画天赋,并在父母的鼓励下练习绘画。十七岁时,他来到纽约的一所插图学校学习,次年转入纽约美术学校,在著名画家蔡斯(William Merritt Chase)和亨利(Robert Henry)等人的指导下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1906年 到1910 年之间,霍珀曾经三次访问欧洲,在法国期间,他虽然身处欧洲艺术的核心,但并未受到当时画坛流行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而是以写实的笔调坚持描绘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生活中的庸常风景和凡人琐事。作品带回纽约参加展览,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也没有出售过任何作品。欧洲的文化熏陶使他回到美国后感到特别不适应,他承认:“我刚回来时,一切都显得让人无法忍受的粗糙和原始。”①这期间他的绘画事业陷入低潮期,只得一边靠绘制商业插图维持生活,一面寻找新的艺术语言。由于不善言辞和内敛的性格,霍珀处处逃避着与社会和时代相沟通相融合的每一次机会,但他的眼光是敏锐的,对艺术的追求是执著的,这注定他的内心和艺术之旅是孤独、卓绝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然而物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以清教徒理想和资本主义精神为基础的美国文化传统被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取代,田园牧歌式的和谐人际交往逐渐沦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和疏离。一战美国虽未直接卷入,但西方人自中世纪以来所精心构造的基本信仰和道德观念,在战争的硝烟下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世界和他人的存在状态,只是一味关心自己,每个人的心灵在整个社会中都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严重危机,心灵的终极孤独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无法摆脱的生活痼疾。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这种孤独感更是在整个社会蔓延。霍珀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变化,开始把自己的画笔投向了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和孤独情绪,创作出大量的作品,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孤独进行了完美的视觉阐释。

像很多画家一样,人物和城市景观也是霍珀最热衷描绘的对象。不同的是,在霍珀的画笔下,无论人物还是城市景观,都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霍珀早年受过良好的写实技法训练,从他在学校时所画的肖像画和人体写生中我们能看到他娴熟的技法。然而霍珀对深入精到地描绘人物并不感兴趣,他笔下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仿佛是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就是用简单的笔触和大的块面勾勒出一副副无表情的脸庞和略显僵化的形体。画笔下的每个人物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永远都是一副木雕泥塑般的神情,人与人之间、人与外部空间之间没有任何情感交流。这些“人”看起来已经失去了社会属性,成为仅具生物属性的躯壳。与其把它们称作“人”,还不如说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机器或塑料模特更为恰当。与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等以阴郁环境表现孤独的画家相比,霍珀并不喜欢把人物放置在一个幽暗神秘的场景里,他更喜欢把人物安排在明亮的光线下。刺目的阳光或耀眼的灯光本应驱散孤独,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但在霍珀画笔下的人物好像对此环境无知无觉般一如既往的冷漠。这种环境的“暖”和身处其中人物的“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让观者感到一种无可救药的深入骨髓的孤独。例如在1960年创作的《人们在太阳下》,不同性别、年龄的四个人以同样的姿势并排坐在躺椅上,面对着空旷的田野,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每一个人均表情漠然,空洞的眼光呆滞地望着寂寥的原野。虽然阳光明媚、天气晴好,可我们却从每一个人物脸上读出了那种深深的孤独。霍珀还善用对比手法,把人物放置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依靠这种体量关系的对比,衬托出人物的孤独感。例如1927年创作的《自动售货餐馆》,偌大的餐馆,只是在一角孤零零地坐着一位女士,桌上只有一杯咖啡,对面座位空空如也,身后巨大的玻璃窗外黑洞洞的未知世界,仿佛要把人吞噬。餐馆是自动售货餐馆,孤独的就餐人神情漠然,也好像机器人一样。此外,霍珀还创作了一系列室内窗前的裸女形象,如《上午11点》等。裸女在明亮的窗前向室外张望,看样子是想接触外部世界,但某种畏惧又使她始终禁锢在内心的孤寂中;而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也因为某种神秘力量并不愿去接触她,宁愿在远处悄悄窥看。日趋复杂的生活环境和沉重的社会压力使人的欲望不断受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沟通和交流,最终只有走向孤独。

霍珀也热衷于对城市景观的描绘,但他对城市里的建筑和街道本身固有的形式感和美感并没有太多的表现欲望,而是着眼于通过建筑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霍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城市单调、乏味的生活和这种生活给人带来的孤独感。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霍珀曾谈及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情绪是没有表现价值的,中午在滚烫的太阳照射下的沥青路,停靠在路轨旁的旧汽车,夏天蒸发成水汽的雨水,都可以解除我们无助的厌倦……所有沉闷的、平凡的美国城市生活以及隐藏在城市景观背后的孤独,都是我表现的对象。”②霍珀会独辟蹊径地描绘建筑的局部,例如一扇门廊,一扇窗户,或是一截空无一人的人行道,这种支离破碎的景象就像某个城里人在孤寂无聊时随意地一瞥被定格在画面上。创作于1930年的《星期天的早晨》是霍珀的代表作,受到很多纽约人的喜爱,曾被纽约电话公司选中作为其宣传册页的封面。画家截取了城市里的一段再寻常不过的街道和街边的普通二层商铺,平行的街道与商铺垂直的门窗,明亮的街道与幽暗的店铺,这两组对比凸显了画面的张力。阳光晴好的星期天早晨,城市街道上本应熙来攘往、人头攒动,可无论街道还是商铺,均空无一人,只有一个低矮的消防栓和瘦长的理发店红白蓝转筒,像两个闲极无聊的路人孤独地或蹲或立在路边,冷漠地打量着这座城市。城市的街角也是画家喜欢表现的对象。通常意义上,在一所城市里,街角往往是最繁华和热闹的地方,如果连这样的地方都寥落寂冷,那么整座城市的萧条和孤寂就更可想而知了。创作于1942年的《夜鹰》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这样的景象。《夜鹰》描绘了一个夜晚的街角餐厅,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在通宵餐馆的映衬下,街道仿佛被延长了一样,同时也显得愈发寂寥和孤独不安。餐馆对面幽暗的店铺里刚好能辨认出一台收银机——一个沉默却又意味深长的符号。餐厅里也只有三位意兴阑珊的顾客和一位侍者,他们相互间没有什么交流,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独立世界中,坐在前面的孤独男人背对着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餐厅并没有明显的门可供客人进出,整个餐厅形成了一个封闭结构,“囚禁”与“限制”的意味跃然画布上。透明的玻璃给人的心理感觉却像一堵厚重的墙,我们能看见咫尺之遥墙里的世界,却好像永远也无法接近它。在漆黑的纽约街道看到这间唯一发出亮光的餐厅时,我们期待它会给予温暖,但可惜它带给我们的还是无边的孤独。画家自己曾这样介绍这幅画:“我是从位于格林威治大街一个街角的餐馆里获得灵感的……在那里我或许在无意中看到了这座大城市的孤独。”③从观者的角度,我们能读到的也许不仅仅是一种大城市的孤独,而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的终极孤独。

1967年5月15日当爱德华·霍珀去世,他被纽约时报誉为“杰出的美国风情画家,也是专画孤独寂寞的画家”,这无疑是对霍珀绘画艺术最好的概况。

① 樊小明.寂静之声——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J].新美术,1995(4):17.

② Edward Hopper. Charles Buchfield: American[J]. The Arts, July 1928:7.

③ Gail Levin. Edward Hopper: The Art and the Artist[M]. W.W.Norton & Co,1980:89.

作 者:彭鲲,硕士,浙江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绘画艺术研究;彭虤虤,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孤独爱德华
爱德华·马奈
幼儿100(2024年10期)2024-03-27 05:50:28
《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散文诗(2022年16期)2022-09-07 07:06:50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与养护技术探讨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2:02:12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46:30
有点“孤独”是中国崛起的正常境遇
环球时报(2012-06-29)2012-06-29 07:52:00
爱德华和玛米由
祝您健康(1988年2期)1988-12-31 07: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