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论略

2013-04-29 05:53刘桂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摘 要:文学作品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体现。每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整体。这个艺术整体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主观评价的社会生活。它的构成要素是题材、思想、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文学作品的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部结构和具体手段,它的构成因素是结构、语言体裁等。

关键词:文学作品 题材与主题 内容与形式 生活源泉

一、文学作品的题材

(一)题材的涵义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题材的涵义,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即作品取材的范围。通常所谓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现代题材,或者政治题材、教育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等等,就是指的广义题材。狭义的题材是指某一作品所具体描绘的生活现象,即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加工的,用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和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二)题材的形成

文学作品的题材来自社会生活,是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生活素材是作家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当作家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各种人物和事件,反复认识和深切感受其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从而产生创作冲动的时候,他就进入了提炼题材的过程。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作家所熟悉的、所感受过的、经过自己调查研究的原始材料作为提炼题材的基础的。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有人建议我写长篇小说,这也是没有用的。他们说:‘写某个事件,某个生活吧!选这个或那个问题、某个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吧!我不能,我不会啊!在我本人心中没有诞生和没有成熟的东西,我没有看见,没有观察到,没有深切关怀的东西,是我的笔杆接近不了的啊!我有(或者曾经有)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土壤,就像我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的空气,朋友和仇人,自己的观察、印象和回忆的世界——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的和我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这些都是经验之谈。题材的形成是作家对生活素材选择加工的结果。在这个选择加工的过程中,作家的立场、世界观和审美倾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它决定着材料选择加工的方向。一个对生活灰心丧气的作家,不可能去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一个个人主义者、一个不能同祖国发展事业共命运的作家,不可能去表现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热情。其次,它决定着对素材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和选择加工的深度,作家选取什么,舍弃什么,集中什么,强调什么,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意图、感情倾向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诗人看到的是自然风光本身的美。“借得西湖水一圆,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剑英:《游肇庆七星岩》)作家不仅看到自然风光本身的美,而且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

二、文学作品的主题

(一)主题的涵义

主题也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一篇文学作品,不管他的具体内容如何,形式怎样,它总要告诉读者一个生活道理。但是,作品的主题不是作家外加的东西,而是融合在艺术形象描写之中的,是通过作品所选择、描写的全部生活现象显示出来的。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呢?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作品选择、描写的全部生活现象所显示出来思想意义(或感情情绪)的聚光点。这个概括和人们通常说的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略有不同,是考虑到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短诗)的主题表现有着不同的情况的缘故。在诗歌中,那种想要描绘现实中存在的东西的激情实在是由于艺术家在洞若观火以后,现实中的物像在他脑子里定影以后,他渴望理解现实中存在的东西的隐藏的意义。

在叙事作品中,尤其是在大型的叙事作品中,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也是多方面的,这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不能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关的,其中必有一个贯穿全篇、概括作品全部思想意义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叙事作品的主题。这就是说,叙事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关系、生活事件,各个生活侧面,都有其本身的思想意义,又是表现主题的一个部分,而主题就是各种人物关系,生活事件、各个生活侧面的有机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这众多思想意义的聚光点,是统帅作品的灵魂,决定作品的总倾向。既然作品的主题是融合在艺术形象的描写之中的,那么,叙事作品就往往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题的主要显示体,以人物的纠葛为枢

纽,把整个作品的生活之流汇集起来,导向一个集结点。

但是在一些抒情短诗中,由于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比较单纯,只是表现某种生活感受威感情情绪,很难像叙事作品那样用中心思想来概括它的主题,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就需要通过把握作品的感情情绪的,聚光点来把握它的主题。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里描写的是秋夜的霜天,天边的残月,栖鸦的啼叫,桥头的枫树,江中的渔火,寺院的钟声,旅人的客船,但是,一个“愁”字统领全篇,使全部景色融成一体,从而深重地表现出一种夜泊孤寂的感触和羁旅的难堪情绪,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全部景色描写和夜泊氛围的聚光点。

(二)主题的形成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从哪里来的?它和题材一样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正如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所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他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于它一个形式。”这就是说,主题是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的,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应当指出,主题形成的具体过程没有一个现成呆板的公式,不同作品会有不同情况:有的在熟悉生活获得题材的同时孕育主题,有的对生活有了认识和见解,形成了主题,然后处理人物,构造故事,有的先有生活积累,当时没有想到要写作品,后来由于受到某种启发,加深了对生活意义的认识,才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提炼主题,有的要经过多次反复,甚至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才最后确定主题,有的是开始创作时只是某些人物、某些情节、某种情绪的推动,没有明显的主题,写到最后才逐渐显示出主题,有的是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创作意图,然后再深入生活,从生活素材中选择题材和提炼主题,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创作意图是作者企图反映某一方面社会生活,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打算、计划,并不等于未来作品的主题,创作意图有助于作家明确创作的目的、意向,自觉地研究生活,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生活素材,它影响作品主题的提炼,但它不能代替作品的主题,创作意图和创作实践常常有一定的距离,或者是原来的意图太大,实际上不能实践,不得不有所变更,或者是在深入生活之中,发现原来的意图不够正确,不完全符合实际,需要加以修改,或者是创作意图是作家总的艺术探求的目标,而每一篇作品只是这个总的艺术探求目标的一部分。这样,作品中所形成的主题就和创作意图虽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笼统地说创作意图就是未来作品的具体主题。

还应该指出,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之所以不能简单等同于未来作品的主题,还在于作品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客观思想意义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有时是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其主观意图是“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表现“无才可去补苍天”的哀叹。这也就是说,作者写贾府的兴衰际遇是为了“补天”——“补”封建社会之“天”。可是,《红楼梦》的客观意义却越出了,甚至违反了作者动笔之初的主观意图。因为透过贾府由兴盛到衰败的画卷,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封建社会的无穷罪恶和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它是由艺术形象的特性所造成的。在文学作品中,主题思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合在具体、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中的,是和艺术形象血肉相连的。而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样,艺术形象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就不像科学论文那样具有明确的确定性,而是隐藏在描写对象的形态特征的背后和形象与形象的联系之间,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当然,上述情况只是说明作品的客观思想意义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有时具有不一致性,但这并不能理解为作家的创作是完全无意识的。我们的结论是:真正的艺术创作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它是作家站在一定的立场,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对生活进行感受和认识,并遵循艺术反映生活的规律去表现生活的结果。

三、题材和主题的关系

(一)题材对主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题材和主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表现之一,就是题材是提炼作品主题的基础,题材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是主题赖以表现和存在的基础。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表明了题材的选择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题材与开掘是有联系的,如果题材本身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是肤浅的,那就无法开掘出深刻的思想意义来,即使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品,如果这个物不足以言其志,这个景不足以抒其情,那么作家就要另选景物了。同时,从创作过程来看,如果题材发生重大变化,作品的主题也就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矛盾冲突为题材的作品,情况就更是这样。

作为提炼作品题材的基础的生活材料,是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来的。社会生活从内容性质上来说,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从人们的生活范围来说,它包括城市生活、农村生活、部队生活、工厂生活、矿山生活、机关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等。而这每一个方面的生活又有着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联系的大小不同的事件,它们本身都有一定的意义,但它们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也不是等同的。所谓生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差别性决定题材意义的差别性。

同时,社会生活是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内容和不同的现实任务。因此,题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又是发展变化的。有的题材被长久地描写,不断地发现它的新意义,有的题材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降为次要地位或被淘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作为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的作家,如果他和生活的步调相一致的话,就必然会从他的时代的现实生活或历史素材中,努力寻找和探求能体现其时代要求和社会理想的题材。所以,在文学史上文学题材的重大变化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时代的、历史的要求的投影,听到时代前进的足音。

(二)主题是统帅题材的灵魂

关于题材和主题的关系,不仅要看到题材对主题的制约作用,还要看到主题对题材具有统帅作用。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生活现象、人物事件、自然风光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一个主题作为它的统帅,正如当代作家王汶石在《漫谈构思》中说:“艺术构思要解决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生活背景、矛盾冲突、事件选择、情节安排等等一系列问题,而提炼主题则是艺术构思的中心环节,是中枢神经,是从内部联系各方面的纽带。……常常因为没有探索出生活事件的深刻思想意义,我们虽然有了大量的素材,它们还是静静地堆积在生活仓库里动也不动,鼓不起创作冲动,有时即便想写它,也鼓不起劲头。可是,当我们一旦明白了它的内在意义,获得一个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找到了主题,情况立刻就不同了。思想的火花一旦燃起,所有的生活事实,细节,都被通通照亮,活动了起来,向主题思想的光点聚集,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面目,一个作品的轮廓就明显起来,形成起来。”

主题不仅是题材的聚光点,而且是作品的灵魂。在文学作品中,题材对于主题固然有其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题材的意义和主题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等同的,题材本身还不能决定作品的思想价值,还要看作家怎样处理这个题材,提炼出一个具有什么样意义的主题来统帅这个题材,用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光点来聚集这组生活材料。有的题材比较平凡,但作家以其独具的慧眼,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提炼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使平凡显出不平凡,作品就有了引人深思的思想价值。有的题材意义比较重大,但作家把它的意义歪曲了,用一个错误的主题来统帅它,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题材,由于作家的立场观点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感情倾向不同,从而对题材进行不同的处理,作品所显示的主题意义也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在我国文学中都可以找到不少的例子。比如,大约从晋至今,用昭君出塞这个题材写成的作品是相当可观的,在这些作品中,思想倾向大致相同的很多,但思想感情倾向不同的也不少。请看下面这两首诗:

使者相随出汉宫,辞君马上去匆匆。

只因自恃好颜色,不把金钱买画工。

(元)连文凤《王昭君》

漫道黄金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

琵琶一曲干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

(清)郭润玉《明妃》

这两首诗的思想倾向是截然相反的,前者指责王昭君而否定昭君出塞的积极意义,后者则歌颂王昭君出塞的积极意义,因此,对于出塞情景的描写,其感情色彩也显然不同,一个是“辞君马上去匆匆”,一个是“朔风吹散马头尘”,前者是那样冷落,后者是那样热情。

再请看下面这两首诗:

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

香魂若得升明月,夜夜还应照汉宫。

(唐)徐夤《明妃》

竟抱琵琶塞外行,非关图画误倾城。

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边防十万兵。

(清)郭漱玉《明妃》

这两首诗的思想倾向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同情和劝慰王昭君而指责“帝家无策及边戎”,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但它又和连文凤的诗不同,后者则申明王昭君深识大义而且肯定汉家的和戎策,这和郭润玉的诗思想倾向基本一致,但又在感情和表达上有所不同,郭润玉的诗在表现民族和好方面更为鲜明一些。

作 者:刘桂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讲师,主要从事服装工艺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看当代观赏石的鉴赏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
英语模糊语言翻译教学改革探析——以文学作品《飘》为例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