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红玲
有一位儿童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个儿童心上都蒙着一层白纸,儿童总是跟着这张白纸作斗争,而作为教育者,也是在与这层白纸作斗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发展自我,发展“真我”。我们如何做到?
一、爱,是消融白纸的良药
有人说,爱是一剂良药,爱是甘霖,爱能融化一切,滋养一切,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谈情说爱”永远不会过时。
爱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就是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用一种民主的眼光去看孩子,与孩子相处,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孩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应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把自我教育的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只有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完善他们的个性品质。
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真诚的沟通,内向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眼睛是在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他们更需要老师与同学更多的鼓励与关爱,需要更多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或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观念和期望行为提供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次成功的、愉悦的体验,将是他再次站起来表现自己的很好的基石,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与表扬将慢慢地赶走他内心的怯弱,让他变得更勇敢更自信。久而久之,当积极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我们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赞美和鼓励,因为在赞美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会感觉到生活的信心,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的作用,研究和分析学生的情绪,并根据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我相信只有你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你,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
二、心,是产生共鸣的音叉
心理健康需要的是什么?也许更需要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融,实践证明,真诚的心,可以换来真诚的心,邪恶的心也一定会换来邪恶的力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自己的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外来打工子女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更需要另一颗更高尚的心灵来与他们进行碰撞,在这当中,部分家长因受社会风气和自身知识的影响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有的则是家庭结构失调,由于外出务工,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在家的老人管不住孩子,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温暖的亲情。还有部分家庭父母离婚导致家庭变故,这些都会让孩子很难形成健康心态。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用心、细心地呵护,让他们能在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不要让经济负担也成为孩子的压力,更不要使之成为一个烙印。
三、行,是带领前行的力量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行动,因此,我们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这三者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要整合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育人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此外应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沟通,使学生在校有人教育,在家有人教育,走出社会同样有人教育的有效德育教育网络。
儿童的第一课堂永远在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人格形成绝大部分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因此,作为父母,有着任何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的氛围、生活环境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父母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心理品德、生活习惯、情绪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思想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好坏鉴别力不强,最易受外界影响,家长的任何不文明言行和落后思想,都会让他们耳濡目染,最后形成坏的习惯,根深蒂固,影响一辈子。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人生活在文化中,而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力量,尤其是社会风气,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而文化的力量是看不见的,但却是能够渗透心灵的,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小学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如果社会风气是积极向上的,则学生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反之,如果社会风气是消极的,就会使学生形成消极心态。社会风气也影响孩子的行为,它所带来的一些生活方式成为学生的模仿内容。小到流行的词汇、服饰,大到流行的思想、行为,都有众多的中小学生趋之若骛。从这些可以看到,一方面,社会风气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尽快地、顺利地接受社会的各种观念,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风气对学生有消极作用,不良风气会使中小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受到威胁。
总之,我们要将“爱”“心”“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悄然走进孩子的心扉,从而引领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