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意到写境的转变

2013-04-29 00:44彭小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写意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位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在思想上他深受老庄的影响,在艺术上注重写意,并且他的思想、艺术影响到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在继承陶渊明写意的基础上融合了谢灵运写意的艺术特点,使得山水田园诗由写意转到了写境,从而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写意 写境 山水田园诗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一些士大夫为了全身远害,渐次脱离官场,移居田园,“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踌躇畴苑,游戏平林”,成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大夫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加之当时老庄思想兴盛,老庄认为人的痛苦和祸害来自于人的欲望,主张“返朴归真,无知无欲”,以此来消除人世间对人的本性的干扰,恢复到自然素朴的本质上来。在这样一种哲学的影响之下,世人都有一种“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的追求。特别是在魏晋时期,这一观念更得以推阐。当南下的士人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风光,他们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将南国的田园风光纳入笔端,于是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批田园山水诗人。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诗中透露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陶渊明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继承老庄的“自然”思想。在老庄的著述中,很多地方出现了“自然”,这里的“自然”应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其中不包括任何人为的成分,是按照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发展的。老庄认为,人只有因循自然,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达到“心斋”和“坐忘”,才能无所待,进入到自由的境界。陶渊明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的这种哲学思想,陶渊明诗中用到“自然”二字以及反映这种思想的诗句有很多,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以上诗句中,有的虽然没有用到“自然”的字眼,但也表现了自然之意。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那种遗世独立的超然形象,他希望返朴归真,保持自己的本性,而不被世俗同化。正像陶渊明自己所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这里陶渊明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达到一种不被外界拘役,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的状态。正是老庄因循自然、返朴归真的哲理给予了陶渊明在观察外物时的一种独特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异乎常人的,达到了物我合一,袁行霈说:“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青松就是具象的青松,秋菊就是具象的秋菊,而在陶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他能从中看出别人看不到的理趣和人生真谛,于是南山遂不是南山,归鸟遂不是归鸟,青松遂不是青松,秋菊遂不是秋菊。”

东晋社会混乱,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社会和自身的原因促使他绝意仕途,终老田园,以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状态去观照自己在田园里的一切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将之幻化成一篇篇优美的田园山水诗篇。

陶渊明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近的思想影响到了王维等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唐代统治者以老子的后代自居,极力推崇道教,加之当时佛教传入,儒、释、道并重,唐代隐逸成风。另外,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大多数有志诗人面对盛唐的宏大气象,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端居耻圣名”,但常常又因仕途受挫或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或半隐半仕,漫游山林;或辞官归田,躬耕田园。这些都促进了盛唐田园山水诗的发展。对于盛唐田园山水诗发展的原因,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第十三章“歌唱自然的诗人”中认为:一是五世纪以下老庄自然主义思想和外来佛教思想的混合,使得士大夫往往轻视事务,寄意于人事之外,虽不能出家而往往自命为超出尘世,于是在文学方面有“山水”一派的出现;二是当时社会重视隐逸,隐逸之士遂成了社会上的高贵阶级,聪明的人便不去应科第,而去隐居山林,做个隐士,隐士的名气大了,自然就有州郡的推荐,朝廷的征辟……思想所趋,社会所重,自然产生了这种隐逸文学,以及歌颂田园生活,赞美山水的可爱,鼓吹那乐天知命的适性自然主义的人生观。

因而无论是东晋的陶渊明还是盛唐的王维,他们的隐逸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何种原因,在他们的思想里都有着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无疑的。“体合自然、适己为乐”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在这种共同的精神旨趣之下,在对陶渊明等诗人的思想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王维开创了一种优美宁静、素朴淡雅的美学境界,现举一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山明水秀、明月朗照,没有世俗的嘈杂,竹林不断传来一阵阵浣女归来时的笑声,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用一些淡雅的色彩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但这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向往及心灵的净化。这种素朴的生活是诗人在隐居时体会到的。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写意,摹写物象只是占从属地位,葛晓音在《中国山水田园诗研究》中认为中国的田园山水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诗经》《楚辞》。但在这些作品里没有直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篇章,虽然其中有一些景物描写的片段,但只是作为“生活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在张秉戌主编的《山水诗歌鉴赏辞典》中收录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田园诗作,其中第一篇是曹操的《观沧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只是从曹操开始,中国诗歌史上才有了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之后山水田园诗不断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写意,其中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能手。如《归园田居》其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其中的“羁鸟”、“池鱼”,并不一定是诗人眼前所见,“方宅”、“草屋”也并非是诗人刻意刻画的对象,而是借以表现诗人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种悠闲生活的向往。

在陶渊明的诗里常常使用的是启示性的语言而不是写实性的语言。在诗中,诗人要传达的是诗人在田园生活的悠闲的生活情趣,然而这种情趣并不是可以用语言来传达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既然语言不能传达诗人的体会,那只有注重言外之意,选取启示性的语言,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意味,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让读者体味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意”。

王维的诗不再像陶渊明那样单纯地写意,在王维诗中既有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也有自身对田园风光的感受,如上面所举的《山居秋暝》一诗,诗中写的是初秋时节的一场新雨后辋川别墅中清幽的景色,其中有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明月”、“清泉”、“浣女”、“莲叶”等,然而诗人选取这些远近、动静不同的景物,是为了体现自己在辋川别墅生活的恬淡的心情,诗人在最后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谓是形神兼备,境界自现,兼有陶诗的写意,又有谢诗的摹象的特点。试作比较:

渺渺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困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经,深山何处钟。泉声咽老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两诗都写自身的感受,所不同的是,陶诗中的“高鸟”、“游鱼”不一定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更多的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媒介。整首诗给我们的印象只是一位渴望像高鸟、游鱼一样自由的诗人形象,诗是以意写景。王维的《过香积寺》中的“古木”、“寺钟”、“深山”、“泉声”、“青松”都是诗人眼前实有之景。诗人选取这些实有之景勾勒出了寻访香积寺时所见的画面,而作者思想感情寄寓其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想起了一个佛家故事,想到佛法可以制服毒龙,也可以克服人世间的种种欲望,从而表达了诗人的归隐愿望。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与陶渊明的近似于直抒胸臆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形成了王诗空灵含蓄的艺术特点。关于陶渊明与王维诗在写意上的不同,葛晓音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认为:“陶诗不少诗取景比较一般化,大都有寓意,甚至不拘于一时一地,有时未必是眼前实有之景,但取与诗人心境相合者入诗。唐人写山水,多侧重描写眼前实景,常常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而作者的情意却暗寓其中。”

山水田园诗发展到王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当然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关,但与王维借鉴融合陶渊明、谢灵运两人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分不开的。袁行霈在《陶渊明研究》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稳,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重性情的阶段和重声色的阶段,一旦性情和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就形成了盛唐诗歌的高潮,这就是盛唐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

[2]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1.

[3]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

[4] 王明居.唐诗风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7.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第3版).

作 者:彭小庐,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写意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写意与留白:《刺客聂隐娘》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人物画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论王铎草书艺术中的入古出新
对楚汉艺术中写意元素的探索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