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自从老公换了苹果手机后,那部淘汰下来的三星手机就成了儿子的“囊中宝物”,后来在小家伙的再三要求下,我给他买了张手机卡。
让儿子拥有手机的初衷是为了他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以便随时联络。谁知,儿子竟然一天到晚摆弄起手机来,早上起来不顾上厕所先拿起手机,就连写作业时也表现得三心二意,眼睛不住地往手机上瞟,晚上躲在被窝里不停地按。通过两天的观察,我终于发现儿子痴迷手机,是缘于发微博,最多一天竟然发了30条,其中有几条竟是上课时间发的。
一怒之下,我没收了儿子的手机。可接连一个星期,儿子都表现得魂不守舍,几次在饭桌上欲言又止的样子,或许是想向我讨要手机吧。见这阵势,我决定变“堵”为“疏”,与其苛刻地“一刀切”,倒不如巧妙引导,让儿子真正学会正确使用手机,适宜适时地发微博。
晚饭过后,我变戏法般地把手机摆在了儿子的书桌上,儿子顿时眼睛一亮,既意外又欣喜。接着,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手机使用协议书”。聪明的儿子立刻就明白了,接过协议书认真地阅读起来。协议书对儿子玩微博有了详细的要求,无论时间、数量,还是内容都有了明确的限制。在协议书的末尾,我还特别设计了“家长方”“孩子方”的签字,只见儿子稍稍迟疑了片刻,然后像下定重大决心似的,拿起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如此无限信任并放手,能行吗?我有些忐忑。为了第一时间观察儿子的动向,我24小时登录微博,果然发现儿子发的微博数量少了许多,只是偶尔和同伴“互粉”一下,交流的大多是班级或校园里发生的事情。
当我正为自己的得意之举暗自窃喜时,儿子“摊上事”了。那天,儿子刚刚回到家5分钟,就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儿子的好朋友陈伟。陈伟一脸委屈地向我告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今天一只受伤的小鸟出现在了陈伟的课桌上,有同学断定是陈伟伤害了小鸟,儿子随即把这个消息发在了微博上,使同学们一致认为陈伟是“罪魁祸首”。其实,受伤的小鸟是陈伟捡到的,他是想把小鸟带回家养伤。儿子惭愧地低着头,嗫嚅道:“对……对不起,原谅……原谅我吧!”一番道歉后,两个好伙伴破涕为笑,重归于好。
送走了陈伟,我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契机,对儿子进行一次微博诚信教育。“发微博看似是你随手拈来的几句话,可以随便发,其实不然。哪怕字数再少,也是你的言论立场,代表着你的文明形象啊!道听途说的话千万不能发在微博上,这样传播开来,严重点说,你就是在散播谣言。”我语重心长的话语,字字句句敲击在儿子的心坎上,他听得心服口服,一个劲地点头称是。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你不妨通过微博的方式与伙伴讨论难题,互相探索,互相激励;你还可以晒晒自己的复习计划,同学之间彼此借鉴,彼此督促;而且微博还是你与远方亲人沟通情感的纽带,你可以在节假日里,给外地的叔叔、舅舅、姨妈送上问候和祝福。”我的引导字字珠玑,儿子也听得格外用心,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感。
从此以后,儿子发布的微博内容发生了质的改变,关于班级琐事的、同学关系的消息少了,倾向于学习方面的内容多了。儿子还带头成立了“微博互助小组”,如果哪个同学遇到了“拦路虎”,就可发出求助微博,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各类解决方法都会出现在微博之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这样的活动,儿子的思维活跃了,视野也开阔了。
互联网时代,儿子与微博为伴。他已经走出了一味痴迷的误区,学会了正确有益地“玩转”微博,受益心灵。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