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的软弱

2013-04-29 00:44周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老井爱情

周甜

对中国人来说,无家可归大概是一种最沉重的折磨,我们可以承受种种非人的待遇,却受不了身边没有亲人的孤独,在孤独中我们很容易变得软弱,甚至是不堪一击,所以,古往今来的炎黄子孙,东方西方的华侨华裔都在无意识地问“你是哪里人”,我们下意识地要去别人那里寻取慰藉。而对一个略通人世就离乡背井的年轻人来说,第一次落户的地方往往很容易将他内心潜藏的感情需要勾出来,就像渴望老家一样,渴望一个可以容人栖身的环境,渴望一种故乡的气氛,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种渴望还势必日益强烈。

的确,作者在最初落户的小山村里待了整整六年,他很自然会把它当做寄托这种渴望的主要对象,如果要问知青生活带给他丰富的精神馈赠是什么?那就是他对这个小山村充满无限的眷恋。当然,作者后来回到城市,当了作家,这种眷恋也就成了过去的记忆,而且过去留给他的,也绝非只有这样的眷恋。假如新的生活当中有什么东西更强烈地吸引他,或者他能够建立起一个温暖的家庭时,这些记忆是会逐渐淡忘的,他没有必要继续依恋那代替老家的小山村。

可实际情形却正好相反。即使作者心中埋藏有更多的愿望,现在也会被另一种激情所压倒,一种仿佛挣不破藩篱的愤激,一种对自己永远也找不到幸福的预感,使得作者感到无限的孤独,而他承受的又是那样一种带着绝望的孤独,所以他更是很容易地将这种情绪带入到自己软弱的心境中,哪怕它同时会带来浓郁的伤感和惆怅。尽管他可以摆出满不在乎、大大咧咧的姿态,但在内心深处,他却始终无法摆脱那种软弱的痛苦,这几乎令他本能地就会记起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那个小山村。

所以,无论作者以前写过些什么,他必然会写出《远村》,而且是这样的一部《远村》:他详细地描绘了杨庄的一草一木,那夏夜的露珠,那黎明时的青草味,还有那每天从山背后升起的太阳;他也必然要满怀深情地描述杨庄人的世态风情,那“守羊”时凄哀的山歌,那人与狗相依为命的情谊,以及在作品结尾处,那老羊户与小羊羔有趣的对峙,就好像游子在睡梦中回到母亲的身边,哪怕是家中的一几一凳,他都忍不住要依次去抚摸一遍。而对作者来说,这些描写绝不是可繁可简的辅助性文字,它们汇聚成了那样一种亲切的抒情氛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这种氛围的渴望在诱发他创作《远村》的时候,内心感到了温暖和安宁。但是作者的重点却不仅仅是来描绘他的“远村”,而更重要的是,他要写村中的人,写村中人的爱情,更要透过村中人的爱情去写他心中的道德观。

所以作者是有必要去刻画杨万牛的爱情的。一个曾经走南闯北的复员军人,自己成不了家,却给当年热恋过自己、后来又嫁给他人的女人拉了十八年的“边套”。作者恐怕再也找不到能比这个更充分表现那软弱痛苦的素材了,也正因为是从这个特殊的角度着眼,他极少去正面剖析杨万牛的爱情悲剧,而是把大部分笔墨都用来表现他的复杂情感。他不断地让杨万牛回忆起当年他与叶叶热恋时的情景,甚至一次次用昔日的甜蜜来反衬今天的苦涩,而正是在这些反复回忆的段落当中,读者才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者那种咀嚼痛苦的冲动。他又极力地让叶叶表现出对杨万牛的爱情,甚至用颇富戏剧性的笔法,安排了她生养孩子后与杨万牛的那一场对话。杨万牛的爱情波折是《远村》的核心部分,对它的处理最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心态:他不愿意去翻捡出作品中每个人人生悲惨时期的底蕴,也不愿意对诸如杨万牛一样的人重重地喊:“你的生活竟然是这样!”他的兴趣只在玩味,玩味他一个人所创作的这一悲剧,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懦夫的做法,因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厄运,便干脆爽快地放弃了努力。他甚至从这软弱中体味到了一种坚忍,一种“在如此情况下还能够这样”的毅力,可是这坚忍和毅力从作品中来看自然是属于杨万牛的,可是谁又能说,作者就不会从中获得一种慰藉,一种更深也更不自觉的心理满足呢?

我愿意把作家的作品看成是对他本人思维的自我描写,因为作家总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设计自己笔下的人物,虚构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作家能不能充分揭示笔下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他能不能正视自己的情感,愿不愿意把它充分地剥离出来给大家看。《远村》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作者是那样强烈地渴望表达出自己的痛苦,所以当刻画杨万牛的软弱和悲哀时,他几乎没有什么顾忌,写法上也是如行云流水。

当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界如火如荼地对中国文化展开讨论时,作者也一起参加,从发表时间晚于《远村》的《老井》看来,他显然是从这场讨论中受到了启发,并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手法,就是象征。作者决心把个别的精神现象与更广大的精神背景联系起来。可是,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杨万牛的个人行为,他当然无法否认他的软弱,如果让他充当某种集体意识的代表,是不是就有可能从他这软弱当中,发掘出新的道德价值呢?于是,作者就从新的角度来解释杨万牛以及杨万牛所能代表的。即以表现传统为名义进行新的创作,这就是《老井》。

在我看来,《老井》的主人公孙旺泉简直就是第二个杨万牛。杨万牛是被困在“拉边套”的局面里,孙旺泉则是被困在了老井村;杨万牛没有勇气与叶叶另组家庭,孙旺泉也没有勇气与巧英一起远走高飞;杨万牛归根到底是因为无力摆脱贫困生活的重压,孙旺泉则是对巧英满怀疑虑,才赌气到段家做上门女婿,归根结底也都是因为一个“穷”字。因此,在《远村》里杨万牛与黑虎的对比,在《老井》里则有孙旺泉和巧英的对比,从人性发展的角度看,这对比同样是那么尖锐,叫人禁不住心中发疼。更何况,无论是基本情节,还是主人公的命运,《老井》都是在重复《远村》,都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爱情悲剧。

孙旺泉的理想是几十年来现实生活的耳濡目染所铸成的,而赵巧英的希望则是得自于新生活的启迪引导。前者扎根于历史,而后者着眼于未来,似乎对于老井村的现实来说,孙旺泉的选择具有无可非议的道德认可,而巧英离井背乡的开拓,却缺少理解的土壤。但是,就在这个困境的旁边,作者又加演了一场神话般的戏剧:老井人世世代代打井找水,到了孙旺泉手中,竟奇迹般地打出了一口井。作者显然是把这个打井的事情当做了文化,甚至是命运的象征。因此,他一方面极力渲染老井人找水的悲壮历史,如“狼狐与人抢水”,“先人‘恶祈求雨”等传说;另一方面又极力地把孙旺泉描写成这个打井传说里的唯一继承人,甚至用上了“小龙转世”这样的神话,在第五章里,更是让万水爷爷恭恭敬敬地把他当做神来拜。总之,作者是不遗余力,一定要把《远村》爱情悲剧里的失败者,请到《老井》这出戏里来当一回主人公。

然而,一个人不可能分身做两件事,作者要让孙旺泉同时在事业与爱情两出戏里唱主角,那就只能是互相牵制,到头来一出都唱不好。也正是他那些慷慨激昂的打井的宏论,模糊了后来他在爱情生活上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而孙旺泉那些绝望沮丧的表现,又使人怀疑他自我牺牲的真正动机。我在想,就算孙旺泉真是为了履行责任、承担义务而拒绝巧英,那为什么打出了井水以后仍然不能和她携手而去呢?是因为孙旺泉嘴里说的“我打的井,帮咱这一代人,两代人站稳脚跟,种树种草,生男育女,值当了”这种充溢在他心中的大我意识呢?还是因为孙旺泉心中已经明白巧英是“怀在省城,生在老井”的女人,体会到两人之间日渐尖锐的矛盾呢?更或者,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为,这个结果不过是作者为孙旺泉的软弱寻找的一个堂皇借口。因为单用殉道者的责任感,并不能解释他在爱情上的软弱,至于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情节,如巧英几次三番地回村找孙旺泉,孙旺泉替巧英输血之类,也都更显得勉强。

我们从祖宗那里继承了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即便能够摆脱政治使命感之类的功利动机,有心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我们也总是不由自主地首先要从道德上来评价这些情感,希望它们能够在道德上让人无可指责。因此,我们的内心情感很难持续地释放那种冲决一切障碍的强大冲力,那种不顾一切地袒露心胸的充沛激情。相反,一旦最初的宣泄得以完成,我们很快就会冷静下来,开始依照道德标准,并且往往是过时的道德标准来改造自己的情感,掩饰和压缩那些我们觉得羞于示人的部分,一面又放大甚至虚构那些我们认为是富于光彩的部分。在我看来,作者也是如此,尽管《远村》《老井》的写作给了他种种心理上的安慰,可它们毕竟来得那样苦涩,他很清楚自己笔下的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知道自己这样借笔下人物来宣泄苦闷有多么的可怜。然而,却又不得不这样去创作,因为寻根作家笔下的人物,是附着于文学之上的生命符号,这些生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性体现者,而是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杨万牛和孙旺泉的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的存在状态,也正是透过这种存在状态的背景,窥探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以及价值的标准。

栏目主持人:房福贵,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栏目编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老井爱情
老井的春节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不谈爱情很幸福
问月
老井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老井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