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新竞局

2013-04-29 00:44:03由曦
财经 2013年7期
关键词:银联运营商银行

由曦

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报摊买报纸、菜市场买菜时,可能不需要携带现金或银行卡,仅凭刷手机就能完成付款。这种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近场移动支付时代,因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00941.HK)两大行业巨头的联手而即将来临。

2013年2月25日,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和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于2013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共同宣布,即将在全国14个省(区、市)试点推出“手机钱包”客户端程序,为手机进行快捷“闪付”提供服务。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标志着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已实现TSM(Trust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务管理)系统互通,接下来几个月会试点空中发卡,随后进行试商用和正式商用。

不同于通过第三方中介进行转接的移动远程支付,移动近场支付可以实现用户和商户间的直接付款,同时,由于省去了输密码的过程,其在商场、超市、便利店、报摊等小额支付领域独具便利性,这无疑是完善整个移动支付业务链条的重要环节。

巨头的“联姻”平息了延续多年的产业主导权之争,开启了移动近场支付领域运营商系和金融系合作的大幕,初步奠定了产业发展的格局。

各个参与方的角色亦逐渐清晰:银联通过TSM业务来提供金融应用的管理和下载服务;运营商在SIM卡上辟出专门的金融应用存储空间;银行则通过移动支付实现空中发卡。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曾将移动支付比喻成“山中的大象”。如今,他对《财经》记者说,这头原本轮廓模糊的大象正走出深山。

对于当前主要依靠第三方机构转接信息来进行远程支付的移动支付业来说,近场支付技术无疑打破了这一局限,使手机变成商户与用户间直接的支付工具,拓展了移动支付的运用空间和便利性。由此所带来的移动支付业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将增强其对传统线下支付业务的替代性。

但产业未来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各方以何种方式合作?利润如何分配?怎样培育用户刷手机的需求?主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如何协调发展?监管挑战何在?这些问题尚无答案,亟待解决。

当被问及移动近场支付的未来时,资深移动支付产业专家陈建伟表示,“近场支付是一项很美好的事业,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复杂,业界一直把它做成真正可用、可普及的服务。”但他亦坦言,“目前进入了一个震荡期,壮大还是夭折,难以看清。”

用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的话来说,移动支付的市场高点到底能垒多高,取决于各方的认识和行动。

巨头联手

合作不易。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2012年6月21日双方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曾将移动和银联的合作比喻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回忆起第一次和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见面时“双方都有点感觉”,但即便如此,移动和银联的联姻也经过了一年半的谈判。

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最重要的合作内容涉及TSM平台上的势力划分。在合作协议中,移动承诺将金融应用的管理交与银联。

TSM平台能使金融服务提供商(如银行)远程发布、管理移动应用,在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等主体间,建立起商业合同和技术连接:电信运营商用SIM卡来服务用户,银行用银行卡来服务用户,电信运营商把SIM卡的部分空间开放给银行,用户就可以通过TSM平台将银行卡下载到SIM卡上。

具体到“手机钱包”这个项目,凡是持有NFC手机的用户通过客户端访问中国移动时,就会被引导至银联的TSM平台,继而在银联的TSM上进行空中金融应用下载,完成诸如将商业银行的金融IC卡下载到手机SIM卡上的操作,即所谓的“空中发卡”。然后就可以使用手机,在贴有银联标识的非接POS(消费终端)上完成刷卡消费,实际就是把刷卡变成了“刷手机”。

对于当前的移动支付来说,TSM平台的运用突破了仅能依靠第三方机构转接信息进行远程支付的局限,而使手机变成商户与用户间直接的支付工具,增强移动支付的便利性。这无疑是完善移动支付整个业务链条的重要环节。

正是看重TSM的重要作用,银联希望构建专门针对金融应用TSM的平台。目前,其已完成了与移动的系统对接工作。同时也正在就TSM事宜与其他两家运营商进行谈判。

银联希望通过TSM平台将所有的银行统筹起来,这样就可以将线下支付领域的优势延续到移动支付上,但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2012年10月,央行科技司曾将“中农工建交招商”六大银行和三大运营商召集开会。央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在会上劝说运营商不要做金融方面的移动应用,而由央行统筹设立TSM(实际是由银联主导)。会上,电信运营商表示同意,而银行却不同意。

工行、建行这样有庞大客户群和网点的银行,不需要通过银联的TSM平台来完成空中发卡;向来以零售业务创新示人的招商银行,也不愿受制于人;中国移动入股的浦发银行,基于股权关系,更倾向和中国移动直连。不走银联TSM的好处在于,既可以保证个性化,还能留有管控力。

2012年12月,招商银行在与中国联通(600050.SH,00762.HK)合作时,就选择了直连。一位联通沃支付公司的中层人士透露,有这样想法的银行不止招行一家。

即便不能统筹所有大行,银联的TSM仍有用武之地,更多的银行出于效益考虑还会把银联作为首选。例如,中信银行已确定不开发自身的TSM平台,专门使用银联的服务。这就可能出现大银行与运营商直连,而中小银行通过银联TSM平台间接连接的局面。

主导权之争

移动支付是以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账户作为账户基础,以手机中的安全模块作为账户、身份认证等信息的存储载体,以线上移动通信网络和线下POS、ATM等支付受理渠道,来实现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和支付。

移动支付包括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如果支付场景如本文开头所描述那样,是在POS机旁刷手机的话,用户和商户直接沟通,并未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转接,这种方式称为近场支付。而如果用户是在手机或者电脑终端的屏幕上,通过操作客户端软件并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完成和商户的支付行为的话,就是远程支付。

由于对硬件设备要求不如近场支付高,投入资金较少,目前,移动支付的模式以远程支付为主,近场支付由于各方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而一度停滞不前。

从国际上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看,运营商完全可以单独建立自身的TSM平台,并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与完备的通信网络,来占据移动支付的主导地位。以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为例,该公司搭建了一个比TSM更具垄断性的发卡平台,并且只允许其授权的银行通过该平台发卡,同时该公司入股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已在日本移动支付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然而,国内电信运营商却没有这样幸运。在行业壁垒森严、金融牌照管控严厉的现状下,跨界经营几不可能。

当时,电信运营商系和金融系在“谁来管理和组织账户”、“谁的最终品牌服务于终端用户”等问题上争执不下。对商业银行和银联来说,支付业务是起家之本,不容他人觊觎。而运营商则挟庞大客户群和完善的通信网络,也意图在支付产业上分一杯羹。

争夺首先体现在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上。

此前,移动曾积极推动以2.4G作为标准移动支付业务,这引起了银联的警觉,银联担心若2.4G成为主流技术,移动的支付业务规模将大为增加,从而威胁到银联在线下消费体系的主导权。

于是银联用2.4G技术尚不成熟为理由,游说各方采用13.56MHz标准。在2010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主办的手机支付标准座谈会上,银联移动支付部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2.4G标准是私有协议、不通用、不安全。

复盘中国移动标准的失败,主观上的封闭是首要原因。中国移动当时与2.4G设备厂商签署了排他协议,不许厂商给另外两家运营商供货,同时也不对运营商之外的行业开放。

这导致2.4G硬件设备价格因无法形成规模而居高不下,13.56MHz的硬件价格却因出货量增加而稳步下降。

中国移动的做法也得罪了另外两家电信运营商,每当涉及标准讨论时,中国移动屡次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最后不得不让步于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

在2012年12月,央行最终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13.56MHz作为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

技术标准只是主导权之争的一个缩影,在是否允许运营商建立自有账户这个问题上,也曾存在激烈分歧:运营商们希望通过自有账户来服务客户,但这种想法遭到了金融系的强烈反对。

在2011年10月央行组织的手机支付讨论会上,金融系代表提出了介质和支付账户是否应该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他们心存疑虑地指出,如果运营商作为管道的同时又拥有账户,将形成垄断优势,阻碍产业发展。他们在会上提出了阻止运营商成立支付公司的动议。

妥协的结果是,央行同意电信运营商建立自己的支付组织,但同时强调,要进行一定限制避免其产生垄断。至此,电信运营商得以通过移动支付业,在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其未来是否会止步于此,则尚难定论。

移动和银联合作达成之前,整个产业就在这样进退拉锯之中缓慢发展。

银行的抉择

如果说银联做移动支付依仗TSM平台,运营商靠SIM卡的话,商业银行则拥有天然的资金来源,是产业链中不能缺少的一方。

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对《财经》记者表示,移动支付是中国银行“智慧银行”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被列入2013年业务重点发展领域,“所有金融机构都会高度关注移动金融的发展”。

招商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颇为进取。继2012年9月与HTC合作推出国内首款符合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NFC手机后,其又在2012年12月与联通联合推出了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并希望借此复制十年前靠电子银行和信用卡业务在零售银行上取得的成功。

每次技术创新都会冲击现有格局,并为后来者提供赶超机会,中小银行将移动支付看成是赶超大银行的机遇。

民生银行内部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民生银行是野狗,见到什么都要猛扑过去”,他们不愿错过任何赶超机会。为推广手机银行,民生银行为每个新用户提供40元话费充值卡。手机银行上线六个月内,用户数额就超过了100万。

民生银行因此获得的好处是:其手机银行每日交易笔数已超越柜台,渠道代替效应初现,经营触角被极大延伸,通过远程自助支付来替代传统银行柜面的趋势正在形成。

观察各家银行在移动支付上的作为,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在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发展策略上,大小银行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营销室经理曹新民说,华夏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以远程支付为基础,统筹兼顾近场支付。这在中小银行中颇具代表性。

然而大银行对近场支付却不“感冒”,他们更想发力于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远程支付。目前,工行和建行的手机银行用户均已经突破了7000万。

差异背后的考虑不难理解。运营商系与金融系在移动近场支付上的合作,是将金融IC卡加载至运营商的SIM卡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小银行可借助运营商的网点和营销能力进行发卡,达到扩展市场份额的目的,所以重视程度高。而大银行网点众多,无需借用运营商的渠道,所以并不积极。

大银行对近场支付的冷淡,也与金融IC卡的推广有关。金融IC卡具有非接支付功能,将卡片在读卡器前一晃,同样可完成非接触式消费。另外,金融IC卡存储空间大,可加载的应用数目要大大超过SIM卡。

大银行在金融IC卡发力早,业务已初具规模。以工行为例,截至2011年末,已发行具有非接功能的芯片卡逾400万张,2011年消费额达177亿元。

央行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从2013年1月1日起均要发行金融IC卡,到2015年时要完成对磁条卡的取代。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发行金融IC卡4500多万张,较2011年底增长2070万张,增幅达85%,占新增发卡量的15%左右。

问题是,既然金融IC卡刷卡也很方便,用户为什么一定要刷手机呢?退一步说,即使没有金融IC卡,在刷磁条卡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用户刷手机的需求从何而来?

商业价值争议

拉卡拉总裁孙陶然说,近场支付的NFC技术其实已经在公交一卡通等方面广泛应用。实际上就是把卡放到手机里,可以看成是一个零钱的钱包,但并不会成为一种取代性的支付方式。

目前,央行规定用户单次圈存不能超过1000元,移动近场支付仍聚焦于小额、快速支付,更适合在商超、便利店等场景应用,尚无法取代远程支付在大额支付领域上的优势。但因与用户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未来的交易频次未必逊于远程支付,商业前景仍不可小觑。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在这1万亿美元的支付金额中,有66%来自网上购物等远程支付方式,而NFC近场支付将成为占比紧随其后的移动支付方式,预计这个比例将达到25%。根据ABI的预测,全球NFC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有望从2012年的40亿美元上涨到2017年的1910亿美元。

对于近场支付来说,SIM卡、客户端软件、应用程序和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四者缺一不可。目前,NFC手机的不足制约着产业发展,但从全球范围看,这种情况正得以缓解。瑞典咨询机构Berg Insight表示,2011年全球NFC手机销量为3000万台,预计在2016年全球NFC手机销量将猛增至7亿台。

中国移动计划在2013年销售1000多万台NFC手机终端,同时发布具有500K以上存储空间、可存储数十个应用的SIM卡,并对用户默认发放带有NFC功能的SIM卡;移动还将联合银联建设受理环境,通过在北上广等城市启动应用环境的试点,达到2013年NFC手机的全国商用目标。

联通也计划今年大力发展NFC手机钱包。2013年,联通要求售价在3500元以上的定制机全部内置NFC的功能,加大NFC手机套餐补贴。2012年12月,联通已与招行联合推出了基于NFC-SWP技术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

受理环境也在改善。银联正联合商业银行等各方加快完善近场支付受理环境,全国已有120万台“闪付”终端。这些终端将逐步覆盖自助售货机、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等零售场所,以及公交、菜市场、停车场、加油站、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领域。

银联加大了升级现有POS机具的补贴,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每更新一台POS机就会从银联处得到300元的现金补贴,这对收单机构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某股份制银行网络银行部负责人表示,移动支付在一些原来POS没有进入的领域有极大的优势。毕马威中国支付解决方案主管合伙人张玛丽也认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移动支付的发展会有较大空间。

银行则普遍希望运营商能够承担SIM卡的改造成本。上述股份制银行网络银行部负责人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运营商承担SIM卡改造成本,银联则自掏腰包做TSM,而银行负责自身系统改造。

在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强力推动之际,参与各方已有“被趋势化”之感,这种趋势自我强化的特性若能形成,将导致各方持续投入,或将带来近场支付业务的迅速发展。

与建设受理环境相比,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更难,如何培养用户刷手机的习惯,是摆在业者面前共同的难题。近十年来,移动支付技术一直处在“技术寻找市场”的过程,为使用者提供补贴成为前期拓展市场的一种手段。

中国电信(00728.HK)进行的尝试效果颇佳。其在2012年与多个省份的加油站合作,开展刷手机加油的优惠活动,一升能省0.3元-0.5元。为了检测项目效果,中国电信在四川提取了5000人的样本,发现其中有将近40%的用户是因为此优惠而来,达到了通过移动支付发展用户的目的。同时节省了发展用户的代理费,而新入网的用户UP值(积分)比非移动支付的用户高出不少,离网率从2.39%降到了0.2%。 但即便如此,仍有业界人士表示,对NFC近场支付的发展不能盲目乐观。

美国著名移动支付创业公司Square首席运营官Keith Rabois曾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NFC所带来的便利不足以驱动其购买一部新的手机,而对于商家来说,基于NFC技术的支付则需要“新奇、昂贵和复杂的系统来进行支持”。

毕马威中国支付解决方案主管合伙人张玛丽认为,NFC只是一个技术和沟通渠道,其发展的前景取决于行业层面的努力。在她看来,受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户的接受程度、与现有技术的衔接度、政府和参与方态度对近场支付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她对中国市场的近场移动支付表达了谨慎的乐观,中国市场的特点是量比较大,即使比例很低,从绝对值上看仍然可观。

产业技术升级

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所推进的近场支付只是移动支付发展的一部分。支付公司(包括银联、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在远程支付上一直积极创新,而这将给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目前,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被问及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未来时,陈建伟表示,远程支付是软件升级的问题,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门槛足够低,未来产品将会非常丰富,并将成为支付市场的主流方式。相比之下,近场支付由于涉及硬件设备投资,体系会越来越封闭,慢慢变成只有金融系、运营商系几家大公司的垄断游戏。

但可以预期的是,无论远程还是近场,各种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大有融合之势,且将共同推动移动支付对线下支付空间的吞并。

在2012年11月上海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汇付天下总裁周晔表示,手机将在三年内完成对银行卡和POS的取代。

事实上,海外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正在见证这种变迁。在Paypal、FDC与Google wallet的合作模式中,传统银行卡被手机取代;而在Square模式中,手机替代了POS机。

国内支付公司也在从自身积累资源入手,努力抓住移动支付变革所带来的机遇。陈建伟认为,对“银行资源”的积累、对“用户支付习惯”的掌握和对“信息流与资金流结合”的需求理解是支付公司相较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这在业务上,体现为对个人金融应用和行业金融应用的不同侧重。

2012年5月,拉卡拉推出了手机刷卡器“考拉”。截至2012年11月底,“考拉”客户端安装量超过了500万,硬件出货量超过了100万台,拉卡拉移动客户的数目和交易规模增速数倍于传统的便利店缴款服务。

孙陶然对《财经》记者表示,移动支付实际上就是三条路,一条路是把手机和账户“合”在一块儿,另外一条就是把手机和账户“绑”在一起,第三条路就是把手机变成一个受理账户的工具。他认为,银行走第一条路有天然优势,第二条路不太方便,拉卡拉则选的是第三条路。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支付公司正面临着从支付工具提供者到支付应用提供者的转型。其正努力跳出支付工具层面,与电商、互联网公司共同争夺智能手机“第一屏APP”,以求拉近与用户的关系。

在国内移动支付相关各方激烈竞争时,美国苹果公司2012年发布的Passbook则为业界打开了新思路。

Passbook是苹果手机iOS操作系统的一个应用软件,它可以用来存储优惠券、登机牌、门票、积分卡等各类票据,由于Passbook选择开放接口,这就为商家提供了一个空中发卡平台,Passbook借此迅速集中线下商家资源,基于用户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服务。

Passbook的意义在于完成了商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所有商品和服务被消费前,都可以转化为各种电子凭证,Passbook就是一个存放各种票证的“夹子”,连接着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最重要的两端:商户和消费者。

分析人士指出,苹果公司的思路在于从整合线下商户开始,逐步完成从商品销售到支付的闭合大循环,Passbook的推出是第一步,后续的苹果手机可能会带有NFC功能。

2013年2月,三星公司也发布了与Passbook类似的钱包应用程序Wallet。支付宝也即将推出类似产品“卡宝”。卡宝可绑定银行卡和优惠券等电子凭证。而据《财经》记者了解,汇付天下和快钱等公司也在研发类似的产品。

各界竞逐之下,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知名咨询机构Gartner预计,截至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达到4728亿美元,而在2009年,这个数字仅为257亿美元,短短六年间增长了18倍。

易观智库预计,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7123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13.9万亿元,互联网支付注册账户规模达到13.78亿。

然而,移动支付的盈利前景却不如规模扩张那么乐观。2012年,支付宝副总裁樊治铭在“阿里快捷”发布会上曾表示,支付行业是微利行业。“第三方支付近年间全部的利润额,仍然不及一家商业银行一季度的利润额的1%。”

前期大量的设备、研发支出是导致产业利润微薄的主要原因。拉卡拉总裁孙陶然曾透露,由于投入设备更新、人员招聘等支出,拉卡拉在2012年仍然亏损,预计2013年会逐步实现盈亏平衡。

无独有偶。从国外来看,eBay旗下支付平台PayPal的业务利润率(22%)就低于eBay电商平台业务利润率(39%),而移动支付公司Sqaure也面临如何提高盈利水平的难题。

监管挑战

如同每次技术革新所表现出来的,新技术总会冲击现有市场格局,并改变利益分配结构,移动支付也概莫能外。

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和手机刷卡器等简易收单终端的发展已冲击到了以POS机为主的线下收单格局。这给监管带来了很大挑战。

在2011年10月手机支付讨论会上,央行希望将移动支付中的远程手机支付纳入网络支付办法,并将对近场支付另行规定。央行认为,在相关规定未出台阶段,近场支付可参照银行卡收单和预付费卡发行和受理。

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区分缘于央行不希望远程模拟近场交易,冲击原有线下收单格局。

近场支付的实质是通过TSM平台将金融IC卡等移动金融应用加载到手机的SIM卡上,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刷手机来达到刷IC卡的支付效果。因此,可将近场支付的收入来源分成两部分,即刷手机产生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和金融应用下载所产生的费用。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刷手机过程中所产生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由商户缴纳,由银联、发卡行和收单行收取,并在三者中按比例分成,继续遵循传统的银行卡刷卡费率标准;金融应用下载和“空中发卡”的费用则由运营商收取。但是,收费如何计算,费用由银联、商业银行还是用户承担,则并未确定。

作为监管者,央行的着眼点在于厘清不同支付业务所适用的规则,其在发放牌照和监管时均按照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三分法”来进行。但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及产品创新的出现,央行的“三分法”监管套路已明显受到挑战。部分支付机构总是试图采用貌似合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以完成对原有模式的取代。

央行支付结算司银行卡业务管理处处长黄萍在2012年末的一次培训中,对在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强调了线上线下交易转化问题,她表示,不希望支付机构突破现有规则,将线下交易转为线上交易。

然而,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汇付天下总裁周晔指出,再过两年,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业务将不再“泾渭分明”。

资深移动支付产业专家陈建伟表示,央行以“支付业务”为对象开展监管,是一种管理上的错位,用传统机制制约了新兴业务的发展。“支付业务”是响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其类型和模式根本不可能定义清楚。

例如,在支付宝为旅店推出的一款“超级收款”的产品中,操作人员可凭旅客提供的手机号码,通过与支付宝合作的收银系统发起收款,而旅客则会收到一条包含收款方及金额的待确认短信。旅客短信回复指定的验证码即可支付成功,支付金额来源可以是旅客支付宝账户的余额,也可以是绑定的银行卡。

这种融合将对目前线下POS机为主的收单体系带来很大冲击。相比创新型支付方式,传统的线下收单模式由于具有硬件设备,在安全性上有比较大的优势,其缺点在于前期投入费用较高。因此,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商户可以安装简易收单机具,或者通过只安装软件的方式来完成收单的话,POS机具终端的需求将日渐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支付风险的上升,正是央行所担心的。

堵不如疏。世界银行在《无网点银行业务2020》的报告中,建议政策制定者可在早期适当放松创新环境、鼓励尝试,随后在市场发展不同阶段逐步增加控制和监管。这样在每个阶段,服务提供者均将从监管环境的确定性中受益,这种确定性来自监管者对风险和机会的细致拿捏。

陈建伟建议,央行需要换一种视角,尝试提炼“支付业务”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比如银行通道的接入、商品的分类识别、用户商户的实名认证、在途资金的管理以及可以联网通用的各类基础设施等。他表示,在央行后续出台的各种办法中,已经看到在向这些方面有所调整,只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将其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并配合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奖惩措施来保障执行。

事实上,这种理念已经体现在了移动支付标准的制定上。一位央行科技司权威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央行公布的移动支付标准支持多种商业模式的兼容。就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鼓励市场参与者公平竞争。

此外,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也一直为央行所强调。央行科技司副司长陆书春在2012年12月“中国金融战略与发展”论坛上表示,移动支付用户最关心的就是信息安全。她透露,未来央行将致力于移动支付非接触受理环境的改善,推动移动支付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并开展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猜你喜欢
银联运营商银行
银联优惠日 油惠享不停
金卡生活(2021年12期)2021-12-15 15:26:45
“云闪付”一站式健康出行银联
金卡生活(2021年9期)2021-09-13 11:16:30
银联钱包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联支付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消费者报道(2016年3期)2016-02-28 19:07:30
银行激进求变
上海国资(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1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