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井冈山云蒸霞蔚,烟雨氤氲。一位伟人微笑着漫步在崎岖的山道上,一任思绪在回忆和现实的时光中穿梭。曾经晦暗且艰苦的日子,多像天边远去的阴霾,而近在眼前的一切又是那么美好。今昔对比,这位伟人灵感飘飞,不禁挥毫泼墨: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历史定格经典的一幕。这是1965年5月25日。
这首名叫《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词雄浑大气,豪放不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它的作者便是毛泽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词意旷达,境界高远,从而被中国科技界广泛认同为奋斗目标,那就是航天工业要实现“可上九天揽月”,航海工业要实现“可下五洋捉鳖”。
“上九天揽月”,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飞天梦。
《墨子》一书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便有了飞天梦,而鲁班则是中国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在唐代,中国人的飞天梦似乎更强烈。《唐逸史》载:唐开元中秋之夜,方士罗公远邀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银色大桥。过大桥,行数十里,到一大城阙,横匾书“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对玄宗说:“此乃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素衣飘然,舞于广庭中。玄宗默记仙女优美舞曲,回到人间后,即命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霓裳羽衣曲》传于后世。
历史如水东逝,梦想源远流长。
当岁月的车轮进入当代后,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奋斗,国人上天揽月的梦想终于被杨利伟率先实现。那一刻,人们振臂欢呼,彻夜不眠。
相对于“可上九天揽月”的飞天梦,“可下五洋捉鳖”的潜海梦则似乎更接近我们,更容易实现。然而,这个梦想就好比今日城市之邻里关系,近在咫尺,又形同天涯。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于人类的重要性无以复加。而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国家,从来都不会远离对海洋的探索及研究。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早在先秦时期,有一奇书《山海经》,里面既讲了山经,也讲了海经。
秦皇时代,中国人已向海洋进军,《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说,秦始皇曾派一个名叫徐福的人领童男童女渡海求长生不老药。
秦之后,中国人更是大享海洋之利。汉初南越国就曾经和欧洲、西亚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元代以及明朝嘉靖之前,海上贸易繁荣昌盛,明朝永乐、宣德年间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证据。
翻开典籍,关于中国人与海洋的诗词更是信手拈来……
但细一分析却不难发现,上列林林总总,多讲的是“海面”故事。相较而言,许是《封神演义》之“陈塘关哪吒出世”,及《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才记述有一些海底的事。
不过,这不是正史,甚至连传说都不是,而是小说!
海底有龙宫吗?谁有殊能一探海底?谁有胆量龙宫探秘?
10年前,中国科技界着手创研海洋深潜器。继而,“蛟龙”号深潜器诞生。随之而来的便是1000米级海试、3000米级海试、5000米级海试、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
人们在读着“蛟龙”号海试新闻之时会注意到,在诸多海试中,均有一个身材不高的小伙子始终奋战在深潜第一线,他皮肤白净,笑容憨朴,面对镜头还有几分孩子般的羞涩……他就是唐嘉陵!
2012年6月27日,任主驾驶的四川遂宁人唐嘉陵更添惊喜,他实现了7062.68米的大海深潜,为中国海底深潜创造了新纪录,并使中国海洋深潜技术走在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队伍的最前头。他也因此而成为令中国人骄傲的国宝级潜航员。
唐嘉陵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杨秋云是下岗工,多少年来靠低保生活,为了供儿子读大学,她卖掉房子,居无定所四处打工。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安泰俄斯的巨人。他是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安泰俄斯力大无穷,敢于挑战生活。但他只要脱离母爱,便啥也不是。
现在,人们常用安泰俄斯的故事来比喻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母亲;或者一个人成就再卓著,也不能脱离他的祖国和人民。
唐嘉陵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探索深海世界的安泰俄斯——有母亲的爱,有祖国的爱,他便有勇气探索和征服海底世界,以推进我国对蓝色疆土的掌控和利用……
四月。清晨。
灿烂的阳光冉冉升起,如金子般洒了一地。闪熠的露珠在滴翠的绿叶上怡然地怒放、升腾。人间四月芳菲尽,恰有新果初长成。馥郁和期待,沁人心脾。
“祝贺你!你生了个健康儿子!”在四川省遂宁市一家不知名的医院里,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护士抱着新生的小男孩,展示给刚刚经历分娩痛苦的一个名叫杨秋云的小个子女人看时,她幸福的泪水伴随着孩子“哇哇”的哭声,涟涟而下。
这个刚出生的小男孩便是唐嘉陵。
唐嘉陵的父母原本是遂宁市郊区的农民,后来城市发展,占用了耕地,他家便“农转非”。唐嘉陵的父亲进了遂宁一家纺织厂当工人,母亲进了遂宁一家街道小厂当工人。
曾是农民,没读多少书,但杨秋云最懂春种秋收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她对儿子的期望就如同她的身高一样矮小和朴素,不求儿子能够大富大贵、显耀门庭,但求儿子能如庄稼一样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在杨秋云眼中,唐嘉陵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当然,既然是孩子,难免偶有顽皮,她却极少批评儿子。她觉得,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天生都是渴望成功、渴望被欣赏、渴望被赞扬的。
亦如庄稼地里的春芽,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并非一帆风顺,都会经风历雨。
唐嘉陵就在母亲的赞扬中一天天成长起来,学习也一天天好起来。
但唐嘉陵少年多舛,幸福的童年很短暂。在他刚读到小学六年级时,父母却因感情生隙而离婚了。父母离婚后时,唐嘉陵判给了父亲,但他不忍刚刚离婚,又遭遇下岗的母亲形单影只地生活着,不忍母亲即便阳光灿烂的白天,眼睛里也写满夜色的沉寂,便又鼓起勇气,离开父亲的护佑,重回了母亲的怀抱,跟着母亲生活了。
由于下岗后杨秋云年龄偏大,个子矮小,还没学历,没文凭,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她像一只蚂蚁一般四处找活儿,干过很多种工作:替人站柜台、看库房、在街边卖串串香、在学校附近卖小副食、在街头卖睡衣,当清洁工……
生活的压力像沉重的大山,压在杨秋云的肩上,她却像哺育孩子一样哺育生活,有滋有味。她觉得苦不苦其实不重要,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心中感觉快乐,便幸福了。
这世间很多事都是这样,你热爱它,即便它给你带来麻烦,让你劳碌,你也能收获快乐!如果你不热爱它,哪怕是你的环境宛如宫殿,你也会备感窒息。
当然,杨秋云总是用坚强和希望装饰面容,也依然有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憔悴。看到母亲为了养育自己过得这么受累,这么艰难,唐嘉陵学习更加努力,回家后认真地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又复习当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并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12点之前几乎不睡觉。
即便没能力再辅导儿子,当夜色塞满世界的时候,劳碌了一天的杨秋云总是被瞌睡虫折腾得就像风中的麦穗,不停地点头,但她依然陪伴着儿子,用慈祥而温暖的母爱浇灌着儿子成长。
这样刻苦之后,唐嘉陵顺利地考上了四川省级重点中学遂宁二中初中部。
美丽的春天,从来就不可能天天都是阳光灿烂。可是万物生长,若无天阴天晴,又怎有生机盎然?
唐嘉陵读初二时,一向学习很认真的他却突然表现得很浮躁,作业字迹潦草,老是出错。杨秋云以为儿子开始青春期了,有了逆反心理,心里便有了一种隐隐的担忧。
果然,期中考试成绩下来后,原本在年级排名前10的唐嘉陵,突然倒退到了全年级的30多名。杨秋云非常震惊,非常着急。
中午,当唐嘉陵放学回家,杨秋云询问他考差的原因时,唐嘉陵闪烁其词,不以为然,还说人与人之间有差距,不可能所有的同学都考出一样的成绩:
“难道人与人之间没有个体差异吗?人家的父母有市长、局长的,我的父母不僅离婚,还是下岗工,这不是差异吗?”唐嘉陵本来不想说这句话的,但他当时跟母亲赌气,一冲动便说出了这句话。
唐嘉陵的话果然触痛了杨秋云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她是一个要面子的人,本来离婚之事就让她很没面子了,却又下岗,却又四处打工……
在杨秋云看来,每个人的漫漫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却不能选择父母。有的人出生在王侯将相家,有的人出生在穷苦百姓家,人生“起点”虽不同,但未来的图纸怎么画,却全在自己。
当然,她生气的不是儿子伤了她的面子,而是儿子居然找出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努力开脱。如果出了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找其他客观原因,这能改正错误,重新进步吗?她觉得非得把儿子这个毛病纠正过来不可,不然今后就不好教了!
于是她操起一根斑竹竿子便朝唐嘉陵打起来。当时她想,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不怕老师,在家里不怕家长,那还怎么教?
见母亲要打自己,唐嘉陵便朝街上跑,但也许是觉得这样跑不太好,跑过几步后,他又停下脚步,站在街上,一任母亲的竿子雨点般抽打在自己身上。
杨秋云万没想到,接下来所发生的事让她悔恨难当,泪如雨下!在她面前,在众多邻居面前如此死倔的儿子,竟然是那么孝顺!那么令她感动!
第二天晚上,当在外面卖了一天串串香的杨秋云回到家中时,唐嘉陵却拿出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来对她说:“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对啊,今天是我的生日啊!我自己都忘了呢!
那个生日蛋糕小巧玲珑,白白的奶油上有黑色巧克力字:“妈妈,生日快乐!”杨秋云看着看着,眼泪竟自落了下来。但她也很奇怪:“幺儿,你哪来的钱给我买这个生日蛋糕呢?”
唐嘉陵有些骄傲,又有些羞涩地说:“妈妈,当然是我自己挣的了!”
杨秋云更奇怪了:“你现在不是一个学生吗?怎么挣?”
原来,看到母亲整天为了养育自己又忙又累,一直想为母亲分担忧愁的唐嘉陵便有了一个主意:在母亲农历三月二十日生日那天,凭自己的努力给母亲送上一个生日蛋糕,让母亲开心一下。
可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去哪儿挣钱呢?冥思苦想后,他发现利用上学和放学时间去街上捡一些饮料瓶来卖是个不错的办法。
有了这个主意后,唐嘉陵便行动起来。没想到他在捡拾饮料瓶方面所花的精力太多,从而耽误了学习,将名次也往后掉了10多名。
不少人的成长季里,有一段旅程叫高中。在这个生理与心理都抽穗拔节的季节里,有人背负理想,跫跫足音孤独而执着;有人嘻哈打笑,恣意挥洒浅薄的青春。但这段用三年来标注的岁月却是那么短暂而又重要!
有付出便会有得到,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因而,每到人生的分岔口,都注定会有人欢乐有人忧:与书结伴而行者,收获满满,轻松步入人生炫彩的下一站;只知骄纵青春者,收获空空如也,人生则可能变成伤心苦旅。
进入遂宁二中高中部后,唐嘉陵被分到8班,8个班中只有一个是重点班。
遂宁二中教学管理别具一格:每学年都通过考试将各个班的前5名抽出来组成1个重点班。虽然进校时唐嘉陵被分到8班,但当高中一年级结束时,他却成了8班前5名中的一员,顺利地进入重点班,且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在读高二时,数学特别好的他还夺得了四川省高中学生数学竞赛季军。
随着高考的逐渐临近,学习气氛越来越紧张,唐嘉陵和周围所有同学一样都分秒必争。
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杨秋云经常到学校给唐嘉陵送去可口的饭菜:炖鸽子汤、炖白果鸡汤、做核桃仁炒肉、做凉拌鸡块……美味经常换,母爱永不变。
做好饭菜后,杨秋云又将装着可口饭菜的保温饭壶放在自行车车筐里,摇摇晃晃地骑着除了铃子不响,周身都响的自行车,在酷烈的阳光下,在猎猎朔风中,在瓢泼大雨里,兴致盎然地给儿子送去。
“妈妈,你也吃点嘛,很好吃的啊!”吃着母亲送来的可口的饭菜,唐嘉陵每次都不忘对母亲这样说。但杨秋云却总是笑笑说,她已经吃过了。
多少次,唐嘉陵都撑得不行,并会剩下一些。但当他准备将之倒掉时,母亲却阻止了他,说在学校倒剩饭菜会给师生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她带回家再倒。
唐嘉陵后来才知道,其实母亲每次都是空着肚子给他送饭菜到学校的。
有一次杨秋云给唐嘉陵送饭时不慎摔了一跤。看到母亲一瘸一拐地回家,放心不下的唐嘉陵便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家去看母亲,结果看到母亲正端着一碗白饭,就着他剩下的菜和汤吃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自己的母亲啊!她一直以朴素和平淡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却用乳汁和甘甜来喂养我!母亲在生活中挥汗如雨地打拼,就像一只从未停止燃烧的红烛,坚强且执着地用自己的光明和温暖照亮儿子的生命,无怨无悔……唐嘉陵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唐嘉陵知道母亲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为了怕母亲难堪,他没有惊动母亲,而是蹑手蹑脚地退出了屋,和着泪回到了学校。
此后,母亲就着他的残羹冷炙吃饭那令他辛酸的一幕,便成了唐嘉陵刻苦学习的无穷动力,他觉得自己再无任何理由不努力学习了。
幸运的是,唐嘉陵如愿考上了自己和母亲都喜欢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看着这封承载着母子10多年夙愿的通知书,杨秋云一下哭了,她抱着唐嘉陵说:“幺儿,妈妈一直都知道你是个出色的孩子,今天你终于证明了这一点!”
有一种开心,叫催人泪下。这种开心,被杨秋云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过,这世间凡事都并非十全十美。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拿到了,可自己一穷二白,平时连母子俩的生活费也都要艰难地打拼才勉强维持,现在儿子这上万元学费又去哪儿找呢?
好不容易凑够了第一学期的学费,第二学期的费用又如大山般地压在杨秋云的肩上。迫不得已,她便索性将房子卖了:80多平米的房子,卖了5万多元。每平方米只卖了700元。
没有房子,便没有了家。从此,杨秋云便四处打工,人在哪儿,“家”也便跟着在哪儿……
南国的栀子馨香馥郁,开了又谢;北国的千里冰封一尘不染,来了又去。
春华秋实,不知不觉间,唐嘉陵的大学生活就过去了三年。三年间,他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茁壮成长为一个壮志满怀的小伙子。
2006年4月,已是大四学生的唐嘉陵进入实习时间。
这次实习对他来说真是双喜临门:他不仅挣了2000多元钱工资,还成功应聘比亚迪公司,与比亚迪公司签了毕业后去该公司上班的劳动合同。
然而,事情的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原以为毕业后便能顺理成章地到比亚迪公司工作,但2006年9月,就在唐嘉陵回校写毕业论文时,却得知国家海洋局深海载人潜水器研究所,到学校招聘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虽然他还不太明白潜航员是干什么的,但他猜想这也许跟海洋潜水有关吧。
九月微凉,秋意清浅,唐嘉陵心中却因此涌起一潮春水。
唐嘉陵曾经看过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小说中描写的海底森林,高大直立,没有枝条,像铁杆一样指向天空;森林間,则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更有海底的无穷宝藏、阿拉伯海底通道、苏伊士地峡等等。
海底世界的奇妙无穷,令他时常回味和幻想。
唐嘉陵小时还读过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他一直记得故事里小美人鱼遇见王子时的情景:在黑夜的大海,她听见人声喧哗,便从岩石后探出头去。这时,烟火在天空绽开,瞬间将大海照得犹如白昼,她便看见了他……故事由此发端,并使她的一生柔情百转。
于是,当得知潜航员能够潜到海底,看到奇妙的海底世界时,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唐嘉陵便想去参加潜航员面试,以便能体验《海底两万里》中所描写的感觉,探索海里是否也有海的女儿,领略神奇的海底世界。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给母亲后,杨秋云给予了积极支持:“年轻人就应该多尝试,何况这是为国争光!”
母亲的话让唐嘉陵顿感自己参加面试,不仅是个人兴趣和爱好的问题,更是一个为中国、为人类作贡献的难得的机遇!于是马上报了名。
关于我国深海研究方面,唐嘉陵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获知了一些信息: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起源于海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把石油开发的关注点从陆地转移到海洋,为探寻、开采洋底油气资源,热火朝天地展开了“探海行动”。而更多的国家则不得不做“旁观者”,因为深海探测和海底勘探需要技术含量极高的载人深海潜水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向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建议,但因没有明确用户,几年间申请一直未获批准。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唐嘉陵仿佛看到那时我国海洋工作者在眼前轻盈飘忽的鸥鸟翻飞中神思遐想,在波涛翻滚斜阳西下时,面对神秘的海底,因无一纸号令无法前往探索而感伤无限江山。
所幸,这个项目终于在2002年6月11日,获科技部批准,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预以启动。
当读到科技部批准立项那一刻,他很激动:现在好了,科学家们再次面对浩渺的海洋时,便会心潮澎湃,纵情激荡。
从此,一颗颗相思的红豆在深深的海底,只为她那深情款款的盼望和蒙娜丽莎般的神秘,科学家就将义无反顾地去揭开岁月的斑驳,展示大海从未示人的美丽,这该何等快慰啊!
岁月流走,宛如白驹过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深海研究比,我国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因而自科技部批准立项之后,广大海洋科学家们便即刻行动了起来。
是啊,“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与其嗟叹曾经逝去的岁月,惹得几处人消瘦,不如直面已经回不去的时光,珍惜眼前的时日和天降良机,奋进拼搏,不再让韶华雨落花碎,也不再独醉秋枫,用寂寥的心情,去弹响揪心的遗憾。
人生如此,科研何尝不是如此?
唐嘉陵兴奋地读着相关的资料,脑海中也渐渐积累起了我国海洋深潜研究方面的相关发展信息:
“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科研”立项以后,有关部门很快成立了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峰研究员为组长的专项总体组,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所徐芑南研究员为总设计师,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组成的载人深潜器本体总设计师组;成立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1所副所长吴崇健研究员为总设计师的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组;成立了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黄端生研究员(后来为总工程师姜世忠研究员)为组长的潜航员培训专家组,聘请了项目监理公司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理。
而关于海洋深度的划分,唐嘉陵脑海中也渐渐有了概念:所谓深海,是指海面1000米以下,沒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的海区。在通常情况下,海水深度越深,压力越大。人类不可能像《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那样念避水咒,也没有能“上天下海,无所不通达”的避水金睛兽,人类要想到深海中一探究竟,只能借助深海潜水器。
深海潜水器是一种能在深海进行水下作业的潜水设备。深海潜水器分为载人深海潜水器、无人深海潜水器和遥控深海潜水器(深海遥控机器人)等多种类型。
为了了解深海载人潜水器(通常简称“深潜器”)潜航员到底是干什么的,唐嘉陵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如同驾着时光之船,穿梭往复,探寻其由来及发展。
深潜器的诞生已有几百年历史。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就发明制造了木质球形深潜器。而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深潜器是英国哈雷于1717年设计的。
过去人们利用深潜器大多是探寻沉船里的宝物,这些深潜器都是没有动力的,它们须由管子和绳索与水面上的母船保持联系。
1928年,一位名叫奥蒂斯·巴顿的美国人发明并建造了第一艘球形钢铁深海探测装置“进步世纪号”。该装置能从一艘水面船舶上通过连接的电缆下潜到海面之下。
1951年,已经67岁高龄的瑞士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Auguste Piccard)带领儿子杰昆斯·皮卡德(Jacques Piccard)来到意大利港口城市迪里亚斯特,设计了一艘深海潜水器,并为之命名为“迪里亚斯特”(Trieste)号。
1953年9月,皮卡德父子乘坐“迪里亚斯特”号在地中海下潜到3150米的深处。
1955年,“迪里亚斯特”号以高价转卖给美国海军。在皮卡德父子的直接领导下,美国海军又重新建造了一艘深潜器,并命名为“迪里亚斯特II”号。
1960年1月,杰昆斯·皮卡德和美国海军上尉唐·华士(Don Walsh),驾驶“迪里亚斯特II”号深潜器,潜到了世界海洋最深处──11000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皮卡德父子成为深潜器设计最成功的人和传奇式的英雄。
这个“迪里亚斯特II”型深潜器是一个固定在储油器上的球形钢制吊舱。储油器中装满了比水轻的汽油,能在必要时使深潜器浮出水面。下水前,把几吨重的铁沙压载装进特殊的储油罐中,在升上水面前,打开储油罐,甩掉压载。这种深潜器不能灵活运行,就如同“深水电梯”,观察人员潜到指定地点后就只能返回。
由于这类深潜器必须具有很大的浮力舱,且要在其中装载大量汽油,建造与使用均很不方便,在水面和深水操纵都很困难,活动范围亦非常有限,因而后来停止了发展。
但人类征服深海的步伐并未停止,而是将视线转向自由自航式深潜器的研制,即第二代深潜器。目前世界上所说的载人深潜器,便指的是自由自航式载人深潜器。自由自航是指深潜器不需要其他水面舰船的帮助,便能自由地上浮、下潜,还可以进行水平运动。
英国研制的第一艘自由自航式深潜器名字叫“潜碟”,1959年下水,能下潜到305米深处,它的诞生揭示了第二代载人深潜器的正式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种载人深潜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美国的“阿尔文”号深潜器。
“阿尔文”号深潜器1964年6月5日诞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它有一个直径约两米的钛合金载人球舱,可同时搭载3人潜到海底。
1965年7月20日,潜航员雷尼和马文驾驶“阿尔文”号进行第一次载人深潜,下潜深度至1800米,并最终获得了美国海军的下潜认证,开启了“阿尔文”号的明星历程。
此后,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载人深潜器的下潜深度不断刷新,特别是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均已研制成功了6000米左右的载人深潜器,这些装备到达的范围遍及大陆坡、2000~4000米深的海山、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充分发挥了科学家在现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地质、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均有重要发现。
唐嘉陵在读着人类探索海底的这些故事时,心里充满强烈好奇,他觉得,载人深潜器恰似现实版的避水金睛兽:忠诚于主人,会潜水,会浮水,性情通灵……在《西游记》中,避水金睛兽经常驮着牛魔王去龙宫跟龙王喝酒,而载人深潜器能被人类驾驭,能深潜大海、探索海底之谜,这不是避水金睛兽是什么?
实际上,带着一种探秘神话的好奇心,去了解深海载人潜水器,唐嘉陵觉得饶有趣味,又壮志满怀,他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一分子,能够将海底秘密一一揭开。
相比于美、日、德等国,我国对无人遥控深潜器的研究相对较晚:1989年,我国才与加拿大合作,研制了一台最大下潜深度200米、可自动定位定航的深潜器。但竞赛已经开始,就应该加足马力赶超。
因为深海运载这项高科技工程的最终项目实践得靠潜航员来完成,国家海洋局深海载人潜水器研究小组(后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载人潜水器研究所)在研制深潜器的同时,也向一些高校、研究所、企业发出“英雄帖”,号召有志青年参加潜航员的遴选。
潜航员的选拔条件非常苛刻,其程度堪比航天员:年龄35岁以下的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限定为船舶、机械、电子等专业,外语水平不低于国家外语考试四级……同时,潜航员还不能有狐臭,体重最好是在80公斤以下,更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等疾病。
唐嘉陵觉得一个合格的潜航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自己都能满足,他有信心一路过关斩将,并笑到最后。
果然,他轻松地过了初选关,接到了面试通知。
当国家海洋局深海载人潜水器研究小组相中唐嘉陵后,内心轻舞飞扬的他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他已与比亚迪签了用人合同,现在又被国家海洋局深海载人潜水器研究所相中了,虽然心里对抉择方向已经有数,但还是想再听听母亲的意见。
得知儿子接到面试通知,杨秋云很开心:“人生难得幾回搏?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千载难逢,还犹豫什么?”
这给了唐嘉陵极大的信心。
2006年9月,包括唐嘉陵在内的共计15人一起来到青岛,参加载人潜航员的选拔。他们被封闭在同一家宾馆,连续5天不许出门,早中晚都要接受测试。
测试被设计了很多种形式。在测试是否细心这一关时,他们被要求用一根细针分别插入用金属做的9个孔中的每一个孔,这些孔深度大约五六厘米,一旦碰到孔的边缘就会自动响起报警,表明测试失败。孔径从粗到细排列,最粗的大约是细针直径的两倍,最细的比细针直径稍大一点。唐嘉陵接受测试时,招聘人员不时地跟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第一次测试,唐嘉陵做到第六个就失败了。招聘人员告诉他,前面的测试者成绩都比他好,他还有一次机会,如果不能超过前一次的成绩,马上打包走人。唐嘉陵第二次测试做到了第七个。
接下来,唐嘉陵要做的测试是用细针在一条A字形金属路径上行走,金属路径像9个孔一样也是从粗到细,碰壁就算失败。这一次,他很顺利地走完了整条路……
继而,在天气好的时候,他们经常被快艇带到海上进行眩晕测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一次见到真实的海,唐嘉陵震撼了!
海是多么辽阔啊,它有处子之静美,又有脱兔之跳荡。没有任何一个文人能用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大海之深邃,也不会有任何一个美术家能用画笔记录大海之妆容。也就在那时,他便深深地感到,自己骨子里是那么喜欢大海,与大海那么有缘!
当然,任何形式的爱与被爱都得有付出才行,热爱大海也一样——要与大海保持恒久的亲密,你就得知悉和适应大海的脾性。
唐嘉陵永远记得第一次接受潜航员海上眩晕测试所发生的事:
那天海风呼啸,海浪很大,被测试者乘坐的快艇在海面上随波漂荡,时而在浪尖,时而在浪谷,变幻不停的超重和失重让人痛苦不堪。过了45分钟,他们都快被颠成一堆软柿子时,此次眩晕测试才告结束。
自己不甚晕船,但被淘汰的选手遗憾地抹泪离开的情景,却令唐嘉陵倍感压力。
之后,剩下的候选人便经常会在天气不好、风浪很大的情况下,去海上接受眩晕训练,而且训练强度还逐渐增加,时间也逐渐延长,一训练就是一天……好在唐嘉陵已渐渐习惯且能忍受大海的小姐脾气,他阳刚如汪洋中的一条船,迎风劈浪,最终通过了所有面试和测试关,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的体能素质。
2006年12月25日晚7时,正与同学们欢庆圣诞节的唐嘉陵,忽然接到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人事处打来的电话:他被国家海洋局正式录取为潜航员培训人才!
这好消息对唐嘉陵来说,可谓最好的圣诞礼物啊!他马上通过短信告诉母亲,跟母亲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接到这个通知虽然可喜可贺,但这离一个合格潜航员来说,还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接下来对潜航员的专业训练另类而残酷,一般的人可以说闻所未闻!
被春节簇拥的2月,北国虽然依然冰封,但近在咫尺的融融欢乐开始送走阵阵寒气;南国更是有了早春的萌动,灵动的嫩芽也在悄然蓄积着妩媚,冰雪消融,风和日丽,只等似剪刀的春风剪出芬芳的细叶和清丽的风景。
2007年2月5日,聆听春风飘舞的韵律,唐嘉陵来到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报到,开始接受潜航员的正规训练。
唐嘉陵这时才知道,与他一起过关,并到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报到,并接受训练的,还有一个名叫付文韬的年轻人。付文韬是湖南岳阳人,1982年12月19日出生,2005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接受潜航员选拔前正在杭州复习准备考研。
潜航员的培训内容分为陆上的理论培训和潜水海试实践培训,要求潜航学员能熟练掌握深潜器操作,对深潜器各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特点等了如指掌,并对深潜器各个系统的一般故障作出诊断和处理,及进行简单设备更换。
在常人眼中,大海就是一片咸水世界,有风有浪,有鱼有虾。其实,大海远非如此简单,深海世界更是神秘奇异。
“你相信深海里也会下雪吗?”在进行潜航员培训的第一天,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便抛出了这个问题。
“海里会下雪?”唐嘉陵很奇怪。
“是的,深海里也会下雪!”刘峰说。随即,他便讲起了海水里下雪的故事来。
1974年,前苏联海洋学家驾驶一艘深潜器去北冰洋科考。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暗,当深潜器内部一团漆黑时,潜航员打开了探照灯。这时,在探照灯强烈光线的照耀下,一幕奇幻的景致把他们惊呆了:深潜器外有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
海水里怎会下雪呢?这飘飘洒洒的雪是北冰洋天上落下来的吗?北冰洋洋面覆盖着厚厚的冰,有的冰层厚达几十米,天上的雪怎么可能穿透厚厚的冰层,进入到海水里“飘”呢?
其实,这种东西似雪而非雪。后经取样研究才知,此“雪”不过是由生物体死亡分解的碎屑、动物粪粒、大陆水流携带来的颗粒等组成的絮状悬浮物。因为探照灯强光的照射,且水对光有折射作用,于是看上去便像雪花……
而这些“海雪”,是深海生物的可口食物。
“我们不深潜入海,便不会发现海里也会下雪。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深海里的这一奇异景观,便不会知道这种‘雪到底是什么。”讲完这个故事,刘峰说:“海里不仅会下雪,还有森林、有浮云,有金银财宝,奇珍异兽……
讲完“海雪”后,刘峰又给唐嘉陵和付文韬讲了一个深海“殡仪馆”的故事。
这个故事据说发生在1980年夏天,挪威一个早已废弃的半岛上,正在进行一场悬崖跳水比赛。这个半岛三面环海,一面是山,悬崖下的海水深邃莫测。世界上的一些跳水爱好者纷纷前来观看。发令枪响,30名跳水运动员竭尽所能地做着各种精彩动作跳入海水之中,激起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时间嘀嗒,转眼半个小时过去了,却不见跳下水去的运动员重新露出水面,这下人们吓慌了,本想借此比赛赚上一笔的组织者们更是吓得不轻,他们连忙派出搜救船搜救。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先前跳水的运动员都如泥牛如海,杳无踪迹。
第二天,组织者们又选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让其配带安全绳和通气管下海搜索。然而,搜救船上的人们看到,系在这位老兄身上的绳子刚入水5米多,就似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拖拽绳索,将搜救船也拖得朝一边猛侧。但几乎是一瞬间,维系这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的绳索便“噗”地一声断了,这位经历过无数潜水危险,积累了大半生潜水经验的潜水员也一去不复返。
这片海域到底潜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能将人瞬间吞没?是鲸鱼、鲨鱼、还是其他怪兽?无奈,组委会只得向挪威政府求援。于是挪威政府海警派了一艘微型探测潜艇来到现场,谁知,这艘微型潜艇同样也是有去无回。
后来,挪威政府又请求美国派出一艘海底调查船来调查此事,这是一艘现代化的海底调查船。海洋地质学家豪克逊负责此项调查工作。到出事海域后,豪克逊不敢怠慢,立马打开最先进的仪器,对海底进行地毯式搜索。
结果发现,洋面下有一股强大的潜流,潜流里有一个漩涡中心,先前失踪的30名运动员、2名潜水员都在这个海底漩涡中心里。漩涡中心里还有不少潜艇的碎片。更令人惊异的是,漩涡中心还有无数具脚上挂有铁链的人。这恐怖的一幕让豪克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随后几天,豪克逊揭开了这奇特的海底“殡仪馆”之谜。原来,这里是海洋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两股不同的海流相遇后相互挤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漩涡,使得附近的物体都被卷入到涡心里,被水流冲击得摇摆不定;这里的水质纯净,不具备各种微生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没有腐殖细菌,因而尸体不会腐烂。
那些脚拴铁链的尸体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在17世纪时,这个半岛是一座大监狱,监狱看守们不断将死去的犯人投入海中,年复一年,就聚积起了这许许多多的尸体。豪克逊还发现,半岛上的岩石能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使这里寸草不生,这可能是这座大监狱最后被废弃的原因。
刘峰讲完后,问:“你们听了我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后,觉得深海之底神秘吗?”
唐嘉陵说:“海底世界肯定是神秘的,不过,我觉得您讲的这个故事不同于先前讲的那个‘海雪故事,这个海底‘殡仪馆的故事很荒诞!”
听了唐嘉陵的话之后,刘峰吃惊地睁大了眼睛:“很荒诞?为啥?”
“是的,这个故事太假了!”唐嘉陵一边回味着故事情节一边说:“我觉得荒诞的地方有几点:一、那片海域是海洋暖流和海洋寒流的交汇处,既然是交汇,怎么可能不具备各种微生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且‘水质纯净?二、既然是海洋暖流和海洋寒流的交汇处,那力量必然大得无穷,能将潜艇撞得稀烂,为什么就撞不烂吸入漩涡中心的人?三、我们见过屋檐滴水,时间久了都会将檐下的石头滴出小窝来,为什么在漩涡中心摇摆不定的尸体会历经数百年而不磨损……”
唐嘉陵话未说完,刘峰和其他专家便鼓起掌来。
“我当然也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这个故事的很多细节经不住推敲。我之所以非常认真地讲这个故事,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在听的过程中用心思考是否存在漏洞。因为一个合格的潜航员是不容许百密一疏的,得每个细节都要求不出差错,不然不仅会前功尽弃,而且生命无保!”刘峰说,“潜航员所从事的是海底探索,是科研工作,因而严谨是最基本的素质,凡事都要务必做到观察、思考,绝不能听别人道听途说。”
雨过天晴,阳光正好。
2008年8月2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唐嘉陵和付文韬,经过一年多的潜航员特训,圆满完成了包括心理、体能和深潜器操作等在内的陆地培训项目,达到了《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培训现场评测方案》所规定的评测目标,具备了担任主驾驶执行下潜任务、驾驶载人深潜器海上试验的能力。
这天是星期六,上午还细雨霏霏,难得清闲的唐嘉陵躲在炎热的背后享受清凉。窗外,雨打芭蕉的乐韵叩击心弦,他的情愫丝丝缕缕。习惯了紧锣密鼓的训练,片刻的歇息反而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其实此时,他已经暂时不需要训练了,因为春天的播种之后,他在等待秋后的收获。因而片刻的歇息时内心的那份宁静中,更深埋了一丝顺理成章的期许。
这个喜讯终于不紧不慢地来了!来得正逢其时,比炎夏里的清凉还令人快慰。
每有喜讯上门,唐嘉陵都忘不了给母亲汇报,以让母亲和外公、外婆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这份快乐。
虽然天各一方,但杨秋云却特地在这天晚上招待自己大吃了一顿,还含泪喝了一杯小酒。扬眉吐气更兼開心的泪雨,谁能解她心中感慨?
我国首批潜航员一共有三名,除了唐嘉陵和付文韬外,还有一位潜航员名叫叶聪,他是深潜部门长,“蛟龙”号首席潜航员。
叶聪198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叶聪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和海洋深潜器打交道,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立项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后,他又成为深潜器的主任设计师。2005年经过选拔和培训,他参加中美联合深潜,到2007年时,他已经是潜航员培训的主要教官。
就在潜航员培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的时候,约有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等工程也在同期进行着。
我国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的这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名叫“蛟龙”号,它长得像鲨鱼,胖胖的,大家又叫它“小胖”。
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装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身为深海载人潜水器本体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年近8旬。他自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结构力学研究和深潜器设计制造的研发。近30年来,他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单人常压潜水装具、我国第一台大功率作业型有缆水下机器人8A4、我国第一台6000米水深的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这几项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同时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尤其是诞生于1995年的“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它曾多次对太平洋底的深海资源进行科学考察,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得对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丰富的7.5万平方公里海域优先开采权起了积极推进作用。
载人深潜器项目一经立项,徐芑南便被认定为总设计师的不二人选。虽然当时徐教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好,但是接到国家召唤后,他还是欣然接下帅印,并立即投入工作。
第一副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副所长崔维成,则尽量把具体工作担起来,一方面减轻徐芑南教授的压力,另一方面让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的徐芑南教授专注于宏观的思考。
崔维成,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87年赴英国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进行了3年博士后研究。崔维成对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测量、非线性效应、尺度效应、脱层破坏机理等有深入研究。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球壳为钛合金,厚达70多毫米,在空气中的重量约22吨,舱内空间非常有限,只有4.8立方米,能承载3人;深潜器设计能力为7000米深度——这个设计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深潜器中的最大深度,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为了看得清、看得远,“蛟龙”配有石英卤素等8个水下灯源,加装了10台LED灯,灯光能照射的距离为7~9米,它还装有2台高清摄像机、1台照相机等。
除了明亮的眼睛,“蛟龙”还有一双敏捷的手。右手被称为纤手,很精细,可以伸出,轻巧地张合手掌;左手是大螯,力量大,可以抓住大块头的东西,包括起到锚碇的作用。
与世界上其他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相比,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主要具有三个出色的方面:一是它具有贴近海面稳定的自动航行功能,以及针对作业目标出色的悬停定位能力;二是具有高速水声通讯功能,可以从深海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具有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另外,自行研发的水下蓄电池比国外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能量更大,能持续提供能量的时间更长。
2007年8月底,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装完成,随后被移至水池,1个月后开始水池试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它经受了水池的全流程试验,以及水池内的应急浮标试验等。
2008年3月2日,载人深潜器通过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专家的检测确认。这一年,深潜器被正式命名为“蛟龙”,取“蛟龙闹海”之意。
……
就在“蛟龙”号深潜器诞生的过程中,“蛟龙”号深潜器的“母亲”——母船也在进行着嬗变和诞生。而“蛟龙”号深潜器的母船是一艘名叫“向阳红09”的轮船。
2007年11月28日,经过11个月改装,“向阳红09”号船被“重塑金身”,傲然屹立于黄浦江畔。
与改装前相比,“向阳红09”船为“蛟龙”号多设置了一个“襁褓”:船尾被改装扩大,并在甲板上竖起了一个三四米高的A形架,并预留一个深潜器滑轨道。而在红色的A 形架中间垂下一个类似于“抓手”的机器,以便灵活地收放“蛟龙”。
万事已然具备,海试一触即发。
2009年8月6日上午9∶00时,“蛟龙”号深潜器1000米级海上试验队从江阴市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起航。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语重心长地说:“海上试验是整个载人深潜器研制工作的关键阶段,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希望广大参试人员继续发扬载人深潜的顽强精神,本着由浅入深、安全第一的原则,按照海试大纲的要求,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各项试验工作。”
“一定服从命令,精心操作,同舟共济,不辱使命,战胜一切困难,确保海试成功!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代表参加海试的船员和科技人员,向祖国庄严宣誓。
1000米级海试分为3个阶段:50米、300米和1000米。没有经验、无章可循,中国首台载人深潜器的首次海试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50米海试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的第一潜。2009年8月15日,海试警戒船舶进驻试验海区。当天,唐嘉陵、张东升、崔维成3位潜航员第一次乘深潜器下海进行水面调试。
张东升是试航员,生于1980年1月,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蛟龙”号海试项目中,他负责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研制,致力于研究“蛟龍”号声学系统在深海领域的应用。
在水面调试了4次后,2009年8月18日,晨曦破晓,海雾尽消。潜航员个个整装待发,跃跃欲试。当领导询问谁愿意成为“蛟龙”号的首位试航员时,唐嘉陵应声而答:“我!”
唐嘉陵话音刚落,人们便鼓起掌来。
唐嘉陵成为国产载人深潜器海洋深潜的首个“吃螃蟹者”,很光荣。其实他跟同事们心里都明白,谁第一次深潜,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光荣,还有艰巨,以及无人能知的风险。
虽然深潜的原理简单,但深潜的过程其实一点也不诗意——深潜器每下潜10米,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潜到1000米水下,压力就会增至100个大气压,相当于1平方米要承受1000吨的重量。如果深潜器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孔,那挤射进舱的海水便是高压切割水刀,对仪器和人体的破坏如摧枯拉朽。
在下潜的过程中,让人感觉不爽的还有温度:初入舱,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密闭的空间内,潜航员无不汗流浃背。但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载人舱里的温度则会逐渐降低,最低会降到二三摄氏度,让人感觉很冷。潜航员在一次下潜中便会完整地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温差变化。
大海表面波澜起伏,越往下沉则越静谧,越暗淡,直至漆黑一片。因而深潜器下沉的过程便会在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从白天变成黄昏,再由黄昏变成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的变化。而完成作业后上浮的过程则恰好相反,先是漆黑的黑夜,然后黄昏,最后阳光普照。
虽然“蛟龙”经过7000米深度的海水压力测试,钛合金的外壳也很牢固,但由于“蛟龙”号与海面母船没有直接关联,一旦发生故障无法上浮,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蛟龙”号正处测试阶段,深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发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在漆黑的深海世界里,海底的环境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深潜的过程,是潜航员在拿生命去挑战!
唐嘉陵驾着“蛟龙”号一路下潜,激动与惬意并存。“蛟龙”往下沉,阳光和温暖向上游。清澈渐变模糊,纷扰渐行渐远,他犹如听一首轻灵的音乐,身心滑入时空隧道。
随着“蛟龙”号的不断下潜,唐嘉陵脑海中对海底世界的憧憬也越来越强烈。在接受潜航员培训时,他曾经看过一些海底的影视资料,从此海底的奇异便深深地铭记在心底。
神秘的海底世界和陆地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有淡水泉,有瀑布,有峡谷,有山脉,有火山,有“雪山”……
海底真有这么美丽的景致吗?他憧憬着正在下潜的“蛟龙”号即将给他带来一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视觉盛宴。
然而,就在“蛟龙”的深度表指数指向38米时,他却接到指令:抛载返航!虽然对海水深处的好奇心依旧,但军令如山,他不敢打丝毫折扣,即刻开始返航。不过返航的过程中,他也很奇怪:怎么就突然要求返航呢?是自己在下潜的过程中哪个地方操作失误,令母船上的专家们不满意吗?
唐嘉陵不知,“蛟龙”号深潜器在此次下潜中,先还与母船“向阳红09”号有联系,然后便没联系了;然后又有了联系……
“蛟龙”号与母船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曾让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直冒冷汗:接收不到“蛟龙”号发来的信息,水声通信不通,超短基线定位系统也不能准确测定深潜器的位置,是水声通信系统出了问题?还是海洋表面的环境很吵?又或者“蛟龙”号深潜器本身设计上存在问题?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他揪心到了极点。
后来,过了好一阵,才又收到“蛟龙”号的信息。虽然“蛟龙”号安然无恙,但由于尚不清楚其与母船失去联系的原因,只能马上叫停其继续下潜,命令即刻返航。
当天晚上,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等几人连夜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指挥部初步判定,水声通信无法建立是由母船的噪音和浅水海洋背景噪音干扰造成的。
于是,第二天海试队再次赶赴试验区,以不同速度进行多次测试,结果验证了大家的判断。现场指挥部研究后决定,“蛟龙”号深潜器再次正式下潜后,便关掉“向阳红09”号船上的一台主机,另一台主机也低速运转,以减小噪音。同时,声学部门也更换了一根影响通信的电缆,并采用发莫尔斯电码的方法,将深潜器与母船联系起来。
水声通信无法建立这个海试的第一难题就此解决后,海试团队的第二大难题也必须解决,否则的话也将成为海试继续进行的拦路虎。这海试的第二大难题便是“蛟龙”号深潜器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如何实施救援?如何把它从海底打捞上来?
最终,海试队研究出一套自救方案:给“蛟龙”号深潜器装上应急浮标,万一“蛟龙”在潜水之时出现闪失,就将应急浮标及时释放出水面,母船“向阳红09”号再通过连接“蛟龙”号深潜器与应急浮标的绳索,把“蛟龙”牵引上来。
一样的解缆放舟,一样的在海风和太阳下启程。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有了第一次的下潜经历后,第二次、第三次下潜时的感觉就好了许多。
那之后,“蛟龙”不停地“试水”,下潜深度也逐步增加,分别为38米、42米和44米……
下潜的过程就像乘电梯一样,不过这种“电梯”连接的是两个世界,“电梯”外的风景也陡然地在发生着变化。从海面向海底进发的过程,便是一路从现代直达原始,从喧嚣通向沉寂,从光明前往黑暗的过程。
望着下潜深度显示表上跳动的数字,唐嘉陵和叶聪、付文韬不敢欣赏身边风景的变化,他们开始各做各的事情,忙碌如蚂蚁,有序而又纷繁。实验的内容五花八门:首先对深潜器的性能进行测试,比如对航速、刹车、自动控制等进行考核;其次对于潜航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也会有监测;还有,则是测试深潜器的作业功能,比如寻找标志物、提取样品等等。
50米海试圆满成功后,又开始了300米海区试验进程。
300米海试的过程中,“蛟龙”号深潜器也是饱受磨难:由于受到热带低压“彩虹”和“巨爵”热带风暴的干扰,“向阳红09”号船曾4次躲避。
如果海面上有风暴,深潜器是不敢入水的。一般人认为,海面纵然海浪滔天,也不能影响到海平面以下数百米的水体,所以,深潜器只要潜入深海,便如闲庭信步,安稳如山。
其实不然!因为海面上有风暴,海底也可能并不平静,不要说几百米的海底,就是数千米的海底,都一样有类似于陆地上飓风一样的东西。区别只在于海面上流动的是急风,而海底下流动的是激流。
海洋科学家把海底激流称为海底“风暴”。海底“风暴”犹如龙卷风,破坏力极强,它不仅会冲掉安装在海底的科学仪器,毁坏海底通信电缆,甚至可能危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那么海底“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呢?科学家认为,海底“风暴”是海洋和大气运动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海底风暴出现伊始是海面风暴所引起的海水漩涡,大面积的海水连续不断地作漩涡状运动,便搅动了海中的洋流,带动海底水流速度加快。这种状态就好比伸一只手去搅动一桶水一样。
海底“风暴”的流速虽然只有每秒50厘米左右,但其能量大得惊人。每秒50厘米的速度看似很慢,与每秒25米的台风速度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考虑到深海海水密度几乎是大气的1000倍,按能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计算,就可以想象海底“风暴”能量之巨大。最凶猛的海底“风暴”,其破坏力相当于风速高达每小时160公里的风暴,而风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时已是飓风了。
所以,深潜器虽然是在海底作业,但遇到海面热带风暴的干扰时,依然只能敬而远之,否则便可玉石俱焚。
在这300米级的海试中,“蛟龙”号深潜器进行了2次水面调试和5次下潜试验,下潜深度分别为213米、113米、335米、268米和292米,成功进行了两次坐底,在海底放置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念”标志物,进行了拍照、摄像和热液取样作业。
在此后的1000米级海试前,“蛟龙”号的水声通信系统经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达到了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和图片与母船联系的能力。在通信方面,已是鸟枪换炮。
中秋月圆人难圆,最叹佳节思绵绵。
2009年10月3日,中秋节。“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这也是中国迈向深海的一大步。
出于保密的原因,唐嘉陵不便对母亲详谈工作中的事,但他每每思念母亲,或者渴望与母亲一起分享快乐之时,都会在日记本里与母亲对话。
1000米海试结束后,唐嘉陵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看到圆月疏星,款款秋云,他又想起了母亲对他的绵绵絮语。那一轮明月,多像母亲慈祥的笑啊!平凡的母亲,如一株幽兰,馥郁地开在他的心中,每逢佳节,对母亲的思念就折磨得他难以自拔。
凝神遐思,如海的母爱,闪耀着相依为命、光影曜然的流年;那谆谆的教诲,流淌着血脉相连,共荣共辱的亲情。一种中秋,两处闲愁。无物以寄,他只能慨然长叹。继而,索性铺开日记本,给母亲写起了不让发出去的思念:
“……今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亲人团圆的日子里,我好思念远在四川的母亲。我们老乡苏轼的经典名词也不停地在脑海中萦绕,让我泪花涌动: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但是今天,我也很开心,虽然有纪律规定,我工作方面的事必須保密,起码暂时得保密,而不能与母亲分享,但我在这里还是要写下来:今天,我们驾驶着‘蛟龙号下潜到了1109米的深度!我想,这是我给母亲最好的中秋礼物吧!
“200米,300米,500米,1109米,我们在一步步地接近深海,在一步步地成为‘龙宫的主人。因而下潜的深度每增加一个级别,我的开心便增加几分,心中的成就感也增加几分!
“妈妈,我说过我会让你为我骄傲的!我会兑现诺言的!
“妈妈,你就为我开心吧!为我自豪吧!”
写完信,唐嘉陵释然了许多。是啊,史卷上镌刻了多少中秋月圆人难圆的情节,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何必这么哀哀怨怨呢?云断,疏影横斜,可以带去我对母亲的一腔思念;雁过,悄然无声,可以遥寄我对母亲的无尽祝福。寰宇互联,虽远隔万里,谁说母与子不能相对繁星点缀的浩渺夜空,共伴月桂婵娟?
此时,窗外月亮更圆、更美了。而唐嘉陵的心情,也更暖、更甜了。这样的情境,太适合思念,也太适合倾诉了。人就是这样,有了思念和牵挂,人生才更有韵味。
“1109米”、第一个载人深潜器、第一条试验母船、“向阳红09”、2009年……这样的一组数字和成绩,足以令60岁的新中国母亲欣慰!
1000米级的海试成功以后,接下来便开始了3000米级的海试。
而就在“蛟龙”号深潜器1000米级海试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又改进了“蛟龙”号的水声通信系统,使其有了“双保险”——装上了水声通信机和6971水声电话两套系统,使其同时具备了高速的数字通信能力和模拟的语音、及莫尔斯电码通信能力,通过水声通信机,可以将水下拍摄到的图片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而6971水声电话则可用于模拟语音通话联系,是“蛟龙”号的备用通信手段。
2010年5月31日,在“中国3000米级载人深潜器海试”欢送仪式上,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阎金向刘峰总指挥授旗后,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宣布:中国3000米级载人深潜器海试起航,再次奔赴南海!
2010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徐芑南被评为“2009年度海洋人物”。而当天,海试队正在南海进行50米下潜练兵。消息传来,参试人员备受鼓舞,在5天之内作了4次下潜试验。
最可喜的是,2010年6月22日,解决了相应故障的“蛟龙”号下潜到了3039米。
连续突破2000米和3000米大关,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中国大洋协会等都发来贺信贺电,极大地鼓舞了参试人员的士气。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是由浅入深的。交往越深,感情越笃。海洋深潜也是一样。
在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之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我国南海所进行的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在3000米级的海试中,唐嘉陵共下潜10次。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2010年7月13日的那次潜航。
上午10时许,当“向阳红09”到达我国南中国海预定海域后,唐嘉陵做主驾驶,付文韬作为副驾驶,进入“蛟龙”号深潜器,开始下潜。这是两年来海试的第37次下潜。“蛟龙”号深潜器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缓缓下潜。
一小时后,“蛟龙”号深潜器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
离海底越来越近了,7盏水下灯全部开启。海底细腻的白沙,游动的金枪鱼,长着一对翅膀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的鳆鱼……海底风景尽现眼前。
在近底航行完成时,“蛟龙”号抛掉载重物,让其以零浮力下潜。高度计跳动着,0.6米、0.5米、0.4米,停住了……“坐底”成功了,3757.31米!一个新的纪录诞生了!
坐底那一刻,“蛟龙”号激起了海底的一层浑浊的泥沙,像雾,又像纱。而这一刻,唐嘉陵顿然觉得海底世界有着一种浓浓的童话色彩:神秘的海底这么害羞呀?是小龙女戴着的面纱,还是恶龙制作的“飞沙”?
唐嘉陵笑了,泥雾里面有神秘而又害羞的少女也好,有十恶不赦的恶龙也罢,他都会勇敢直面,看看其庐山真面目。无数次训练,无数次下潜,他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勇士,训练成了一个钢铁战士,不就是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吗?
“永恒的黑暗、刺骨的严寒、巨大的压力,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和令人惊讶的海床地形。这里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神秘事物,是地球上最后的未开拓领域……要在此享受熙暖阳光的抚慰实属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地心引力变得无足轻重的海洋世界里,生命遍布每一个角落。”
这是2007年在法国巴黎国家历史博物馆揭幕的全球公益科普巡展——“深海奇珍”展序言中的一段话。现在神秘的深海世界就在自己面前了,他激动得心怦怦直跳。
唐嘉陵看过一个科教片,讲述的是美国加州蒙特雷外海海底的事。
说是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外海,有一座藏在海底的峡谷,最深处超过3000米。那里阳光永远无法到达,那里的海洋生物全都奇形怪状,那里就是怪物海沟!为了了解深海生态,海洋生物学家靠遥控深潜器深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发现了恍若来自外太空的生物:它们会伪装、会发光,还会给自己“盖房子”。
现在自己正置身于3000多米深的海底,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些怪异的生物出现呢?
其实,在“蛟龙”号下潜的过程中,大家还揪心和提防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家伙,这个大家伙便是抹香鲸。
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雄性最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体呈圆锥形。抹香鲸主要活动在热带和温带海域,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
抹香鲸性野凶残,牙齿长达18厘米,喜食深海桡足类动物,也吃深海鲨鱼。1991年,在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岛屿附近,海洋科学家意外地发现,抹香鲸竟然可以潜到2200米深的海底,而且在追猎巨型乌贼时屏气潜水,时长可达1.5小时,可谓哺乳动物中的潜水冠军。
另有间接证据表明,抹香鲸还能潜得更深。例如1969年8月25日,捕鲸人在南非德班市以南160千米处,捕猎到了一头雄性抹香鲸。在这只抹香鲸的胃里,他们发现了两只小鲨鱼,据说这种鲨鱼只在海底生存。由于那一带50平方千米的水域范围内,水深均超过3193米,所以从逻辑上可以推论,这只抹香鲸在追捕猎物时曾到过类似的深度。
状如特大蝌蚪的抹香鲸,看上去呆头呆脑,但它们与海中别的动物相比,却有着相当高的智商,它们从来不会对来自人类的杀戮逆来顺受。由此,便不时引发抹香鲸与人鏖战的恐怖事件发生。
据载,19世纪初,在智利南部的莫哈岛附近,有一头巨大的雄性抹香鲸,体重70多吨,性情十分凶猛。也许是它曾被捕鲸船所伤,它一见到捕鲸船,就会暴怒翻腾,猛力用头冲撞捕鲸船底,受70吨身体重重的一击,捕鲸船轻则被撞破,重则被撞翻,一个个落水的捕鲸人就成了它可口的零食。
就这样,这只被人类激怒而誓死复仇的海洋巨兽,先后毁灭了大小船只30多艘,伤害100多条人命。当然,跟更加凶恶的人类相比,它终究逃不过被杀戮的厄运:在1859年的一天,这条称霸30多年的抹香鲸,终于被瑞典的捕鲸队击毙在南太平洋上。当时,它中了17只鱼镖,刺穿了肺和右眼,最终怒嚎着闭上了它那永不屈服的眼。
抹香鲸攻击船只的类似事件,见诸记载的还有好多。
虽然“蛟龙”号海试以来,一直都是规规矩矩地作实验,从未招惹过抹香鲸,但因有捕鲸人招惹过它,它的脑海中留有痛苦的记忆和复仇的种子,也有可能攻击同样是人类制造的“蛟龙”。
幸运的是,“蛟龙”号下潜之时,并没有遭遇到抹香鲸这样的庞然大物攻击,不然,后果真不堪设想啊!
除了抹香鲸,如果遭遇身材并不庞大的箭鱼也会让人不寒而栗。
箭鱼,俗称剑鱼,也是一种凶猛鱼类,身长4~5米,体重约400余公斤,其上颌又尖又长,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箭鱼游动时速可达119公里,几乎是火车动车速度。
箭鱼可以潜入水中500~800米深处,追捕鱼群和其他水生动物。捕食时,用“宝剑”猛烈冲刺鱼群,然后吞食。箭鱼脾气暴躁,一旦被激怒,也会向船只猛烈冲击。
箭鱼不仅会扎船舶,还曾扎过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
1967年7月6日,在“阿尔文”号的第202次下潜中,一条箭鱼便撞上了“阿尔文”号,箭鱼刺穿了“阿尔文”号的表面,迫使“阿尔文”号紧急上浮,最后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请下潜水器。当然,工作人员也因此多了一顿箭鱼美餐。
唐嘉陵等待着,等待着那一层淡柔的泥雾散去。
在铺天盖地的湮没中,在不知究竟的迷离中,他坐在一艘集万千智慧于一体的最新版的“诺亚方舟”里,海风、浪花,蓝天,白云,以及飘来荡去的喋喋不休,红尘滚滚的纷繁万物,全都隔离在了遥远的海平面以外的世界。此时,他只梦寐着海底是否有传说,有龙宫,以及其他一些之前只有臆想,或者只有上帝才能回答的谜底。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人类等待这一刻不知多少年啊!一代一代的智者坐看历史衰老,嗟叹海的神话鲜活了又发黄,发黄了又鲜活,一茬一茬地念叨山经海经山海经,怎奈时光染白如墨的黑发,白衣苍狗无穷尽,而海依然深沉,依然年轻,依然衰老,依然神秘,依然默默无语。而这一刻,随着泥雾飘散的这一刻,真相便会大白天下!他多激动啊!
等待着,等待着,这一刻终于来了——当那一层淡柔的黄色的泥雾散尽,千年万年的迷雾也便揭开了:泥雾后面没有华丽的龙宫,没有仪态万方的小龙女,也没有张牙舞爪的恶龙和变化万千的妖怪。有的只是异于浅海的物种和细若飘尘的泥沙。
唐嘉陵发现,其实在3700米的深海海底,也并非是生命的“沙漠”,虽然这里远不及浅海有那么多拥挤的生命,但这里也是生命的桃源。
由于深海漆黑,食物匮乏,压力大,这里的深海生物形态很奇特:有的鱼就像一块黑色瓦片,紧贴着泥沙,慵懒地趴着;有的鱼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突突地伸向前方,骨碌碌地搜寻食物;有的鱼竟然有头无尾;有的鱼身上又会发出荧光;更多的生物则似乎没长眼睛……
虽然唐嘉陵尽情地欣赏着这洋底精彩且奇异的世界,但他却没忘了此次深潜应该完成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洋底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海底插国旗不是件容易的事,动作要很轻很柔。因为只要动作稍微大一些,就很容易扬起海底的泥沙。一旦泥沙弥漫,就会遮挡视线,就只能等泥沙再次沉下去,再开展作业。
“蛟龙”号有两只机械手,左手力量大,适合干粗重的活,而右手灵巧,适合干些细活。这次在海底进行的插国旗和放置“龙宫”的操作就是由右手完成的。
当“蛟龙”号完成插旗任务之后,唐嘉陵又用摄像机把这一情景进行了永久定格……
两颗专注的心,在完成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搜索标志物,刷新下潜深度等作业,以及在洋底插上五星红旗这些既定的任务后,唐嘉陵和付文韬又接着搜寻目标。
“完成坐底生物取样,取什么好呢?”
他们俩讨论着。极目四眺,顿时发现前方有一只紫色生物——这是一只海参!这个家伙形体巨大,直径有约10厘米,长约40厘米,天啊!
这是一只海参吗?有这么大的海参吗?我国南海真是物产丰饶啊!这么大的海参,在3700 多米深的海底,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
关于海参,唐嘉陵自从成为潜航员之后,已有认识,并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海参的不少特性:
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色、能夏眠,还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最令人稀奇的是海参还能排脏逃生。当遇到凶恶的天敌偷袭时,警觉的海参便会迅速地把自己的内脏一股脑儿喷射出去,让天敌吃掉,而它自己却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之夭夭。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
海参还能像孙悟空那样分身:如果将海参切成两段放进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海参。
海参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营养滋补品,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抑制肿瘤、延年益寿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看到這只大海参的时候,唐嘉陵马上便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要是将之抓住给母亲补身体,该多好啊!这可是海参王啊!
“我们的生物取样任务,就取这个海参吧!”唐嘉陵说。他的提议得到了付文韬的同意。
为了抓住这个大海参,他们操控深潜器再一次坐底,于是“蛟龙”号又下潜了2米多,并再次刷新了海试的最大深度纪录:3759.39米!
要捕捞这只海参非常不容易——海参滑溜溜的,更何况用的是机械手。用劲大,便会将它捏碎;用劲小了,它又会滑溜溜地从机械手里溜走。
因为在空气中抓东西和在海水里抓东西完全是两个概念——由于水下视线会有折射,在操作上会有偏差。因此,即使在空气中能灵活动作机工手臂抓取东西了,下水后为了准确地抓取,还得反复摸索才行。
唐嘉陵将深潜器静静地往前面挪动了3米,紧接着轻轻地将机械手插到那只大海参所在的泥沙里,然后缓缓收拢手抓,像人手一样轻轻地把那只“海参王”拎了起来,慢慢提到采样篮正上方,松开,放进去。整个过程麻利、敏捷,前后不过5分钟时间,一只“潜伏”在海底3759米处的海参就这样成了囊中之物。
在唐嘉陵捕捞上了这只海参后,付文韬也希望能够捕一只这么大的海参,于是他们又寻找起来,并很快又发现了一只大海参。
有意思的是,这两只被捕上来的大海参并没有能够献给他们各自的母亲,而是署上了他们各自的名字,先是被科学家用作生物考察的样品,之后又成了纪念品。
……
“3759米,这个数字好奇怪啊!为什么不是3800米呢?”很多人看了新闻觉得不可思议,似有玄机。
对,这个数字真奇怪!本来唐嘉陵和付文韬坐底的海洋深度是3757.31米的,但孝顺的他为了给母亲捕捉到那只海参王,他驾着“蛟龙”号再次下潜,并重新坐底,便有了“3759米”这个数字。
“3759”虽是数字,却还真有一种巧合及玄妙:“3759”中的“37”,与创下这次纪录的下潜次数第37次巧合;“3759”中的“5”,则与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的“五洋”之“5”巧合;而“3759”中的“9”,也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有着冥冥中的巧合,因为此首著名的词发表于1965年,2010年刚好是其发表的第5个9年……
难道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其下潜海域距离南沙群岛仅300公里,对我国未来进行深海石油和其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那几日,虽然对儿子的思念如旧,但杨秋云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愉悦和感念。她觉得奇怪,却又不知为什么。
2010年8月27日晚7时许,在成都一家牙具厂打工的杨秋云刚刚下班回到宿舍,便接到了老家人打来的电话,惊喜且羡慕地对她说:“你儿子上‘新闻联播了!快看快看!”
我儿子上“新闻联播”?怎么可能?将信将疑的杨秋云本想看看电视节目的,可她住的是厂里提供的集体宿舍,宿舍里没有电视机。
继而,杨秋云又陆续接到好几个人打来的电话,向她报告这一喜讯,并表达了心中的羡慕和对他们母子的祝福。
为了求证此事,杨秋云便向唐嘉陵打去了电话。
之前,由于保密的原因,孝顺的唐嘉陵一直没对母亲细谈过自己的工作。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报道了他创造深潜3759.39米纪录的新闻,他也不再对母亲保密了。
你真成新闻人物了啊!杨秋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开心得哭了:“幺儿,你说过会让我一辈子为你骄傲,你果然做到了,妈妈好开心!”听到母亲激动的哭声,唐嘉陵也哽咽了……
在取得3000米级深潜试验的圆满成功之后,从事深海探索的科学家们又着手准备5000米级深潜海试的事情来。
为了保障舱内人员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安全,自2010年7月逛完了南中国海后,专家们在“蛟龙”“冬眠”的日子里,对它身上的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重新进行了体检,保证“蛟龙”身体健康。相应的部门也做好了各种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2011年7月1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向阳红09”号船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出发,奔赴东北太平洋。
这么重要的海试任务,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两位潜航员之一,唐嘉陵当然不可或缺!
想到即将到来的5000米级海试,想到自己曾经一次次为中国海洋科学深潜试验而创造的纪录,以及即将再次创造纪录的他,不由得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2011年7月16日,“蛟龙”号深潜器到达位于东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预定试验海区E1区。本次海试共选择了三个区域作为深潜器下潜的试验海区,分别为E1、E2和E3区,其中E1为首选区,E2、E3为备选区。
每年七八月份,都是东北太平洋天气最好的时候,但2011年却一反常态,5000米级海试区天气变得异常恶劣。
“向阳红09”号船到达E1区后,由于海面刮着7级狂风,浪高3米,无法满足下潜条件。根据气象预报,在短时间内海况难有好转,于是海试现场指挥部决定,将下潜试验海区调整到E3区进行。
E3区位于夏威夷以南700海里、基里巴斯东北400海里,距离赤道不远。这里的风浪有时也不小,但比前两片海域的海况要稍好。
以往的海试,队员们首先要掌握海试海域的相关资料,比如海水的深度、密度,海底地形、地貌的情况,以及海底的承载能力,确定海底是稀泥还是石头,在“探听虚实”后才放“蛟龙”出海。
可这次不是。在没有详细的海底资料,并因此要冒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曾经30次“驾龙入海”的叶聪承担了初探深海情况的重任,下潜至了海下4027米。
此后,原定于22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由于天气突然转坏,被迫推迟到7月26日。
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4时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5时40分达到4072米,6时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6时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6时48分,深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9时30分浮出水面。
在完成第二次下潜试验后,根据未来24小时,以及48小时海况预报,海试现场指挥部研究决定,按照预定方案,将第三次试验海区安排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经过24小时航渡,深潜器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船于7月27日下午抵达试验海区。担任海试保障与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先期抵达,开展了温度、盐度(CTD)数据及海底地形测量工作,并将数据及时提供给“向阳红09”号船决策参考。两船会合后,参试队员又对深潜器进行了全面检修维护保养。
情痴。痴情。对海底世界的沉醉,抑制不住一颗狂跳的心。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7日凌晨2时30分,唐嘉陵领衔潜航,带着两名科学家正式入舱,开始了5000米级第三次、“蛟龙”号第42次下潜。
5时30分,“蛟龙”下潜至作业区域;9时07分,在5188米水深处多次坐底,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
唐嘉陵曾经在3000米的海底目睹了海底的风景,而到了5000米深的海底,风景又不同于3000米的海底世界。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纪录片《海洋》中,海底是绚烂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鱼、虾和珊瑚等。可是几千米以下的海底世界也会是如此绚烂多彩吗?
“……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地上的白头翁……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镶上结了天蓝丝绦领子的红花石疣,散在沙间像星宿一般的海星,满是小虫的海盘车,这一切真像水中仙女手绣的精美花边。朵朵的花彩因我们走路时所引起的最轻微的波动而摆动起来。成千成万散布在地上的软体动物,还有环纹海扇、海槌鱼,会跳跃的当那贝、洼形贝、朱红胄,像天使翅膀一般的袖形贝、叶纹贝,以及其他无穷无尽的海洋生物……”
在这一刻,140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描绘的那个奇幻的海底世界出现在了唐嘉陵的脑海之中。他没想到,自己居然真的实现了站在这样神奇的海底世界面前的愿望。
在5000米深的海底,在灯光的照射下,奇妙的世界是那么美!只见一些椭圆形的黑色颗粒均匀地散落在白茫茫的海底沉积物上,表面像陨石一样凹凸不平,这便是锰结核。锰结核除了锰含量很高外,还富含其他稀有金属。30多年前,当人类发现锰结核后,就有一个未解之谜产生:它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还能自我生长?
唐嘉陵及时地采集了这些锰结核的样本。
除了锰结核,海底的神奇生物也让人大开眼界。
正在唐嘉陵陶醉地欣赏着海底丰富的矿产之时,突然一个红色的动物出现在了“蛟龙”号面前,且挥舞着大钳想挑战“蛟龙”。
这是一只大龙虾啊!体长约有30厘米。以前,唐嘉陵只知道煮熟了的龙虾才是红色的,现在第一次知道,原来红色的龙虾并非全是煮熟的!
也许是对“蛟龙”擅闯自己的领地很生气吧,当唐嘉陵在水下布放标志物的时候,大龙虾还撞了一下标志物,霸气外露。但终因它觉得自己与“蛟龙”体形相差太大,自己那两只大螯与“蛟龙”的机械臂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它与机械臂仅进行了形体的比试后,便识趣地离开了。
就在红色的大龙虾刚刚离开,又一个家伙出现在了“蛟龙”面前。这个家伙长约50多厘米,呆头呆脑的样子。唐嘉陵认识这个家伙,它是鼠尾鱼。鼠尾鱼生活在深海,通体扁平修长,眼睛退化。但是这只鼠尾鱼不同于其他海域的鼠尾鱼的地方在于,它竟然通体雪白,而且尾巴竟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同样,也许觉得久未有“异客”造访,鼠尾鱼对“蛟龙”不仅好奇,而且好客,它发现深潜器后,似乎并不害怕,主动游到了深潜器附近,与“蛟龙”兴致盎然地“捉迷藏”,玩了七八分钟才游走。
海边,市民常见的海参是黑色的,在一年前3000米海试中,唐嘉陵曾用“蛟龙”号深潜器的机械臂从3700米深海捞上来一个紫色海参,而这次看到的海参却是乳白色透明的,就像水母一样,状如蜗牛。
人们都以为海底的动物都比较“笨”,其实真正试过才知道,它们并不笨。比如海参,每抓一个,得费六七次功夫才能将其抓住,而且抓住后又会很快跑掉。
更让唐嘉陵困惑的是,他曾用机械臂捞了几只海参放到采样筐里,可等回到海面,却发现海参不见了。他不知道是海参在“蛟龙”号上浮的过程中跑了,还是因为压力改变,它自身被分解掉了,这便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除了龙虾、鼠尾鱼和海参以外,还有一簇簇外观像树叶的伞花海鳃;形态像百合花一样美丽、有着长长的柄,且固定在深海底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还有罕见的、扁平状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以及更多的叫不出名字的海底生物,密如繁星般的自发光悬浮生物……
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深潜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可是,为何海参、龙虾、鼠尾鱼等生物能在5000米深的海底生存,而不惧怕那么大的海水压力呢?
原来,海参、龙虾的身体在水下是通透的,没有任何单纯的空腔,因而其身体各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这样的身体构造便决定了其能够适应水下压力。
唐嘉陵觉得,如果将这种异星球般的美丽玄妙的景致搬进海洋馆的话,很多热爱海洋生物和热爱海底世界的人都会疯掉。层次分明的海底搭配,变幻莫测的生物个体,美轮美奂的荧光流星,寂静无声的动画效果,都能让身临其境者倍感那种令人窒息的童话之美。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7日上午9时12分,“蛟龙”号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
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小时,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信正常。由于刚刚经历了5000多米海底的低温和巨大的水压,深潜器表面油漆有些许脱落。
本次5000米级深潜海试,历时49天,共进行了5次下潜,4次到达5000米以下的海底,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相比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此次海试的成功率高了很多,还首次获得了海底高清录像。
唐嘉陵作为“蛟龙”号潜航员,独立驾驶深潜器创造了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最长水下工作时间9小时14分钟、海底最长行驶距离累计3公里三项纪录,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哎呀,卡梅隆可真是厉害啊!”
2012年3月27日这天,正在看报的付文韬突然惊叹地说。
唐嘉陵不以为然地说:“我早就是卡梅隆的‘粉丝了!不厉害,他拍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能有那么高的票房?能得那么多的奖吗?”
“我说的可不是这个啊!你看,卡梅隆昨天乘坐深潜器到了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付文韬说着,把手中的报纸递给了唐嘉陵。唐嘉陵一看也惊得睁大了眼睛:“哇噻,是厉害啊!我一直就没怀疑过卡梅隆是大导演,今天可是第一次知道他还是一个出色的潜航员!”说完,他便专注地看起报纸上关于卡梅隆深潜的报道来。
卡梅隆是一个海洋深潜迷,他所拍《泰坦尼克号》《深渊幽灵》和《重返俾斯麦战舰》等电影,都借助了海洋深潜器来完成拍摄。之后,觉得自己下潜的海洋深度不够,于是2012年3月26日,他又再次乘坐深潜器,前往海底探秘,成了世界上唯一单独到1万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旅游”的人。
在此之前,卡梅隆已进行过72次深海潜水,其中33次是到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地点,他本人的单人潜航最深纪录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下潜的8200米。
卡梅隆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探险所乘“深海挑战号”深潜器,是他和美国宇航局及斯克瑞普斯研究所合作,花费七年设计并建造的。“深海挑战号”只能容纳一名潜航员,卡梅隆置身其中,活动范围极为有限,行进方式是“直上直下”式,而非自主式的潜行。
当地时间2012年3月26日上午,卡梅隆用2小时36分钟的时间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深度达到10898米,这是全世界海洋的深度极限。由于受到海底每平方米1万吨高压的压迫,“深海挑战号”甚至被压短了7厘米多。
按照原计划,卡梅隆要在海底呆6个小时,但就在“深海挑战号”坐底不久,其声呐探测系统便出现故障;继而,右侧推进器失效,只能原地转圈,无法自由运动。最恼火的是,液压油又出现泄漏,整个深潜器都被油污覆盖,这种故障的出现,令卡梅隆不得不放弃了用机械臂抓取动物和岩石样本的计划……最终,他只在海底呆了3个小时。
即便是这样,卡梅隆也创造了单人潜入世界最深海底的纪录,而且他在海底还进行了数据采集,以及大量的拍摄,这些工作是1960年1月23日首次抵达这里的瑞士科学家杰昆斯·皮卡德和美国海军上尉唐·华士无法想象的。当时,杰昆斯·皮卡德和唐·华士驾驶“迪里亚斯特II”号深潜器抵达这里,只停留了20分钟便开始返航,他们只目睹了这里被深潜器泛起的阵阵泥沙而已。
看过这篇报道后,唐嘉陵更加崇拜卡梅隆了。他暗下决心,身为专业的潜航员,自己此生一定要到卡梅隆所去的马里亚纳海沟,一探秘境。
没想到,这个日子很快便来了……
2012年6月3日上午,“蛟龙”号在经过维护维修、技术改进与水池试验后,再次出发,奔赴太平洋进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而具体的海试地点则为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区域。
唐嘉陵觉得,能跟随大导演卡梅隆的脚步,去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探索海底奥秘,真是一件令人兴奋,也非常荣幸的事!
一阵台风刚刚散去,马里亚纳海沟海域阳光灿烂,蓝色波浪次第绽放,一望无际的海面上鱼虾腾跃,海鸟翩飞。
这是2012年6月15日早晨。
明媚的阳光下,卧在“向阳红09”号船后甲板支架上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如《西游记》中那只避水金睛兽,在雾气氤氲中乖乖地趴着,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到来,以开始7000米级海试的第一场挑战。
清晨6时40分,三位驾驭“蛟龙”的人走了过来,他们是“深海的哥”叶聪、年近半百的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和80后试航员杨波。丰富的下潜经验和对潜水器的深入了解,让他们对此次的海底探险之旅充满了向往。
前面一直在讲,中国只有三位潜航员,他们分别是叶聪、唐嘉陵和付文韬,这里怎么又出现了崔维成和杨波了呢?崔维成和杨波是试航员,而非专业的潜航员。更准确地说,他们的身份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2012年6月15日清晨7时22分,得到下潜指令的“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潜,50米,100米,300米……潜水器以每分钟约40米的速度欢快地奔向“龙宫”。
8时37分,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
9时40分,打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
10时整,“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
……
然而,当“蛟龙”号下潜到6200米时,却出现了问题。
“‘向阳红09,我们已经下潜到了6200米!‘蛟龙一切状况正常!”叶聪一连呼叫了几次,“向阳红09”号都毫无反应。
几分钟过去了,呼叫了好多遍,“向阳红09”号依然没有回应,这时大家有些紧张了。因为按操作规程,如果超过15分钟不能与母船建立联系,他们将无条件上浮返航。
“我们换另一套通信设备试试!”这时杨波说。杨波是“蛟龙”号声学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自然胸有成竹。
“蛟龙”号配有两套通信系统,一套是声学数字通信系统,可以实现潜水器和试验母船间数据、文字、语音和图片的传输,依靠试验母船上2000米电缆拖曳的水下声学吊阵来实现;另一套为水声电话,主要用来进行潜水器和试验母船间的语音通话。
于是大家立即将先前使用的声学数字通信系统,切换到水声电话通信设备,所幸切换后马上收到了水面传来的语音,大家随之一阵欢呼。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测试航行性能的时候,叶聪突然从艉部摄像机的显示器里看到一团烟雾。当时,还没有测量到潜水器和海底之间的距离,怎么会有烟尘?会不会是海底凸出物?“蛟龙”号接到海底的凸出物了,从而撞出了烟雾?
大家赶紧操作,紧急上浮。烟雾消失,潜水器正常,但每个人心中对那团烟雾的疑问却无法消散。
在突破5000米后,“蛟龙”号深潜器主要进行了三方面改进:改进液压系统,提高对压力和低温的适应能力;完善了高清视频系统,对16个水下灯重新作了布局,加强了高清摄像传输能力;增加了GPS卫星定位装置,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潜水器精确定位,确保安全返回。但他们心中还是有种担心,“蛟龙”号会不会像俄罗斯的“和平”号和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海试那样,液压源和推力器出了问题?
叶聪对载人潜水器性能很熟悉,同时遇事不慌、心理素质非常好,之所以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由叶聪带着崔维成和杨波两位科技人员下潜,就因为他是最熟悉操作的主驾驶潜航员。
想到“蛟龙”号海试现场团队拟定了97条各类预案,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于是在大部分考察项目完成后,在确认液压并没有出大问题时,三位潜航员开始了海底作业。分别操作机械手拿到两个不保压水样、一个保压水样。
上午10时44分,此次下潜的测试项目全部完成,于是抛弃压载铁,开始返程。回看计算机里的数据,这次下潜的最大深度达到6671米。
下午14时34分,“蛟龙”号顺利返航后,海试团队火速对“蛟龙”号进行了全身体检,找出了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原因。
原来,声学数字通信在“蛟龙”号下潜到6200米左右深度时意外中断,是其系统拖曳电缆破损进水,导致短路。
同样,叶聪在下潜的过程中,通过摄像头看到“蛟龙”号艉部有烟雾产生,也找到了原因——那是“蛟龙”推力器故障。
在对“蛟龙”号进行体检时,还发现主液压源误报警、可调压载系统异常两个故障点。
这四个故障,都得到了及时的排除。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7000米级海试的首次下潜中,叶聪还在海洋深处6000多米的地方,对即将于6月16日发射的“神舟”9号遥祝:“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蛟龙潜航员祝愿‘神九明日发射一切顺利,祝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幸福!”
一天后,即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中国“神舟”9号载人飞船载着两男一女三名宇航员飞上蓝天,奔向已在天上等候261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一时间全部实现。
热爱,最好的表达方式便是行动。
一番积极申请之后,7000米级海试中的第二次下潜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唐嘉陵的肩上。
2012年6月19日5时14分,唐嘉陵与丁教授、张东升两位科学家进入“蛟龙”号,一如既往的例行检查,准确、简短。5时25分,“蛟龙”号深潜器开始下潜。
伴随着“蛟龙”号如坐电梯般地下潜,唐嘉陵很兴奋——这虽然是“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第二次下潜试验,但对他来说却是7000米级的第一次深潜。
8时30分左右,潜水器接近海底,唐嘉陵在抛掉一组压载铁后,“蛟龙”号便悬浮在海底,就像直升机的悬停一样。
“蛟龙”号坐底时,底流像风儿一样流过,很多像昆虫一样的小生物顿时四处闪躲,那一刻,推力器荡起了一层泥烟雾,有几层楼高。他慢慢地用机械手把带有“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第47次下潜”字样的牌子放到海底,想在视窗前拍一张带有标志物的照片,但是烟雾把标志物淹没了。过了好一阵,泥烟雾才渐渐退去,于是他连忙拍了一张照片。而后,就与这个标志告别了,永久地告别。这时候,他也顿感像到达月球一样,到达了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虽然这次坐底给唐嘉陵的感受不是深邃,而是荒芜和贫瘠,海底下没有石头,也没有起伏。在那里,不像森林里能听到风声和鸟叫,也不像高山上能看到峰峦和绵延,只能体会到从来没有和想象不到的安详和宁静。打开灯光,进入眼帘的是看不到尽头的平坦,以及像奶酪一样的沉积物……
这一切也许对别人来说有些索然,但唐嘉陵还是觉得收获颇丰,并用日记的形式对这次下潜经历和感受进行了详细记述:
“6月19日北京时间5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的序幕拉开。
“从下达‘试验开始的口令,到深潜器被平稳布放入水,仅仅花了12分钟。但是即使像这样相对平稳的落水,透过观察窗看到的景象依然令我震撼:前奏无比激荡,深潜器入水的刹那激起的气泡充斥着有限的视野;当气泡消失,看到的是一派波涛汹涌的景象;最后归于相对平静,窗前蓝蓝的海水清澈无比,没有一点杂质。但是我们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这样的‘美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着舱外采样篮的状况,直到深潜器顺利脱缆平稳下来、确认采样篮里的作业工具没有异常后,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也许有些人认为,下潜路上的几个小时是漫长枯燥的,但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3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5188米……这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困难的数字,此刻仅仅成为旅途上的谈资和经验。
“当6960多米的海底暴露在探照灯下时,我不禁感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飞船到了外星球。第一眼看去,这里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颜色也和5000米的浅褐色、3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色,而且给人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平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如果说第二次坐底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那么第三次坐底就是一次‘捡漏得来的,蜻蜓点水般。深潜器悬浮在距底45米处,调试微地形地貌探测声学设备,一组新参数的生效需要重启几个计算机,大概需要5分钟。我们现在身处近7000米的海底,每一秒钟都弥足珍贵,我们商议后准备再完成一次坐底。第三次坐底有一点自由落体的意思,我暂停了推力器作用,深潜器在失去向上的支撑力后在本身负浮力作用下开始下落,‘蛟龙号重现了一次完美的自由坐底。触底后的冲力在观察窗前沉积物上形成了一圈均匀‘气浪,似乎吹去了沉积物上的一层尘埃,露出了本色,和太空飞船垂直降落在外星球上非常相似。短短三分钟后,声学设备准备就绪,深潜器开始离底,留给我们的水下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看着被烟雾吞没的世界,心中念道:‘再见了,6965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不要以为,下潜过程中,潜航员可以尽情地欣赏美丽的风景,观看奇异的动物。其实,那不过是偶尔可以享受的闲趣。在下潜的过程中,唐嘉陵与伙伴还需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此次深潜所要完成的若干实验,观察突破5000米到7000米的过程中,各个设备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潜航员,唐嘉陵分别于2012年6月19日和6月27日两次驾驶“蛟龙”号深潜器进行7000米级的深潜海试。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唐嘉陵和付文韬驾驶着“蛟龙”到达7062.68米深度,再次坐底(这是唐嘉陵驾驶“蛟龙”号深潜器所进行的7000米海试的第二次下潜,此次7000米级海试计划的第五次下潜)。这个深度再次创造新的纪录——这是中国人目前到达大海的最深处!唐嘉陵和付文韬也成了全世界驾驶自主深潜器潜得最深者!尽管科学家杰昆斯·皮卡德、军官唐·华士,以及著名导演卡梅隆下潜的深度比唐嘉陵和付文韬更深,但他们所驾驶的深潜器是直上直下式,不能在海底自主航行。
为了寻找海底生物,唐嘉陵和付文韬特地在出发前带了一块鱼肉包,放在作业筐里面,用袋子包着,坐底以后,便把肉包拿出来,把灯打开,想看看有没有东西过来。
很快,他们看到有很多生物从海底的沉积物里爬了出来,白色的,红色的,还有一种奇怪的多足虫,不仅有上百只足,足还是金色的,看上去很嚇人。这些小动物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出来搬食物。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只火红色的大虾……
“报告,报告,我们在海底被生物们包围了!”唐嘉陵激动地向位于“蛟龙”头顶上方7062米处的母船指挥部发去报告,“没想到这次能遇到这么多生物,有红色的虾、白色的虾、镶有金边的多足虫,还有一条大鱼……”
唐嘉陵一边汇报,一边开动摄像机拍摄,一边熟练地驾驭着“蛟龙”,以拍摄更多海底生物。
没过多久,唐嘉陵惊喜地发现了一只乳白色的海参。
在7062米,乳白色的海参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何况它不仅是乳白色的,还带有金边。比如同镶了金边的眼镜,是不是要富贵许多?
海参,因“地位”的迥异,它们的“穿着”总是那样层次分明:在3700米的海底,漆黑如墨;在5000米海底时,又纯洁透明;而在7000米海底,不仅乳白,且带着金边……
除了海参,唐嘉陵还见了一些从未见过的甲壳类虫子。
“蛟龙”坐底不久,便又轻移莲步,唐嘉陵也因此饱览了海底的奇貌:有时像沙漠了无生趣;有时像戈壁乱石成堆;有时又像动物世界,生机勃勃……
在这次下潜任务中,唐嘉陵与付文韬驾驶“蛟龙”号潜水器进行了3次坐底,取得2个非保压水样和1个保压水样,布放了标志物,取得了2个沉积物样和1个生物样,进行了定高、测深侧扫、纵倾调节试验,发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散落的岩石底质。此外,在海底布放的生物诱饵,吸引了很多海底生物“哄抢”,他借机抓拍了很多精彩照片和视频。
完成所有任务后,“蛟龙”号载着两颗喜悦的心开始返航。16时40分,顺利返回试验母船甲板,结束了历时695分钟的此次下潜,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一刻,全体工作人员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一桶桶表示祝贺的海水也欢快地泼向了唐嘉陵和付文韬。
这次下潜,“蛟龙”温顺,成果显著。然而,当唐嘉陵和付文韬回到“向阳红09”号母船时,却看到领导的表情写满严肃,似是失望。“这是怎么啦?”他俩心里犯起了嘀咕。
果然,掌声和欢呼声停止后,领导问话了:“你们在海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联系不上你们?”
“联系不上我们?不可能吧!我们在海底一切正常啊!”欣喜飞扬的两位年轻人被问住了。脑子里努力地搜寻着在海底的情况,可穷极回忆,也没发现“蛟龙”曾闹过情绪啊!
“你们在海底肯定出了啥问题,我们有一个多小时联系不上你们!我们忧心如焚,都准备报告北京了,后来却又接到了你们的信号,这才作罢。”
领导的话将唐嘉陵和付文韬说得更糊涂了。
领导所言当然是真的!
唐嘉陵不知道,就在他与付文韬专注地“捉鳖”之时,因为突然联系不上他们的“向阳红09”号母船上的领导和同事可真是着急坏了。
只要是与“蛟龙”失去联系,就可能联想到各种恐怖事件发生,他们最担心的是遭遇海底风暴,或者遭遇海底瀑布。好在“蛟龙”潜水之时,海平面上风平流静,没有出现海底风暴的可能性。
那么“蛟龙”号会不会遭遇海底瀑布呢?
这个可是谁也说不好!杰昆斯·皮卡德乘坐“迪里亚斯特II”号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探险时,就曾经差点被海底瀑布摧毁。
海底大瀑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用生活中一个浅显的现象来解释:如果一个盛满水的平底锅的一端被加热,这一端的热水就会产生向上的上升流;而另一端的水是冷的,便会迅速下沉产生下降流,到达锅底后又向热端扩散,循环流动,周而复始。如果把海洋也比作一个锅底的话,大量下降的冷海水在海洋“锅底”遭遇了海底“山脉”或“山脊”,那么下降的冷海水就会汇聚在山脊背后,最终翻过海底“山脉”或“山脊”继续前进,形成瀑布。这些海底大瀑布就是这样促使极区温度低、含盐量大的海水,从底部流向赤道,而热带海洋的暖水从表面流向极区,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海底瀑布对于调节全球气候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如果“蛟龙”号不幸遭遇,则很有可能被强大的能量卷到爪哇国去。
除了遭遇海底瀑布,遭遇霸王乌贼等巨型动物也很可怕。
在世界航海史上,关于海妖的传说有很多:海妖体形巨大,形状怪异,甚至长着几个脑袋。其中最著名的当数1752年卑尔根主教在《挪威博物学》中描述的“海妖”:“它背部,或者该说它身体的上部,看来大约有一英里半,好像小岛似的……后来有几个发亮的尖端或角出现,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只的桅杆那么高大,这些东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据说可以把最大的战舰拉下海底。”
上世纪初,美国海军一艘重达数千吨的驱逐舰在夜航时突然发现速度减慢,却查不出任何故障。当人们把它送进船坞修理时,才发现它的螺旋桨已经被锋利的牙齿咬穿了几十个洞。
啥妖怪有这么厉害的牙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才发现这种作孽的海妖原来是霸王乌贼。
二战中,英国海军部的一艘拖捞船行驶在印度洋海域,一个名叫斯塔基的船员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贼,他从船头一直跑到船尾,在船的两头分别看到了这只巨鱿的头部和尾部,当时这艘船的长度为53米。
挪威《自然》杂志1946年第12期上,则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布伦斯维克”油船,长150米,载重15000吨,在夏威夷岛和萨摩亚岛之间航行时,受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乌贼的袭击,这个家伙体长有20多米,而且游动迅速,很快便追上了时速19公里的油船。
2003年1月18日,霸王乌贼惊现葡萄牙沿岸海域,缠绕在正参加朱尔斯·弗恩环球帆船大奖赛的比赛船只上,着实让船上的法国船员心惊胆战了一场。不过有惊无险,霸王乌贼自动退缩,放了船员一条生路。
霸王乌贼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尚未可知,但人们曾从捕获的抹香鲸身上,发现过直径达40厘米以上的吸盘疤痕。由此推测,与这条鲸搏斗过的霸王乌贼可能身长达60米以上。如果真有这么大的霸王乌贼,那也就同《挪威博物学》中所记述的海妖相差不远了。这么大的海妖要是与“蛟龙”号遭遇,且向“蛟龙”号发狠,后果无法想象。
那么霸王乌贼平时生活的水深是多少呢?海洋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般霸王乌贼生活在2000米以下的海水深处。但也有报道说,霸王乌贼可能到达5000米深的海水中捕食,因为有人在浅滩死掉的霸王乌贼体内发现了透明的海参,而透明的海参则生活在5000米深左右的海底。到目前为止,霸王乌贼到底生活在从多少米到多少米的海水深处,最大的霸王乌贼有多大,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
“蛟龙”号还可能遭遇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说与体重达到近50吨、兽性凶残的抹香鲸撞上之类。因为抹香鲸以霸王乌贼等巨型深海动物为食,有霸王乌贼的地方,就会有抹香鲸……
因而,只要没有收到“蛟龙”号的信息,“向阳红09”号船上每个人的心都会紧紧地揪着,无法设想的复杂海底世界,对母船的人来说,只有祈祷的份儿。
还好,这不过是虚惊一场。一个多小时后,母船终于接到了“蛟龙”传来的信号,人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唐嘉陵和付文韬想了老半天,才突然明白“蛟龙”号与“向阳红09”号失去联系的原因:由于他俩太专注于“蛟龙”号坐底后的各种作业,不小心压住了舱内水声通信系统麦克风的通话按钮,导致在几十分钟内深潜器和试验母船通信中断。
得知这一原因,领导把唐嘉陵和付文韬好一顿训。之后又强调了“蛟龙”号在下潜后与母船保持联络的重要性。
2012年6月27日晚上,繁星缀满天空,月亮毫无遮掩地挂在天上。月华如水,慷慨地洒进海里,是那么皎洁。
仰望天空,唐嘉陵觉得这样的夜晚多像小时候的夏夜啊!那时,他总是走出炎热的屋子,来到屋顶乘凉,躺在凉席之上,闲看天上景色。那时的天也是这样幽蓝,这样美,这样缀满繁星,挂着月亮。那时,身旁还有一边摇着蒲扇给他驱蚊,一边给他讲故事的母亲。
看着遥远的夜空,听着母亲的故事,唐嘉陵是那样陶醉和痴迷。长大了,每每看到缀满繁星的夜空,看到圆月高挂的天宇,他都会顿生感慨,流连于丝丝缕缕绵长的母爱之中。
虽然是在远离祖国大陆上万公里的海上,但当唐嘉陵又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夜空之时,他又思念起了母亲,并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给母亲送去了问候。
按之前预定的计划,在唐嘉陵之后,2012年6月30日,海试团队又进行了最后一次7000米级、总第51次深潜试验,下潜深度为7035米。本次海试共完成的6次下潜深度分别为6671米、6965米、6963米、7020米、7062米和7035米。
唐嘉陵与付文韬所创造的7062米的深潜度,最终成就了我国载人深潜器海试期间的最大深潜纪录,并创造了下潜最长时间的纪录!
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因而,在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方面,世界各经济强国都非常重视,尤其在对海底的探险方面,更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
在海底探险的曲折道路上,中国虽然起步很晚,但步子却很大:
3000米深度突破时,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5000米的突破是中国载人深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挑战深海极限环境,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突破7000米后,“蛟龙”号已经走在了世界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队伍的最前头!
我国载人深潜器试验成功,有人把它和载人航天相提并论。这绝不为过!
人类探索太空,是为了寻找资源和战略发展;同样,人类探索深海,也是为了此目的。相比较而言,至少在数十、数百年之内,让深海为人类提供资源要来得更直接、更容易一些。这也便是今天科技强国纷纷发展海洋深潜科技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蓝色国土”的区域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是中华民族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军事上,“蛟龙”号可以在保卫海洋国土、维护祖国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周边8个国家,已不同程度实际控制和占领着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的部分岛礁和海域,肆无忌惮地进行调查、勘探和石油开发。因而,我们必须保卫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随时准备以军事行动维护祖国的统一,打赢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在和平时期,利用载人深潜器可有目的地在台、澎、马及南海等海域布放各种军事设备,随时监视上述海域舰船活动情况,搜索、排除水下可疑目标,为我国未来海军打赢可能进行的局部战争创造有利条件。
事实上,自“蛟龙”号潜航试验开始,国外媒体一直都密切关注着“蛟龙”号的每次深潜,及时播报着“蛟龙”号深潜的新闻,并不时发表评论。
在中国3000米级海试成功、且在海底插上五星红旗之后,外媒便渲染中国此举的政治意义。英国路透社直指“这项测试凸显中国竞争南海海底资源的野心”。
对此,海军少将尹卓认为,过去有俄罗斯曾在北极海底插过国旗,这其中当然有宣示主权的含义。但我们插旗的地点在自己的专属经济海域,这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2011年7月,“蛟龙”号深潜器进行5000米级深海试验,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实验区成功完成首次下潜实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便发表了题为《中国正扑向深海宝藏》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在太平洋的深潜计划或将在开发世界海洋潜藏的矿产资源方面超越美国,并猜测中国“蛟龙”号的深海探测“另有所图”,或存在军事意义。
文章说,虽然中国已成为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四国之一,但相对于太空开发,深海矿藏开发更具有商业、科技和军事意义。尽管中国官方称“蛟龙”号仅用于民用,但这台深潜器可用于截获或剪断海底通信线缆,回收海床上的外国武器,维修或救援海军潜艇。
当“蛟龙”号深潜器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时,西方媒体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战略意义及军事用途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分析认为,“蛟龙”号技术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不亚于“神九”飞船。
《纽约时报》报道说,“蛟龙”号成功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已超过之前日本载人深潜器“深海”(Shinkai)所创造的6500米的最大深度,成为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深潜器。从此,俄罗斯、美国和法国在深海探索方面都已远远落后于中国。
俄新社的报道指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区域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也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中国一直坚持“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只用于科学研究目的的说法,《华盛顿时报》认为,“蛟龙”号在通信遥控、电子、机械等方面取得的技术突破,完全可以用于军事用途,尤其是用于未来深海潜艇的研制。
坐在深潜器里,透过观察窗看舱外的世界,漆黑如无月之夜,而深海里的浮游生物所发出的蓝光,像星星一样淡淡地闪烁,千米以下的深海里,无波无浪,一片死寂。
就在这宁静的海底,各国的深海争夺战激战正酣。
这场旨在争夺海洋资源的深潜器之战,开始之早远超外界想象。生于1858年的美国老罗斯福总统,还曾参加过深潜器设计。日本天皇裕仁1975年访美时,曾专程参观美国WdsHl海洋研究所以了解深潜技术;1987年,平成皇太子不仅参观,还钻进“阿尔文”号深潜器中好一番研究。
各国首脑的青睐,背后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想象空间。1982年确定的这一公约,肯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规定大陆架在200海里以外还可以延伸。于是在此之后,先后有几十个沿海国家提交了外大陆架划界申请。各国对海洋研究和开发的重点也逐渐从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到海山上的钴结壳,以及金属硫化物矿床等方面拓展,对海洋资源的争夺重点从海面转向海底。
日本在1981年建成的潜深为2000米的载人潜水器样机基础上,于1989年建成了潜深为6500米的“深海(Shinkai)6500”号载人潜水器,重量26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装有三维水声成像等先进的观察装置。可旋转的采样篮使得操作人员可以在两个观察窗的任何一个窗口进行取样作业,这是其他载人潜水器无法做到的。“深海6500”号进行过锰结核、热液矿床、钴结壳等资源调查,以及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海底断层调查……
“蛟龙”号开始海试时,《日本时报》便发文说,中国深海勘探和开发该计划,涉及100多家研究所和公司,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事业。中国希望利用先进的深海技术,增加在东海及南海领土纠纷中的影响力,并开发其声称拥有主权的近海以及国际水域的油气资源。
当“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后,《日本时报》又载文称,“蛟龙”据称能为解放军海军和国家安全机构执行关键任务,其中包括打入外国海上光纤通信电缆以拦截外交和商业机密,以及绘制高精度海床地图以协助潜艇舰队的行动。
德国媒体则认为,“蛟龙”号就像海洋深处的狩猎者,中国日益活跃的“探海”活动将掀起一场海底资源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要求获得更多的资源,若未来陆地资源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重大危机。所以,中国领导人将目光转向了海上和海底资源。
英文维基网站公布数据说,仅中国南海被探明的石油储量便大约为77亿桶,而南海石油总量则大概在280亿桶以上,天然气的储量则大约在266万亿立方英尺。根据菲律宾环境与自然资源部作出的调查,南海具有世界上第三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使得南海成为世界渔业资源的重要地区。《亚洲时报》的文章指出,一旦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南海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练兵场”。
国外媒体对“蛟龙”号关于军事方面的报道或评论,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蛟龙”号深潜器未来的主要任务并非用于军事,而是包括并不局限于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指定的区域内,采集海底图片和录像片段,并进行相应的科学考察。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许可下,中国也可能在该区域进行勘探矿产,或作其他资源性商业用途。
不要说“蛟龙”号深潜器,就是“阿尔文”号深潜器的主要功能也是用于科研及商业。
虽然“阿尔文”号深潜器隶属于美国海军,却主要服务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用于科学考察。事实上,任何美国科学家或与其合作的外国科学家们,都可以向美国科学基金委申请使用“阿尔文”号进行下潜科考。正因为如此,“阿尔文”号的每次传奇经历也都不是秘密,也同样激起了公众对陌生的深海世界持久的兴趣。
深邃漆黑的海底世界,就像浩瀚无边的宇宙一般神秘莫测。然而对于完全陌生的深海世界、复杂的地貌环境特征以及动态的物理和生物作用,人类只有身临其境直接观察才能揭开谜底。在这方面,“阿尔文”号深潜器可谓功勋卓著。
毫无疑问,自2013年6月起,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洋深潜领域,会更频繁地见到“蛟龙”号深潜器,以及“蛟龙”号深潜器“姐妹们”的身影。
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渐行渐远。当杨秋云从电视上看到儿子又刷新了中国人的深潜纪录,并平安返航的新闻时,又一次喜极而泣,她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
“蛟龙”下潜至7062米,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唐嘉陵作为主驾驶潜航员所取得的这一成就,自然在他的家乡遂宁引起了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以之为荣。
2012年7月16日,听儿子说此次胜利返航,要在青岛停靠的消息时,杨秋云便匆匆地赶往青岛。她此行的目的,一是想看看儿子凯旋的神采,分享儿子胜利的喜悦;二是想给儿子做他最爱吃的回锅肉等川菜!
一个优秀的母亲,最重要的不是她给了儿女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她倾注在儿女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因为关心与爱远胜于金钱。
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归根结底都来自于母亲!”
当唐嘉陵取得每一个成绩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对母亲充满着感激,也尽量在第一时间将所取得的成绩告诉母亲,与母亲共享喜悦。
杨秋云对儿子唐嘉陵20多年来关心与栽培的故事,被媒体披露之后,她那如大海般温润而伟大的母爱,亦如国宝级潜航员唐嘉陵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海洋深潜成就一样,同样感人,同样让世人惊叹!
作者简介:
陈新,男,四川省南充市人,《知音》杂志首席编辑,青年编剧。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儿童文学》《萌芽》《春风》《中国故事》《知音》等杂志发表各类作品百余篇100多万字。散文《江凡》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课本(北师大版)。曾获中国首届儿童文学金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