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劼
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也就是英国所称的“福克兰群岛”,一连两天的主权归属公投在3月11日结束,99.8%的选民投票都是支持马岛继续成为英属海外领地。这片方圆1.2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孤岛,至今也只有不到3000人居住,但却在1982年挑起了阿根廷和英国——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之间的战火。
时隔30年,马尔维纳斯群岛决定通过一场全民公投来告诉世界,岛民究竟希望跟着哪个国家走。虽然公投结果并不令外界意外——岛上近乎所有岛民都愿意保持现状,但在“保持现状”的背后,他们究竟对自己家园的未来作何想法?《世界博览》特约记者从英国出发,在远赴马岛的一路上接触到的人带来了更深的思考。
驻岛英军思家心切
马岛离英国真的不近,从首都伦敦算起,两地间距离真的是“相隔万里”,而且还是公里。其实多数英国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马岛。更令我吃惊的是,出发前我在伦敦的随机街访中,不少英国“80后”连群岛在哪里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原来那里还是英属领土”。
最熟悉马岛的人要算是那些长期在当地服役的英军士兵了。在提前近一个月通过英国国防部申请购买到了机票后,我从伦敦乘火车来到牛津郡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夹在一帮英军小伙子当中,坐上了飞往马岛的军机。
坐在我身边的是家住苏格兰、刚刚结束探亲假要回岛上继续服役的机械师尼克。起初25岁的尼克一脸严肃,完全不愿理会我这个老外,18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让我俩最终还是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我的问题从他手上端着的平板电脑开始。因为我非常好奇:这部飞机提供的平板电脑里的十部电影,居然八部都是军事题材。
尼克笑着对我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每周两班飞机,多数乘客都是他的战友,当兵的在岛上看的也多数是军事题材影视剧,航班上的这种安排也是为了满足多数人的口味。航班上不仅看的电影以军事题材居多,就连飞行餐——按照尼克的说法——都和军营里味道一样,尤其是那道低盐的牛肉馅拌土豆。
马岛上的人口不到3000,而英军人数长期保持在一半左右。所以也可以说,驻岛的每一个英军士兵都是当地岛民。不过尼克对马岛没有多少归属感。他告诉我,他和战友们都住在距离马岛首府斯坦利约50多公里的欢乐山军事基地,平时其实很少有机会接近岛上的平民。说到马岛,尼克叹了口气连说了两个“没意思”,说那里孤寂冷清,虽是军事敏感区域,但多少年来都太平无事,来这里驻防就是服从命令罢了。尼克坦言,虽说是英属领地,但从气候到社会繁荣度,马岛都没法和英国本土相比。他说,一旦服役期满,他会搭第一班飞机回家,再也不想去了。
惬意宁静的世外小岛
上世纪80年代的战争结束后,马岛迅速地展开了地方建设。在首府斯坦利,当地有英式的邮局、小学和超市。虽然发行自己的货币“福克兰镑”,但不仅币值和英镑相同,设计上也极度效仿英镑。在岛上,你可以听到标准的伦敦腔,当地人最近关心的事情也和英国居民一样:“凯特王妃究竟生男生女”、“英镑总贬值可不是好事”等。打开电视,虽然和英国有三小时时差,当地军用电视台还是精心地把英国本土当天收视最高的节目串在一起,让岛民们一样可以看到最新的英剧和BBC的晚十点重要新闻。
也有很多英国人因为迷恋马岛文化而不惜远洋移民至此。帮我在首府斯坦利安顿下来的当地人查特说,自己不到20岁就从英格兰移民到这里。他选择马岛的最初原因是这里有比英格兰还地道的田园风光,自己可以牧羊种菜,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马岛,牧羊不仅是很多人的乐趣,也是生活来源。羊毛出口已成为马岛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正因此,连马岛的地方旗帜都是在英国的国旗图案旁绣着一只胖乎乎的白绵羊。马岛没有工业,半数人都在政府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部门工作,好在人口不多,只要勤劳肯干,基本人人都能找到工作。这样的惬意生活自然羡煞周边南美邻国,如今智利移民已经占到岛上人口的1/10。不过因为历史积怨,阿根廷人在岛上几乎绝迹。在老一辈老病而亡后,当地政府通过工作签证审核的方式,基本上掐断了阿根廷人登岛生活的可能性。
在斯坦利,只有一家规模稍大的超市在为岛上居民服务,而这些年这里的服务员变成了越来越多的菲律宾人。和其他国家出现的“菲佣”现象有点像,这里的菲律宾移民也多从事服务业,虽然挣得不多,但比在国内的处境还是好一些。至于华人,我只能从邮轮上前来观光的旅行者中找到他们的踪迹,来马岛定居的华人极少。当地人说,他们也很爱中餐的味道,但估计华人觉得在这里的发展空间太小,愿意扎根的也少。
战争往事,居民言犹在耳
在斯坦利,英方为纪念1982年那场岛屿争夺战而树立的纪念碑经常是当地人给访客指路用的地标性建筑。纪念碑和四周的墙壁上刻着当年阵亡的255名英军士兵的名字,记者在这里还找到了一些华裔军人的名字。当然,上面绝不会提到在那场战役中还有649名阿根廷军人为国捐躯。
关于那场战争对于马岛的发展意义,当地政府更希望年轻一代能从博物馆里去找寻。岛上唯一的博物馆只有四室一厅的民居大小。很多当年或是更早的战场遗物,例如报废的重型机枪、小型火炮,博物馆干脆放在了后院,供游客全天候参观。
为了纪念当年率领英国赢得战争的撒切尔夫人,在斯坦利当地还可以看到不少以这位前英国首相名字命名的路名。而在当地政府部门,随处可见两位英国女性的照片:一个是英国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另一个就是撒切尔夫人。谈到撒切尔夫人,30多岁的当地政府新闻办负责人德伦对我说,虽然战争过去30多年,但岛上的人仍然对这位老首相很感恩,认为当年在国内经济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她还是安排军舰不远万里一战。现在看来,这一战换来了当地人的安乐生活,非常值得。在当地,很多人家有了女婴诞生,经常会给孩子取名“玛格丽特”,因为这也是撒切尔夫人的名字。
其实,英阿两国在1982年的那一战,只是数百年来在这片岛屿上发生的一场厮杀而已。最早发现这片南大西洋岛屿的是英国人约翰·戴维斯,那还是在1592年,而最早登陆这片岛屿的是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这位船长在1690年发现这篇群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将其命名,所以一直以来,英国人都称这里“福克兰群岛”。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不同国家对于这片岛屿主权的争夺。真正让英国与阿根廷因这片岛屿产生主权争议的时间是在1820年。两国先后在当地竖起旗帜,声明岛屿主权所有。在1965年,联合国大会曾通过一项决议,邀请英阿举行会谈以寻求和平解决纷争的办法。但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直到1982年都没结束。此时的阿根廷在加尔铁里军政府上台后,当局面对通胀率高达600%的经济烂摊子,开始琢磨在马岛问题上大做文章。政府在民间散发大量所谓“收复马岛”的宣传单,让那些对当时经济状况不满的阿根廷民众转而支持政府的外交政策,这也加速了1982年的那场马岛战争的爆发。
已经年过60的查特说,岛上的人通常都有两份工作,一来是为了多挣钱,二来是希望多体会不同的人生。他说自己的主业是摄影师兼明信片设计师,副业是当地旅行社的司机。因为经常游客漫山遍野地开车游览,他熟悉岛上的每一条道路。从市区开了半个小时,查特将车停在一片山腰前对我说,1982年,他当时就是躲在这附近看两军士兵交战。说到当时的情景,查特感慨说“很残忍,真的很残忍”。他认定年纪轻轻的我对当时的情况不了解,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当时的交战景象。在他看来,两军士兵都很勇敢,只是英军人数越来越多,阿军显然不是对手。岛上的很多人当时也都是躲在家中或是山中观望,而这些大获全胜的英国媒体是不太愿意多说的。
岛民看淡公投作用
马岛和外界虽然有互联网相连,但当地网络与外界的接驳完全靠专用海底电缆,代价昂贵,因此上网费用动辄每月要近百福克兰镑,相当于人民币近千元。这样的资讯收获成本贵不贵?这还是得当地人说了算。
上世纪90年代从荷兰移民到马岛的普埃特在当地政府的渔业管理部门工作,虽然作为当地公务员和英国同行的收入相差不大,普埃特说,自己还是舍不得每天长时间“泡”在网上,了解天下大事的途径主要是靠从英国订阅的一周一本的政论杂志。谈到一些英国媒体猜测“阿根廷会在这次公投之后打上岛来”时,普埃特认为这完全是炒作,因为整个马岛周边都由英军严密布防,阿根廷虽然本土距离这里只有500公里,但也绝不会愚蠢到和以逸待劳的英军再次正面交战。
对于三月份举行的公投,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表示,英国政府一直相信,福克兰岛民拥有自主选择前途的权利。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权利将获得尊重。英国首相卡梅伦则敦促世界所有国家接受这一结果,支持“福克兰岛民的选择”。
天空卫视新闻台引述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表态说,福克兰群岛虽距离英国本土遥远,但当地岛民的英国身份源远流长,这的公投是表达他们心声的方式。卡梅伦表示,这场公投的最大意义是彰显英国当局在主权归属问题上的“放手让当地人自决”的姿态,而现在福克兰岛上的居民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因此阿根廷需要认真考虑这一点。
普埃特觉得,公投的确可以让阿根廷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岛上的人多数都不愿归属阿根廷。因为在岛民们看来,阿根廷目前经济非常不稳定,以克里斯蒂娜为首的政府高层的威望也不断下滑。就连阿根廷人都认为,这些年来阿根廷向英国不断提出“归还马岛”,根本上是想用外交话题来转移国内矛盾。
同样,虽然在3月份的公投中多数岛民都同意继续留在英国的管辖范围,但对于这场公投的作用,岛民们并没有期望过高。普埃特对我说,其实这就是一次对外界表明岛民立场的机会,岛民们选择对英国说“Yes”,是因为目前英国政府允许居民享有岛上一切资源,自给自足,在行政上也通过四年一届的地方议会选举,选出德高望重者来做“岛主”。如果这些条件有朝一日无法满足,那么即便不归属阿根廷,岛民也会去想其它的出路。
插排
阿根廷的态度
在马岛问题上,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表示,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马岛居民此次的公投行为是不合法的。克里斯蒂娜1月初曾敦促英国首相卡梅伦遵守联合国1965年的决议,通过谈判解决马岛问题。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分析认为,这次公投是在阿根廷对马岛不断施加主权要求的压力下进行的。在这次马岛主权公投前后,英阿两国的外交关系更加紧绷。
英国《卫报》发表了阿根廷驻英国大使卡斯特罗的评论指出,一场公投显然无法解决所有争议。对于阿根廷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竭力呼吁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对马岛主权的重新评判。英国与阿根廷之间对于这片岛屿的最大争议,不仅是在180年前究竟是谁先拥有了这片岛屿,还有对于仅仅通过岛民的公投是否就能决定岛屿主权的归属。这位阿根廷大使认为,对于马岛居民的看法,阿根廷当局是尊重的,也愿意接受他们是英国人后裔的事实。但这与岛屿本身无关,所以人可以是英国的人,而岛是阿根廷的领土。因此这场公投是片面的,国际社会更需要听听阿根廷民众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