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在20世纪40年代从苏联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夏令营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精英型
在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前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新中国最早出现的夏令营。出于国际社会主义大家庭外交的需要,前苏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来参加这种夏令营活动。电影《红樱桃》的主人公在影片开始参加的野外活动就是夏令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一般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具有奖励性质。
第二阶段:大众型
1992年,由日本方面提出建议,在内蒙古草原上举办了一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夏令营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独生子女在生存方面的诸多问题,被作家孙云晓所意识到,他所著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被《读者》转载,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有上百家传媒参与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逐渐淡去之后,社会上很多旅行社、个体户、培训机构开始组织夏令营,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夏令营才开始发展,但这个阶段的夏令营多以旅游为主,质量参差不齐,局面比较混乱。
第三阶段:专业型
近年来,市场化的运作使得夏令营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素质拓展型,如以运动、减肥、艺术、心理素质培养等为主题的国内夏令营;第二,超越课堂的学习类夏令营,其中以英语夏令营最为火爆;第三,增长见识的游学类夏令营,如名校游学夏令营、海外游学夏令营等, 以励志修学、体验大学生活为主。夏令营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运作,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教育集团,如以英语学习为主的新东方夏令营和国内最大的名校游学类夏令营——梦想北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