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万纲
在中国汽车领域,核心战术、常规措施、正常做法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即便用怪战略杀进去以后。想要能够四两拨千斤打败对手,则必须引导企业发挥微量元素效应。中国车企普遍匮乏战略性开发自主车型的计划,以及与之匹配的决心和投入能力,也就无法折叠和压缩自身打造自主车型的时间。而时间拖延越长。大品牌的产业封锁和合谋遏制能力就越强大,乃至过了一定时间节点,就难以塑造自主车了。破局合资压力
第一。合资大限的风险。
加入WTO时,我们接受了五年期承诺,五年后不能再控制外资企业在合资汽车公司的持股比例了(之前是不得超过50%),目前汽车行业即将要迎来合资大限,外资车企控股乃至独资的汽车企业会在中国大量涌现,一旦容许外资绝对控股,全资设工厂,外资企业将会大举地带领若干成熟品牌攻入中国,包括在欧洲已经边缘化的各种品牌,如阿尔法·罗密欧、绅宝、蓝旗亚,会如暴风雨般的被引入,会引发国产汽车品牌已有资讯崩溃性混乱。此时自主品牌将会遭遇系统性的灭顶之灾,而且外资会系统性地雪藏、封杀及玷污合资品牌,把合资品牌往下踩。价格上、服务上减配,最终搞臭它的名声,然后把外资品牌烘托起来。而且外资的品牌线将会进一步严密。
第二,对双效应下的突破缺乏认知。
自主车型,需要两个效应的综合——叠加效应和稻草效应。
叠加效应:长期持续高投入,甚至跨多个产业周期积累,是累积能量的综合结果。
稻草效应:在叠加效应积累到某个时点,通过重磅级车型引发稻草效应,一举成功。
汽车产业的成功。一定是双效应的化学反应。金风玉露的干柴烈火式结合。但是沒有常年积累的叠加效应,单纯的稻草效应就是无根之木。而没有稻草效应的启动和引爆,叠加效应也就无用。像QQ和吉利神话已经不再有了,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企业单纯地用稻草效应来引爆市场。
第三。合纵连横的战略环境。
中国汽车行业合资保护政策认为。外资汽车厂就是一家企业,而事实上是母子孙多次层次集团,各层次公司分别和中国合资,合资的目的就是用多品牌切入我们的市场,在眼花缭乱的关系纽带的网络中作为。中方合资方的企业被边缘化、利用化、影子化,但都斗而不破,这才是最可怕的。遏制需要不对称
正常企业善于从价值链,逐渐外扩到供应链、产业链,最终到生态链进行整合。但只有少数企业先规划生态链,再在其中优化供应链,再次在产业链中优化供应链。在供应链中忧化价值链。由外而内的进行社会资源向内固化,就好像豆子会用它的根茎固化土壤中的氮一样。
1.用类似综合商社的做法构筑多元化大循环。用多次循环的资金、商业资源、供应链资源来战略性哺育汽车板块的做法去打这场战争。比如韩国现代集团、意大利exor、德国奔驰、日本丰田都构成“重工—金融—贸易—消费品”超大循环体系,来哺养汽车产业板块,最后汽车板块成功后再反哺其他板块。
2.反合纵连横。在若干外资公司中找到可以战略合作的铁血之盟。一般合作伙伴、中立企业和需要打击的企业。对外资阵营进行分化瓦解,携统一战线逐步胜出。
3.颠覆型创新——国家层面组织国家队的新能源汽车联盟、电动车联盟、车联网联盟、智慧交通联盟、智能汽车联盟等多个跳跃式。非线性进行产业进化,和西方现有产业技术形成断代,但核心知识产权控制在中国手上的各种新平台,系统进行横断特征的范式创新。
4.不对称战略。比如我们构筑各种各样的餐饮、住宿、消费、电商、文化娱乐联盟,为顾客提供基于车生活为中心的周边服务,但这个服务是附在车之上的,又比如打一场社会舆论战,信仰塑造战,经营社会推动社会,通过推动社会运动来扶持和强化自主车力量。总之就是用各种手法去强化我们与西方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优势的塑造。强化用怪招数去打败常态做法。
组合活力品牌体系
在经营社会思潮这个点上。尤其结合合资大限,外资对中国品牌的绞杀战,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如何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
电商品牌。除了在互联网上彻底深入表达存在——舆论管理,多个论坛的占领、持续的新闻发布、不停的视频播放、制造话题。中国车企的电商战略还应该有一个制高点——车盟。各地的车盟都松散地被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互联网站汽车栏目的漂亮女主持人隐约管理,而且经常把车盟的车友们带出搞活动、商家赞助,所以这是中国的一个隐性组织。是由各大传媒汽车栏目的主持人和车盟。以及松散的同绕着车盟外部的生态链,若干汽车4S店店主,若干当地的销售公司,若干汽车保险公司,构成一个很复杂的一个合谋圈。
中资公司的持久战只能是用外部打败内部,对方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外延,我们是以社会动员为核心挤压。中国车企的电商,一定要利用中国青年人,微博化、电商化、互联网生存化的这么一个大背景,做一个大电商战略。
顾客战略。为什么客户要选择中国车。比如前不久,吉利开发了一款熊猫,很多人买,为什么?消费者可以给隔壁邻居说——我媳妇觉得吉利的熊猫有意思所以买了——因为买低价车很没面子,要有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要买,在低端产品里个性其实就是给人一个消费它的理由。
如何使购买中国车的客户加入一个联盟,凡购买中国车,有多少家商家可以打折。多少个酒店可以免单或打折等,关键就在于中国车联盟到底心有多大,未来汽车厂商往往不再是卖汽车的,而是要构建社会联盟的,就像携程一样。我们要研究在中国如何用地道战打败敌人的坦克战。通过地下传播,以论坛渗透来侧翼进攻是一种重要选择,比如鼓励在微电影当中大量使用中国车。包括鼓励中国人讨论中国车等,这种互联网营销资源,永远不会被垄断,也难以被垄断。
企业家品牌。通过对企业中核心人员有意识的塑造和符号化,从而获得一种整体认识的再诠释和再认识。卓越企业的崛起离不开企业家将其理想、精神、动力和思想注入,使企业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高度的人格化,从而彰显其品牌内核。到目前为止,歌颂国产车企业家的电影没有,报告文学没有,电视专题片没有,中国达沃斯论坛的演讲没有,这都是缺陷。
企业文化传播。比如怎么样把自主车型狂人,孤独的跋涉中国汽车产业的这样一个企业文化体现。怎么来探讨中国的国民车问题,讨论开着外国车的自尊心问题。呼唤我们的国民,像韩国人那样向往国民车,需要系统来管理。
管理模式。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移植、管理作为品牌来管理的系统工程就是管理模式品牌。应当利用已有的管理基础和资源,打造强势的管理模式品牌,以促进投资者、合作方、政府等相关机构提高对企业的认同度。
把开发体系、管理模式、运营网络的运作上升到管理模式品牌层次,比如海尔的日清日高,丰田的TPS都是系统化包装,公关化宣传出去。德系的品牌主要靠原产地印象,而美系没宣传过它的管理模式(除了通过汽车的矩阵式、多品牌制),除了营销层面的宣传。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管理模式对一个产品的信心和重要性。
雇主品牌。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拥有的有意识塑造的认识,有意识发出的引导认识的信息和活动,经过较长时间积累,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形成对企业的看法和认知。如何吸引一流的海归。一流的汽车产业专家,不能以意大利的乔治亚罗这种汽车设计大师加盟来一次为荣,应该吸引全球汽车朋克、汽车技术专家,像飞蛾扑火般到我们的公司来,形成一个雇主高地,形成中国产业梦集中营这样一个概念,形成对中国有点偏执的这么一帮人,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品牌崛起。社会化存在,才能与外资品牌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