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摘 要】微信作为近两年迅速发展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在众多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中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使用和追捧。除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微信短期爆红,微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作一探讨。
【关键词】微信 即时通讯 符号化
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人。这表明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尤其是在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的支撑下,3G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兴未艾,类似于微信的即时通讯软件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PC端到手机客户端,从固定性到移动性,从整体化到碎片化,人们的认知习惯、行为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并日益发生着变化。
一、微信概述
2011年1月21日一款新型即时通讯软件横空出世,它就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这款新型的即时通讯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切追捧。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已达3亿。虽然作为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比米聊晚,但是微信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着腾讯QQ作为强大的支撑,完成了华丽跨越。现如今,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短信、彩信、飞信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功能的升级版本。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它以智能手机为基础,以手机客户端为依托,以增强用户体验为目标,融合了短信的文字,彩信的图片,同时扩充了语音和视频功能。尤其是语音功能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传统即时通讯功能和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话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微信,以QQ为基础完成了“一站式服务”的捆绑销售。QQ账号与微信号相互打通,避免了重复申请账号,同时只要是QQ有的基本功能都能通过微信体验到。此外微信还捆绑了QQ邮箱、腾讯微博、QQ离线消息等功能,实现了微信与QQ的互通有无。而且微信极大地优化了用户界面,简单、清爽是微信的主基调。打开微信,在主页面只能看到“微信”、“通讯录”、“朋友们”、“设置”四个主按钮,不用通过繁琐的查找就能找到相应的功能。微信可以通过查找QQ好友就能迅速添加好友,保证了微信好友关系的熟悉度和可靠性。此外,微信还与手机通讯录互通,这就保证了微信好友的强关系。
熟人和陌生人是微信的关键词。熟人指代强关系,陌生人指代弱关系,微信把强关系与弱关系相互融合,符合了现代人的社交习惯和心理。微信的强关系主要是通过打通QQ和手机通讯录实现的;微信的弱关系则是通过基于LBS的摇一摇、查看附近人、漂流瓶等认识陌生人的功能来完成的。
二、微信兴起的原因
1、媒介自身的演进
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在他的著作《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 “补偿性媒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选择的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①从“补偿性媒介理论”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媒介的强化和淡出,任何一种媒介功能的升级和衰退都是媒介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对短信、彩信、飞信等传统即时通讯工具而言,微信的出现不仅是对它们基础功能的继承,更是对它们先天不足功能的弥补。从产品功能方面看,微信整合了短信、彩信、飞信的基础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扩充,用户体验度更高,产品功能更加的人性化。从用户的需求方面看,用户使用整合了传统即时通讯的微信得到了更好的使用效果和更大的心理满足,更符合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心理。正因为这样,微信这款新型即时通讯软件在媒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2、媒介功能的“符号化”
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人的角度获得他们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符号与意义。”②虽然马克·波斯特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状况,但是仅从理论层面来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是适用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受众追逐某种潮流、购买某件商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占有与使用。这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出了占有本身的意义,朝着更加深层次的方面发展——符号和意义。当使用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仪式的时候,用户的消费就脱离了消费本身,变成了对使用对象符号和意义的消费。用户对微信的使用是微信迅速发展的原因,微信的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是吸引用户使用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用户对微信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背后含义的消费,用户把微信本身当做一个消费符号来消费。
三、微信的发展趋势
1、微信的商业化
正如微博一样,作为新技术下的新媒介,微博被作为新的利益增长点。商业逐利的本性致使商业资本大量进入微博。微信也会和微博一样摆脱不掉商业化、盈利化的命运。也许正如开始的微博一样,探寻适当的盈利模式和盈利途径是微信将来亟需考虑的问题。“任何新兴媒体推向社会,其驱动力都是技术的经济学,即期望新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带来新的市场赢利空间”。③当然,任何媒介的商业化都需要冒一定风险,商业化就意味着广告,广告的出现就意味着和用户使用产品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在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与商业化之间寻求平衡点,是所有新媒介产品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微信走上商业化道路需要考虑的问题。
2、微信的社交化
在3G智能手机发展的背景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在各种手机APP的普及下,移动社交将是微信发展的又一趋势。社交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内容,网络的出现让社交从现实到虚拟,从“热”社交到“冷”社交,从“强”社交到“弱”社交。网络社交让“社会和每个个体之间似乎已经失去传统共同体意义上具有情感和价值感的身心相关,每个个体都成为一个深度自我,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却如同砂砾,只能依据一定的规则减少彼此的摩擦,但却没有彼此融合的可能。”④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通讯是微信的基本功能,但是从微信的功能设置来看,微信已经突破传统的通讯功能,朝着移动社交化的趋势发展。微信朋友圈像朋友网、QQ空间以及其他SNS网站一样,具有发表文字、图片、链接等功能,而且它以微信好友为基础,以转发、评论、回复等为中介,基本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移动社交圈。
3、微信的平台化
平台的开发是自媒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开放平台的开发。平台的开发简单地说就是打造一个媒介的枢纽,让这个枢纽成为汇聚各种应用、信息、观点的集散场。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的资源被分享、使用和传播。微信的开放平台开发正日益发展。微信不仅可以让用户将在APP中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微信好友,还可以把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微信好友可以通过查看朋友圈了解最新的动态。平台化也是微信朝着社交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善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社交网站、PC客户端、OTT服务、APP等发展得风生水起。这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给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的使用粘性;另一方面给用户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同时它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并对人们的身份进行深层次的重新定位。微信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的即时通讯、社交方式乃至新媒介格局都产生了影响。笔者相信,微信即使不能成为“第二个移动”,也会成为“第二个QQ”,因为移动网络即时通讯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后微博时代社交方式的嬗变——以微信为例》阶段性成果,批准号SWU1309353】
参考文献
①[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②[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④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2)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