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种语言濒临灭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了一个《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并分为5个等级:安全的、危险的(明确要灭绝的)、濒危的(严重濒临灭绝的)、垂危的(极度濒临灭绝的)、已灭绝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组织同时发布的等级量表显示,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其中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濒危语言的数量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全世界目前有15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0人;有8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5人,其中28种属于极度濒危语言,只剩一人会说,而且只会说单词或简单句子。
印度人为何不仇富?
在世界范围内,仇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有一个例外——印度人不怎么仇富。印度大概有六七亿穷人,其中有2.5亿人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然而,印度的穷人整体上安分守己。印度人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若这辈子过穷苦日子,他们一般只怨前世造了孽,并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此外,印度的生活成本很低,也让不少穷人安分守己。一是吃的成本很低,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抓,不需要太多餐具;他们半数以上不吃荤,除了穷人,大多数富人也从不开荤。二是穿的成本很低,印度天气炎热,尤其是南部地区,一年四季穿件短衣短裤就足够了。他们也拥有不错的社会保障,例如在孟买用水免费,到公立医院看病也都基本免费。
英国“巨石阵”是贵族墓地?
矗立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一直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天象的天文台,而英国考古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巨石阵有可能是一处古代墓园,用于安葬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贵族。科学家表示,迄今为止他们已从巨石阵挖掘出5万多块人类骸骨,这些骨骼碎片拼接起来差不多组成了63个人。他们中既有成年男女,也有儿童,据推测应该属于同一家族。另有发现表明,原本巨石阵外围还有一圈石头搭建的建筑,比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巨石阵还早500年。从它的占地面积来看,可能安葬过200多人。
司空见惯的“司空”是官职
我们会将经常见到或听到的事情形容为“司空见惯”。“司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就不难理解了:唐朝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时,应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李绅的邀约赴宴。刘禹锡当即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其中“司空”两字是唐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清代的尚书。而后人就常常用其诗中的“司空见惯”来形容对怪事已经见惯、不觉奇怪了。
3000年前的护甲
陕西考古学家通过对2012年意外发现的宝鸡石鼓山墓地出土文物的清理和研究,发现了现存时代最早的青铜护甲,距今约3000年。这表明青铜时代的将军们不仅有青铜甲护腿,还应有青铜护胸等。秦兵马俑往往身着甲衣,但材质不明。宝鸡石鼓山墓地出土的铜甲,给人们提供了比秦兵马俑时代早七八百年的青铜甲衣实例,这对于研究和理解青铜时代的中国古代文明与战争等,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厕所何时分男女?
古代厕所,在很多时候男女共用,只讲“先来后到”。厕所具体何时候分出男女的,史料上并没有明文记载。从现代考古出土物来推断,至迟在汉代,厕所已分男女。在陕西汉中市汉台区,从一墓中曾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明器“绿釉陶厕”,这座陶厕有房顶,从山墙一侧开有两个门。厕所里面有墙分隔,门外亦有一道短墙,将左右隔开,区分出男厕与女厕。除男厕女厕连体设计外,考古中还发现一种隔开式设计,即男厕与女厕之间隔开。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汉代陶厕便是这种设计,厕所与猪圈建在一块,猪圈两边各建一个厕所,分析便是男厕与女厕。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是可减少误入,二是可避免男女同时如厕会面时的尴尬,比绿釉陶厕两门紧靠一起的并列设计要合理。
史前人类也吸毒?
毒品滥用是令世界各国政府头疼不已的社会顽疾。然而,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史前的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就有可能已经开始沉湎于致幻剂的飘飘欲仙之中了。科学家在加勒比的一个海岛上发现了陶制的碗碟以及管子,前者用来盛放毒品,后者用来鼻吸。不过,那时流行的毒品可不是大麻,而是提取自含羞草果实。科学家尚不清楚史前人类吸毒的原因,但据推测很有可能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英国:当了官就不要想发财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从政须做重大经济牺牲”的国策,说白了就是“当了官就别想发财”。英国首相是1830年以后才开始领工资的。首相的薪水年增长幅度也不大,几乎是在原地踏步。从实际收入来看,在最近30年中,首相的薪水还在不断下降。根据英国下院档案馆的资料,在1911年前,所有议员工作都是尽义务,不领一镑工资。而在最近30年中,议员的工资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般英国人的工资在这30年中却增长了80%左右。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利用一本叫作《西字奇迹》的书来学习汉字的注音。利玛窦去世的那一年,即1610年,一位叫金尼阁的传教士来到中国。金尼阁在山西、陕西一带传教,结识了王征等人,初步研究了汉字的注音方法。后来,金尼阁与王征经过多年研究,在《西字奇迹》的基础上编成了第一部拼音汉字词汇书《西中儒耳目资》,其中确定的拼音方案被后人称为“利玛窦-金尼阁方案”。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