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犇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一炮而红,衍生了广大的粉丝群体和同人文化。小说问世以来,改编成电影的传闻就时不时要被人提一下。《三体》系列,毫无疑问是中国近年来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科幻小说。
在科学方面,《三体》很明显地表达了对物理学的崇拜。从科学还原论的观点来看,所有自然科学之中最基础的学科就是物理学,而现代物理学中最基础的部分,都要跟基本粒子打交道。刘慈欣设想,假如外星人用某种手段把人类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封锁住,就等于遏制了整个人类科技的咽喉。应用科学再怎么发展,终究会有一个无法突破的上限。这个创意就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基础。
敢于对前沿物理学概念直接正面提及,是刘氏作品的第一个特色。这对营造迎合理工科学生趣味的世界观,是一种见效很快的手段。刘慈欣本身就是一个有“终极思考”情结的人,他非常喜欢描写物理学家角色,将其塑造成最接近真理的哲人,并通过他们之口表达这种情结。他专门写过一个短篇《朝闻道》,讲述了各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在得到一生追寻的答案之后,无憾而死。
如果你也能体会这种情结,看到《三体》中揭开的层层悬疑时,你就能体会到人类面对神一样存在的外星人,自己求知的路线却被锁死的这种足以令人绝望的恐怖。
刘氏作品的第二个特色,是对现代政治哲学的投射。《三体》的畅销程度和话题性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科幻小说的范围,获得了主流媒体和其它迷友群体的关注,其中包括现代史和军事爱好者。
故事中的三体星人,被描绘成科技极度先进、意图捉摸不定的虚化形象。对这样的外来者,人类的本能情感是既羡慕向往,又警惕害怕。这跟现实中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关系有着相通之处。在故事前期,只有一些激进的地球人最先获得了跟三体星人的联系。他们对人类自身抱有失望气馁的情绪,把三体人当作一种信仰来崇拜,中间又分为拯救派(希望三体人能够改造地球文明)和降临派(希望三体人毁灭地球文明)。这些不同的思潮和立场,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虽然现实中没有外星人,但是人类非中心主义的讨论一直在宗教、环保等领域展开。作者甚至直接点名取用了某些原型。而从国家主义角度,如何应对外部文明的软性、硬性入侵,如何处理内部的各种情绪,正是现代国防的主要课题。
《三体》之后,刘慈欣又推出了续集《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在后两部作品中,他继续发挥以上两项特色。物理学方面,继“智子”(编入人工智能的粒子)、“水滴”(利用强相互作用制造的武器)之后,又抛出“降维”(改变某部分空间的维度)、“黑域”(改变局部区域的光速)等超科学概念。而争议最大的,非“宇宙社会学”莫属。
宇宙社会学可以看成是用逻辑来解释社会现象,试图把社会科学也铸造成物理学那样坚硬无比的学科。在书中得出的结论是:整个宇宙就像一座黑暗的森林,任何文明都在尽全力隐藏自己,一旦得知其他文明的存在,一定会先发制人,置对方于死地。虽然这只不过是一个科幻构思,但是在体验过书中壮烈的星际战争之后,那种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文明冲突,还是让人心有戚戚焉。
幸好,我们的现实比那要光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