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高
法国与英国相隔一条英吉利海峡,它北部的加来距英国的多佛尔海路只有34公里,这使它们间友好往来和相互袭击都甚为便利。以维护阿基坦的宗主权为起因的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军队1338年、1346年、1347年、1355年、1359年、1369年,曾多次登陆或占领法国的加来、波尔多等地,大败法军。为防止英国的侵袭,保护首都巴黎,1364年即位的法国国王、贤人查理五世于1370年下令在巴黎的东侧建造了这座城堡。
巴士底堡共有楼塔八座,均高达100英尺,塔楼之间有围墙相连,墙外有宽达80多英尺的护楼壕相隔,并有地下室,是一个既能隐蔽、又有利攻守的好处所。不过在以后的几次战争中,巴士底堡似乎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到了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时代,得到国王的应允,财政大臣马克西米利安·德·贝蒂恩·絮利公爵将它改建为国家储备金库,以备突发之时的需要。后来,当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任国务秘书和御前会议主席时,他就将它用作国家监狱。从那时以来,巴士底狱关押或拘禁过政治、刑事甚至民事等方面的各类人犯。
在身陷巴士底狱的刑犯中,人们首先会想到历史上那个身份不明的“铁面人”。
那是在路易十四时代,比较确切的时间可能是17世纪的70年代,一位不知名的囚犯,被极秘密地押送到法国南方普罗旺斯海外地中海上圣玛格丽特岛上的一座塔楼。此人个子高大,皮肤略带一点棕色,身材优美,风度高雅,显得年轻而漂亮。有记载说他一路上都戴一副装有弹簧护颏的面罩,即使吃饭时也可以不必脱下面罩。看押人员奉命,如果他取下面罩,即可杀死他。这样关了十几二十年,于1698年9月18日,由巴士底狱的典狱长圣马尔斯亲自前往岛上,将他领出。他仍旧戴着面罩,被转移到巴黎的巴士底狱,直至1703年11月19日死于该狱,次日葬于圣保罗教区公墓,在公墓登记的名字是“马希奥利”,年龄为“约四十五岁”。
有关这个从关押之日起,连他的医生都没有见过他的真面目的重要人物的故事,不但一次次吸引过作家、艺术家,将其改编成小说和电影,历史学家们也花过很多考证时间。在法国畅销小说作家大仲马的长达二百六七十章的小说《布拉日隆子爵》中,描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传奇式插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次恰巧与他的孪生哥哥、那个“面貌、动作、身材,一切方面竟是这样相似,甚至出于偶然,衣服也一样”的菲利浦相遇;见竟然出现这么一个“假国王”,路易感到十分惊讶,先是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随即就勃然大怒,大声呼喊火枪手“来救驾”;然后晃了晃脑袋,向菲利浦走去,把手按在他的肩膀上,说道:“先生,我逮捕您。”并给火枪手统帅达达尼昂写了张便条:“命令达达尼昂将囚犯带到圣玛格丽特岛,在他脸上戴一具铁面盔,犯人如摘下则处以死刑。”
在圣玛格丽特岛期间,一天,被关押于塔楼囚室里的这个犯人恰巧看到下面有几个人走来,便从铁窗里扔出一只银盘子。布拉日隆子爵等刚捡起银盘,塔楼上立刻射来一排子弹。亏得达达尼昂认出是他,慌忙阻止身旁的统领等人停止射击,并诈称他们是西班牙人,一个法国字都不懂,才救了他们的命。因为盘子底上用刀刻有这么几个字:“我是法国国王的兄弟,今天遭受监禁,明天将会发疯。法国的贵族和基督徒,请你们为一位王子的灵魂和理智祈祷吧。”
达达尼昂说:“这是国家机密,国王有命令,谁知道这国家机密,就处谁死刑……”后来又由达达尼昂把他转送入巴士底狱。
大仲马写的是小说,故事里带有一些小说家的虚构,是不难理解的。实际上,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囚犯并不是国王的兄弟,他所戴的也不是“铁的”面具。他当然不是一个普通百姓,在被递解之前,国防大臣卢瓦侯爵曾去圣玛格丽特岛上看他,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跟他说话;刚进巴士底狱的几天,典狱长也总是亲自把饭菜摆到他的桌上,然后不转身倒退出来,让他留在里面;以后对他的住宿也总是尽可能地安排得舒适又妥帖。他在生活上的要求,例如他爱弹奏吉他,喜欢异常精美的衬衣和花边,总能得到满足,从来不会遭到拒绝。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自由。
不过大仲马所写的基本情节大致还是正确的,如该囚犯在囚禁中没有暴露过自己的任何情况,对自己的处境也从来没有抱怨过;特别是他曾用餐刀往他食用的银碟子上刻下几个字,随手将碟子扔出窗外,也确有其事。只是拾到这只碟子的人当然不是什么小说家笔下的人物,而是一名不知名的船夫。史料记载说,当船夫把这碟子交给典狱长时,典狱长感到惊讶莫名,吓得立刻将他扣留起来,直到查明他真的从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才将他释放。至于碟子上所刻的是些什么字,则确是“国家机密”,谁也不知道。
对这囚犯的真实身份,在史学界,从18世纪起,就有很多人进行研究,猜测不下于十几个,包括大仲马所说的路易十四的孪生哥哥、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不过至今,只有其中的两个比较可信:曼图亚公爵斐迪南·夏尔的大臣、在奉命参加1678年秘密谈判时泄露秘密的埃科尔·马蒂奥利和厄斯塔什·多热尔。但马蒂奥利已经于1694年4月死于圣玛格丽特岛,与“铁面人”的生平不符。近年的研究倾向于是多热尔。
厄斯塔什·多热尔是王室的一个地位卑微的仆人,只因他泄露了王室的秘密,于1669年7月由卢瓦下令,在敦刻尔克被捕。为防他被捕的消息走漏和他泄露的秘密进一步扩散,这天,全巴黎戒严。他先是被监禁在皮涅罗尔,做另一名囚犯、原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的仆人;富凯死后第二年,即1681年,多热尔被带往它处,六年后又被监禁在圣玛格丽特岛,最后转入巴士底。不过所谓的“铁面”,研究表明纯属人们的虚构;实际上,为防被人认出,多热尔被迫终日戴的只是天鹅绒做的面具。
另一个身陷巴士底的著名人物是罗贝尔-弗朗索瓦·达米安。
罗贝尔-弗朗索瓦·达米安出生于工人家庭,本来是一个无名之辈。他从小脾气暴躁,不守规矩,仅为当地的人所知,以著名的十字军骑士罗贝尔二世的名字给他取了“魔鬼罗贝尔”的外号。后来,他在巴黎以从仆为生,换过数十个主人,也不过只有这几户人家认识他。可是因为他刺杀国王,却成了全巴黎、甚至全法国的名人。
达米安身材高大,鹰钩鼻子、浓密的棕黄头发,长长的脸呈深红色。据说这是血液过多的表征,是这过多的血液,即古希腊以来人们普遍相信的“体液”(humour)理论所谓的“多血质”气质,使他容易冲动得无法控制他自己。行刺的前夕,达米安住进一家旅店时,曾要求放血,减少血液,缓解冲动的脾气,但被店主劝阻,拒绝为他请外科医师。事后这店主曾惋惜地说,如果放了血,他也许就不会犯这罪了。
那是1757年的1月5日,达米安暗藏一把匕首潜入凡尔赛宫,在路易十五从小寝宫的楼梯下来,刚要登上四轮马车外出时,左手抓住他的肩头,往他脸上刺了一刀。他确实刺中了,只可惜国王的伤非常轻微,毫无生命危险,稍作医敷和休息,第二天即可处理国事。凶手当然立即被抓起来,关进了巴士底狱。
在受审中,达米安先是说自己这样做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后来甚至以义士的口气,声称巴黎和外省的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他十分震惊;看到他们为了生计变卖了所有东西,更感到特别难过,因此“想为国效力,才下决心刺这一刀”……
对达米安的处罚极为严厉:他被判处五马分尸刑。在处死前四个小时里,刑吏先是把他的右手按在火里慢慢烧烤,后又野蛮地用烧红的钳子来夹他身上的肉,并往他洞开的伤口灌进滚烫的沸油、熔化的蜡、铅和开水。据说刚烙下去时,达米安惨叫了一声,以后似乎就再也不觉得痛了。但这无休止的煎熬使达米安的头发全都变白。达米安死后,他的父亲、妻子、儿女均被放逐国外,他的兄弟姐妹奉命更改姓名。医生说这囚犯是痛觉缺失者和冲动性精神病患者,社会学家相信他是一个政治狂热分子。
在巴士底狱囚犯的案件中,最具轰动效应的要算是载入法国历史的“钻石项链事件”了。
这个案件的中心人物拉莫特伯爵夫人原是一破落贵族和他的使女生的女儿。父亲死后,母亲做了妓女,这女孩儿于是流落乞讨。一次,一位侯爵夫人在路上见到她,为她的命运所感动,就开始照管和培养她。后来,未来的拉莫特伯爵夫人与一位小贵族出身的宪兵队军官结了婚,还纠缠侯爵夫人,被带入路易斯-勒内-爱德华·罗昂的府邸,引荐给这位有名望的枢机主教。
她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虽然通过枢机主教,使她丈夫升为上尉,并有一笔年金,她仍不满足。一次,她偶然得知,罗昂有想当法国首相的野心,但觉得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不知怎么的,总好像对他有一种无名的厌恶,担心她是他仕途上的重大障碍。于是拉莫特夫人感到机会来了。她利用枢机主教的这个弱点,开始在他的面前,仿佛漫不经心地提起王后是她的“好友”,而且对她又如何的信赖。罗昂主教因为心情过于热切,对伯爵夫人根本毫无戒备,使这个女骗子得到信任,从而不止一次地获得酬金,作为替他调节他和王后之间关系的报答。
1784年,拉莫特伯爵夫人在她举办的一次宴会上,听一位客人跟她说,定居在巴黎的两位珠宝商,德国萨克森州的犹太人夏尔·奥古斯特·博埃梅和他的合伙人、莱比锡的犹太人保罗·巴桑热倾其所有,打造了一条极其名贵的钻石项链,原来准备卖给路易十五的情妇杜芭丽夫人,但由于这位国王突然死于天花,致使未能成交;后来又想出售给西班牙宫廷,因价格太高也没有卖成。现在,这两位商人为资金搁置而着急异常。既然谁都知道安托瓦内特王后历来喜爱这类首饰,而且从不计较价格,那么,作为王后的亲密朋友,她拉莫特伯爵夫人为什么不劝她将这件精美的工艺品购置下来……拉莫特伯爵夫人当即表示愿意尽力帮忙。于是,珠宝商于12月29日便将项链送至她府上请她过目。
计谋多端的拉莫特伯爵夫人找到了罗昂枢机主教,说服了他,使他真切地相信,王后在背着国王购买这件贵重的首饰时,看中了他,把他作为谨慎可靠的中间人,是对他的信任。于是,罗昂深感这是讨好王后的好机会,并在第二年的1月29日亲笔签下协议书,以总价160万里弗尔、两年内分四期付清的条件,购买这件首饰。
2月1日,珠宝商给枢机主教送来了项链,当天下午,主教大人立即亲自把它交给拉莫特伯爵夫人,说是让她转交给王后。可是,没有几天,一位希伯来珠宝商来到巴黎警察总署,提出一个人的名字,指控他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卖极名贵的钻石,令人怀疑这钻石定是赃物。涉嫌者被传唤来后,承认了此事,但说那是国王的亲戚拉莫特伯爵夫人委托他转卖的。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不仅罗昂主教是案件的主角,事情还涉及王后安托瓦内特。可事实上,无论是主教大人或是王后,都与此案无关,不说别的,连以前拉莫特伯爵夫人安排什么主教与“王后”暮色苍茫中在凡尔赛王家公园的见面,和王后表示同意购置项链的批字,全都是把戏。在那次短暂会晤中,主教所见到的实际上是一名冒充王后的妓女;而所谓王后的信件也是伪造的。王后感到自己的清白受到了诽谤,无比气愤,相信一定是枢机主教搞的鬼,一怒之下,她要求公开审判,于是路易十六下令将罗昂主教关进了巴士底狱。
安托瓦内特虽然在这一案件上确属无辜,但由于她历来因轻浮而闻名全国,人们一直认为国家财政赤字就是由于她的挥霍无度而造成的。现在大家也都相信,只有她才会做出这种事来。在巴黎高等法院于1786年5月特为此案而开庭的审判中,将真正的罪犯拉莫特伯爵夫人判处鞭笞、打烙印和终身监禁。罗昂虽经宣告无罪,仍被剥夺所有职务,流放到法国中部奥弗涅的一家隐修院。但人们普遍怀疑,这个被判刑的女囚徒不过是个替罪羊。这个事件加深了人们认为政府专制的印象,并被认为是导致政权解体的因素之一;拿破仑甚至把它看成是激起民众愤怒的法国大革命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