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摘要:文章由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引出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探讨,简要阐述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及应用,重点解析建筑智能系统的安装工程技术要求,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化和实际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 安装 应用
众所周知,现代人在生活中对个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的智能化也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形势和速度都非常迅猛。
1 现代建筑与智能化
简单地说建筑的智能化就是以建筑为基础,利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将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再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达到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目地。具有较高的安全、舒适、灵活等特点,更能体现建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运用多种手段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优化组织,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2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2.1 发展初期。在初始阶段由于受技术所限建筑的智能化只能处于摸索阶段,再加上各集成公司之间水平的差异, 最后安装完成的智能化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
2.2 发展中期。到了20世纪末,一些有着长远发展目光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公司,这使建筑智能化又向前推进一步。
2.3 发展近期。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智能化正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在全国展开,北京在2008年时就提出了“数字奥运”的口号,这为建筑智能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的信息传输神经,它主要是对建筑内部的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设备布线制作的。整个布线系统要满足于整个建筑内的各种机型传输信号的要求。
此外,综合布线系统还配置以下设备,即配线架、布线子系统、传输媒质和通信引出端等。
①就单独一幢小型建筑来说在附近没有其他建筑物的前提下只采用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即可。②单幢大型建筑物由于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大,由于信息点分布地较为分散,不易确定一般采取单栋小型建筑的方式来完成。③单个建筑群配线架一般是应用在智能化小区中的使得各幢建筑之间分别能装设建筑物配线架和敷设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线路,同时连接建筑群配线架。④多个建筑群配线架方案是在当智能化小区的工程建设范围较小时,参照平面布置图把该小区的房屋建筑划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区域,形成多个综合布线系统的管辖区域,为每个管辖区域内处于中心位置的某幢智能化建筑中安装建筑群配线架,其通信线路直接连接公用通信网。
4 建筑智能系统的安装工程技术要求
4.1 远程处理机的安装要求。建筑的自动控制系统与每幢建筑RPU之间的可以使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控制。一般而言BAS系统大量监控的只是空调机组,因此可在机房或其周围布设RPU,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的接口连接其所辖范围内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和照明控制等装置。
4.2 BAS线路安装要求。在进行BAS布线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使用屏蔽线或是专用导线。施工人员在进行系统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按以下方法进行接地操作:①当前,电子设备的信号、逻辑、功率、屏蔽与保护接地通常合采用一个小于4Ω的定电阻的接地极:若防雷接地、工
频交流接地以及电子设备的接地都共用一个接地极,应采用小于1Ω的接地电阻。假如独立设置屏蔽接地,则接地电阻通常为300Ω。②如果所安装设备抗干扰性能不佳,接地时必须与防雷接地隔开20m。如果设备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则允许适当缩短设备与防雷接地的间距,但不得短于5m。③若电子设备和防雷接地共同进行接地安装,最好的办法是用埋地铠装电缆。④电缆屏蔽层必须接地。
4.3 智能系统输入设备的安装要求。①安装位置必须要满足调试及维护的需要,同时要根据现场条件设定安装位置。②严禁将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装设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③风管型、湿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1:3处。④完成风管保温处理后再安装风管压力、温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
4.4 输出设备的安装要求。①电动阀门与风阀的箭头尖,必须根据水流方向设定其开闭方向。②若电动阀门口径与管道口径不一致,则要采用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要比管道口径的二个档次还高一些,计算后判定其符合设计标高。③通常在回水管上装设电动与电磁调节阀。
5 结语
由于建筑智能化电气设备安装工程的具体特性,只要严格按相关规范和工艺要求进行安装,才能确保系统的正常调试和运行。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变革,中国建筑智能化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才能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黄德津.浅议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及施工与各专业的配合[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11).
[2]李丽丽.论建筑智能化工程成本、进度与质量控制的关系与协调[J].价值工程,2010(24).
[3]秦亚玲.智能建筑应用及工程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