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
【摘 要】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学和思想却异常活跃,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张扬生命,重视人生,发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创作自觉”时代。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其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内容,还是在创作精神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于豪迈悲壮中,尽显风骨。
【关键词】三曹;建安七子;蔡琰 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建安时期是一个政治社会极端动乱,人们生活极端动荡的时期,但特殊的土壤却成就了中华文学史上思想异常活跃的特殊时代,建安文人们于动荡中苦寻真理,在战乱中坚守气节,他们张扬生命,挥洒真情,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视人生,发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创作的自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文人们处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现实体验的痛苦、沉重互相交织的环境里,于是建安时代的士人们用他们的心灵创造出的诗歌来抒发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对艰难世事和百姓疾苦的忧患、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索,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高歌。那一首首慷慨悲凉、雄浑古朴的诗歌,那一曲曲包含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民生疾苦的忧患、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歌曲,谱写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慷慨悲歌”中有对苦难现实的无奈但又欲改变这种乱离局面建立理想世界而发出的人生慨叹,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仁人志士的理想抱负。在中国的文学艺苑里奇花异放,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特点:
一、建安文学创作风格独特——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建安前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亦随着东汉王朝的消亡而大减,文化环境的变迁,迫使建安诗歌扬弃了有汉以来注重功利的创作倾向,既体现了经典的力量和气势,又有“托诗以怨”的怨诽之情,充分展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时代创作精神。刘勰在总结建安文学的特征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前期,由于文人们处在汉末战乱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创作内容上,自然地以描写战乱、抒述忧患意识为主。建安前期出现了大量反映汉末战乱、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诗篇。如陈琳《游览诗》中“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充满了忧患意识,体现了“端直刚健”的风格,读来让人抑制不住产生悲枪与忧伤之叹。正是如此,才出现了这一时期文学在内容取向上的趋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安文学风格也开始逐步转向,这同样是以时代特征为背景的。建安后期,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和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好转,大多文士集中于邺下附依于曹氏父子,从而结束了建安诸子各自的孤立创作状况,游宴诗应运而生。
总之,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感叹人生不济,感伤现实人生中悲哀,还是抒发爱情,都在不同时期抒发了时代的主题,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二、建安文学创作精神独特——“慷慨悲凉”中透出英雄风骨
慷慨悲凉,是纵贯建安前后两期整个时代的主体诗歌风格。“慷慨”和“悲凉”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然而却在建安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1.特殊的土壤孕育出“慷慨”“悲凉”完美结合的硕果
建安时代是一个社会遭遇大破坏的时代。诗人们面对现实,亲眼目睹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惨象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尽管建安后期中原地区相对安定,但战乱的情景与阴霾仍影响着诗人们的心灵,加之曹氏兄弟在政治上的争夺,给邺中文人心理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面对这一切,诗人们只能将沉积心底的苦闷以作品的形式宣泄出来,形成了一种尚悲的心理定势,从而凝聚成悲凉的建安诗风。
2.官僚塔尖的开创者高扬的政治热情,点燃建安士子的激情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三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他们高扬的政治热情,形成了“雅而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学风骨。“慷慨”一词,为三曹所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慷慨时激扬。”曹植《野田黄雀行》:“秦筝何慷慨”;《赠徐干》:“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悲风”这个意象,在三曹诗歌中也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悲风凄厉秋气寒。”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三曹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底蕴,为建安文学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鲜明的文学特色。
可见,建安诗人们悲哀现实和憧憬理想的双重心理,崇尚悲凉和仰慕壮烈的双重审美意识,反映现实和抒写情怀的双重文学观念,构筑了建安诗歌的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范。这一洋溢着时代精神的诗歌风格,就铸就了文学奇象“建安风骨”。
参考文献:
[1]王巍.建安文学研究史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2]刘世峰.三曹与建安文学,百科知识,1995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4。
[4]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