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前

2013-04-29 00:44曹建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平生真话人格

曹建平

他的祠前依然游人如织,香火氤氲。

山坡下,绿树掩映的广场上,他的塑像一如他的《史记》,令瞻仰者“阅尽人间春色”。手握书卷的他,神情淡定地目视远方,凝重而又坦然。祠里的历代碑石摹刻,或记述、或彰显,字里行间,无不刻凿着后人的仰止。

沿九十九级石阶登其巅,东望黄河滔滔,西眺梁山巍巍,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他就长眠于这山水环抱的半山坡上。

他太卓越,太直率,太执著了!一部52万字的民族巨著,不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只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于国史、于国学、于民族,那都是一座高峰,一尊丰碑,自他以降,无人能绕得过去,如泰山巍峨,如苍松坚挺,任凭风摧雨毁,雷霆万钧,依然光灿照人。他,就是华夏历史的一杆秤盘,一地沃土,一条龙脉。华夏历史就是他笔下的一组字符,一滴清泪,一腔血脉。于是,他的笔下,一个兵败乌江的霸王,有着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气;一个无奈投江的文弱书生,留下了忠贞不渝的民族风骨;一个平生不得志的将军,铸就了坚不可催的钢铁长城。历史的一草一木,民族的一经一纬,都因他而风姿绰约,仪态万千。

古今中外,说真话太难了。说真话的人常常凶多吉少,招致杀身之祸,他也不例外,他只是想申辩一个真实的李陵,坦诚地见证一个败军之将的汗马功劳和降敌耻辱。他认为李陵兵败被俘事出有因,实属无奈。但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遭受了人生的奇耻大辱。

宫刑,对于一个朝廷命官,不只是把堂堂男子的血肉之躯糟践得伤痕累累,不只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插入一把匕首,对于一个文人,人格的肆意践踏比肉体的粗暴蹂躏更令人痛不欲生。是屈辱悲悯地了却残生,还是在人生的逆境中冲出黑暗?他陷入了沉沉的思索。父亲的临终嘱托,像一缕春风,吹醒了他本已冰冷的灵魂:“余死,汝必为太史令;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他不想在忍辱含垢中糟践人生,他要在汉朝宏阔的文化大背景里,让一部巨著落地生根,利泽社稷,昭示后人。他在屈辱中站立了起来,惨淡的月光和冰冷的墙壁,磨灭不了他内心的躁动和理想的升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睿智而凝重的目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和不屈。

他要做比生死更重要的大事:上至黄帝,下至汉武时代,他的才情,他的悲怆,他的梦想,三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在他如椽的巨笔中,汩汩流泻,如朝日喷薄,如万道霞光。漫漫16年,他再也享受不到浩荡的皇恩,却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思想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用点点墨迹释放真情,演绎国政,记述人杰。

1700多年过去了,皇帝大人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恼羞成怒之下,他带给了一个文人生命的羞辱,却成全了一个民族的骄傲。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平生真话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甘为艺术付平生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真话都可以写吗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平生无别欢,与卿长相守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
无 题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