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银幕上的“日本鬼子”

2013-04-29 00:44周明
新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日本鬼子陆军日军

周明

时下,国内抗战影视剧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备受舆论诟病。那么,银幕上的“日本鬼子”到底应该是个什么形象?让我们看看在美国和日本银幕上不同时期的“日本鬼子”啥模样。

美国: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反思

1945年美国拍摄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影片《龙种》最近在网络上受到热捧,该影片由奥斯卡影后凯瑟琳·赫本领衔主演。在这部由金发碧眼的洋人扮演中国农民的电影中,日本鬼子的凶残、汉奸的猥琐、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敢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其实,《龙种》只是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摄的反映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众多电影中的一部。随着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上下对日本人的战争仇恨与日俱增,好莱坞开始在影片中呈现“日本鬼子”的无恶不作。美国雷电华影业1943年出品的《投弹手》一片中,日军虐待美军飞行员,屠杀美军战俘;派拉蒙影业1943年出品的《中国》一片中,日本兵强奸中国女学生,并虐杀其父母和襁褓中的婴儿。

与“日本鬼子”银幕形象对应的,就是美国被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上下对日本的愤怒。这种愤怒甚至在电影中直接宣泄出来,影片《目标:缅甸》中,一名美国战地记者在看到战友被折磨致死后,愤怒说道:“他们(日本兵)是退化的、没有道德的白痴,发臭的小个子野人!一定要把他们毁掉,把他们从地球上清除!”银幕上的这种情绪,与当时美国国内对日军侵略战争的情绪有直接关系: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名将哈尔西上将的一句名言就是:“杀日本鬼子!杀日本鬼子!奋勇多杀日本鬼子!”1945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战争人力资源委员会主席保罗的一段话,保罗扬言希望“完全灭绝日本人”,随后还特别补充他指的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还包括日本民众。美国民众对这类影片很买账,1942年到1945年间,好莱坞最赚钱的82部电影中,有10部与日本或日本人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创伤开始遗忘。1953年的《乱世忠魂》虽然写偷袭珍珠港,主要内容却是刻画美军内部矛盾重重,“日本鬼子”只是背景。美国与日本达成日美安保条约之后,美国电影上的“日本鬼子”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日军高级将领形象得到了刻画。在1970年的《虎!虎!虎!》、1976年的《中途岛》等影片中,与美国海军对垒的日本海军将领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等,一个个正襟危坐气质阴郁,这些影片更多是探讨美国为什么被日本人偷袭得手,更像是胜利者为自我提高而做的检讨,“日本鬼子”成了与美军名将尼米兹、哈尔西等人斗智斗勇的对手。

与此同时,基层的残暴“日本鬼子”形象则开始离观众越来越远,面孔越来越模糊,反映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美国影片越来越多开始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战争与美国人的关系,重点转向美国人视角下对人性的思考,“日本鬼子”越来越沦落为人肉背景,在银幕上担任的往往是树林中打黑枪的,常常只有日军子弹炮弹出场而没有日军出场。1999年《细细的红线》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军视角,偶尔几个日军虐杀俘虏、被炮火震成疯子的片段一闪而过,画面上的美军则继续思考人生。这方面比较另类的是2006年的《硫磺岛家书》,该片中美日两军官兵都在思考人生。

总的来看,“日本鬼子”的丑恶形象正在逐渐消退,战胜日本的美国英雄继续存在,而美国人对自己的“人性反思”则在强化。“为什么去杀日本鬼子”这个终极问题一再于电影中出现并引发主人公思考。这一点,与美国电影批判德国纳粹时的旗帜鲜明有巨大差距,究其原因,无外乎美国影人对日军侵略亚洲各国时残酷暴行的体会不深。

日本:海军英雄,陆军猥琐

日本反映二战的电影很多。对本国“日本鬼子”的刻画也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流派。

其一是歌颂海军悲壮英雄式的。从宏大叙事的《联合舰队》、《山本五十六》等,到刻画日本自杀攻击队所谓“人性“的《吾为君亡》、《没有出口的海》等,银幕上的“日本海军鬼子”,基本上是有血有肉有泪有爱。多次重拍的《山本五十六》里充满了日本海军高级将领对战争意义的“思考”,《男人的大和》这类时髦电影也重点刻画几个叛逆小青年在日本战列舰“大和”号上成为炮灰的悲壮:美军弹如雨下,“日本鬼子”血肉横飞仍坚守军舰等。

其二就是指责或歌颂陆军对天皇“愚忠”的。如《军阀》、《决战冲绳》之类,《决战冲绳》还不忘在描绘战争残酷的同时,一再暗示冲绳战役期间死亡的大批冲绳民众是自愿的(实际是日军逼迫当地居民自杀甚至直接屠杀,相关证据至今在日本冲绳博物馆保存)。也有像《陆军残虐物语》这样直接骂日本陆军在二战中各种非人道地虐待自己人、虐待战俘的,还有像《日本最长的一日》之类揭露日本陆军拖着日本走向绝路的。

之所以日本陆海军“鬼子”的银幕形象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历史原因: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陆海军一直矛盾不断,其中既有直接利益分歧,也有侵略方针差异,1936年日本“226兵变”时海军差一点要用大炮对付陆军,二战中海军也一直视陆军为“土包子”,对日本民众来说,主张学习西方的日本海军显得更“文明”。

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原因:战后,日本法西斯被清算得不彻底,不少日本右翼坚持“二战没有正义非正义,只是日本人输了,才会被审判”的军国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就是“如果当时听海军的意见,缓缓有序侵略,就好了;就是因为错误听信了陆军迅猛侵略的意见,招致各国反抗,日本才会失败”,纠结于“如果当初选择海军那种侵略,就不会今天被打得这么惨”的侥幸心理。有这样的心态,歌颂海军英魂,嘲笑陆军愚忠的电影同时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日本银幕上还出现过真正的“日本鬼子”。1970年日本拍摄的《战争与人》等影片中,出现了“日本鬼子”进村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遭到八路军游击队痛击等情节。这些电影代表了一部分日本影人曾经试图反思日本作为侵略者给亚洲带来的深重灾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战争创伤的淡忘,强调日本饱受战争灾难也是受害者、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电影,逐渐成了日本银幕上“日本鬼子”的主流。

(责编:石磐)

猜你喜欢
日本鬼子陆军日军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陆军海战第一连
小林清:“日本鬼子”如何变成“日本八路”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1948年解放军为何还能抓到“日本鬼子”
奋进吧陆军
陆军士兵之歌
南京1937(四)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