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桥
摘 要:体育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很多关系,如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彼此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上述几种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09-01
1 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简单来说,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建立在理解教学过程中这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纵观体育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会在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然而,教学与学习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学生的学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学与学习关系发展的内因;教师的教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会受到学生学习的制约,因此,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学生自身认知情况与心理状况的制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状况,从而使學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主体性的地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努力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避免学生放任自流,即要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此外,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受众,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心理和认知特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防止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状况发生。
2 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演进,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大多是前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它体现和反映着一些事物内部的联系与规律。然而,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事物也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以前适应性强,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在当前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有可能还会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就现实情况而言,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很多学者倾向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一无是处,这其实是不对的。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仍蕴含着一些积极性、有利的因素,只要对其加以改革与发展,依旧可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现代的教学手段也并非是万能的,由于推行时间较短,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运用现代教手段时,教师应注意这些手段与实际教学条件的特点,注意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这两者能够扬长避短、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3 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此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常情况下,传授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提高能力又是传授知识的发展与运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帮助学生在科学掌握所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以便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体育能力的相互理解与双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有效、合理,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在努力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科学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够学以致用;要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反过来继续深化、细化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地挖掘教师没有讲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体育知识水平;要在督促学生提高体育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其将坚持运动作为一种习惯保持下来,以便和终身体育相结合。
4 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经常会碰到需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如教学大纲、教学任务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统一教材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学校对学生的整体要求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个体需求的关系;各种公开课、教学评比与日常体育课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处理情况常常会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组十分值得探究的关系。
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学生个性与共性为例,大学生除了受生理遗传等个性因素影响之外,也会由于后天教育的不同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同时,由于大部分处于19~23岁的年龄段,所以大学生也具有这个年龄段的一个共性特点,如心理较中学生成熟,生长发育成熟等,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会遇到处理学生个性与共性关系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正确处理这组关系。具体而言,受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学生很少会接触到社会,到了大学后,这一点得到了很大改善,大学生们相对于中学生而言,对社会的接触面更广,也拥有了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体育知识与技能,他们对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评价更为成熟,对体育的理解也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高校体育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应为学生自幼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供较大范围的自由行,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切不可实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增强学生的个性。当然,除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之外,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教师必须注意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育知识、技能水平。之所以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都会组合成一个个小的集体参与到团体性的活动中来。而这样的小集团能够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得到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也便于产生一种自觉依赖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会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团结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大于个人能力之和的一种成绩,这种成绩实际上就是学生整体体育技能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小集体的积极效果,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诚香,刘林.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2012(8).
[2] 姬效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3] 冠忠,王宗平,王永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5(7).
[4] 秦远见,张豪杰.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个性培养的关系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