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窗(二)

2013-04-29 00:44张球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7期

张球

石窗的四大重点区域

根据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并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有关史料,可以认为:皖南、浙东、赣东、闽南是中国古代石窗制作、应用和遗存的四个重点区域。其理由如下:

1、当地均出产石料;

2、代有匠人制作;

3、应用广泛;

4、遗存丰富;

5、工艺特色鲜明。

皖南石窗的地理概念,指的就是古代徽州,亦称新安,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及今已划归江西的婺源,共六县,古称“一府六邑”。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并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和风情。早在南宋时代,《新安志》里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知名的“徽商”则在有清一代纵横天下,留存在黟县西递的古民居的两副对联,透露着其中的消息。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明清两代,徽州有书院五十四所,私塾更是数不胜数,以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据统计,徽州中进士者,明代为三百九十二人,清代为二百二十六人,可见人文之盛。著名儒商胡贯三,经营典当业及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家财“五百万金”,为康熙年间江南六富之一。可见,以文入仕,以商从文,经商和业儒正是徽州人做得十分到位的两项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文化在金石、碑刻、绘画、墨模、琢砚、竹刻、戏剧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一派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作为三雕之一的石雕艺术,自然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徽州石窗以“黟县青”为主要原料,产地在今黟县的东源、美溪、柯村一带,其尤以西递为最佳,宋代元丰年间即有“产青石而如金”的赞语,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开采历史。在西递石境山上,留有“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金鸡硐”四个古时采石矿坑,规模宏大。这种石材,色青,质重,细腻,坚密,是上佳的雕刻原料,同时也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精致、到位,“以刀代笔”、人文气息浓厚,是徽州石窗的总体特征。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为例,在数百米的街巷里,“半间斋”“桃李园”“东园”“西园”等数十处民居的高墙上,安有各式石窗,或方或圆,或如云朵,或如扇面,或如秋叶,精雕细琢,各臻其妙。尤其建于清道光年间,胡文照故居“西园”上的两扇石窗,取“岁寒三友”之意,一作“松石”,一作“竹梅”,分别高0.73米,宽0.58米,构思精巧,刀法流畅。“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郭熙),“寒梅疏竹共风流”,诗情画意,跃然其上,堪称徽州石窗的杰作和典范。

浙江自古为江南人文渊薮、繁华富足、人杰地灵、手工业发达之地。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和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其中,东阳木雕始于唐代,至明代已发展为独特的工艺品种,清乾隆年间,四百名能工巧匠进宫修缮宫殿,至今在故宫博物馆尚存不少珍品。青田石雕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内容广泛,形式丰富,并以色泽高雅、工艺精湛称誉艺坛。此外,宁波东钱湖南宋史氏家族墓道石刻群,填补了我国雕塑史的空白,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地位。

以绍兴地区、宁波地区、台州地区为代表的浙东石窗,以风格多样而著称。原料则为产于浙东各地的沙夹石,质细性软,可精雕亦可粗凿,名称芜杂,通俗叫法有灰白石、青石、红石,以及蛇蟠石、梅原石等。其中以宁波鄞县、镇海所产之梅原石最为细腻雅致,可为上佳建筑材料。绍兴地区所产石料,西施故里诸暨以外,多数极为粗砺。除了易于雕凿,色泽丰富是沙夹石的另一个优点。

台州三门县的蛇蟠岛(古属宁海),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近陆岛屿,目前人口约四千余人,岛上盛产色泽赭红,硬度适中,宜于层剥的“蛇蟠石”(以产地命名)。由于产于海岛,又近大陆,于古时运输条件可谓大得便利,因此自唐代以来,开凿不断,迄今留下一千多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石硐(俗称石仓),使人叹为观止。千余年来,蛇蟠岛开采石材量之大,可谓举世第一。“攀磴何须谢氏屐,盘旋恍似陆君舟。门悬云级螺房险,声振沧龙破壁休。”清初天台诗人朱章程的这首《石仓》,描述可为贴切生动。遗留在台州地区、宁波地区、舟山地区的“红石窗”(俗称),九成以上均产自蛇蟠岛,在青砖黑瓦的古民居中,它们的暖色调给人以无比温馨的感觉。尽管岁月无情消磨,但浙东沿海古民居上所点缀的赭红色石窗,仍然予人扑面而来的美感,令人心神荡漾。

台州地区温岭所产石窗,呈灰白色,以形大、线条类于剪纸风格而别具特色。

绍兴地区所产石窗,细腻者惟有诸暨青石窗,其余均粗砺不堪,厚者甚至可以达到0.20米。可喜的是粗砺的石质并不代表粗砺的工艺,大刀阔斧的雕凿,使此地的石窗具有厚、重、拙的特点,远观十分大气,绍兴高腔和徐生翁的书画可仿佛之。

由于石质性软,故浙东地区石窗普遍较易风化,毁损严重,是为遗憾。以下数款,可为浙东地区石窗艺术的代表:

1、宁波象山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二甲传胪窗;

2、台州三门的九狮戏球窗;

3、宁波奉化的八卦蝙蝠云纹窗;

4、绍兴嵊州形体硕大的三星人物窗;

5、台州温岭的狮子衔剑辟邪窗。

赣东地区毗邻浙江、福建、安徽,处于庐山、武夷山、黄山等名山的中心,是一片神奇玄妙的土地。境内的龙虎山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乃道教的发源地,天师府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三清山被尊为“三清福地”,位于玉京峰下的三清宫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流坑号称“中华千古第一村”。鹅湖书院因为朱熹、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而闻名遐迩。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唐代开始,江西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历史上是全国最有成绩的科举大省之一。两宋时期,江西登进士第者达五千四百多位,杰出人物有晏殊、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等。明代有进士三千三百多位,清代有一千八百多位。在《宋史》中有传的江西籍人物逾二百二十人,《明史》中有传的近四百位。这些人才,多数集中在抚、吉两州。

在这样一个人文荟萃又是理学渊薮的富庶之地,古建筑的遗存自然十分丰富。仅以抚州流坑村为例,此村因基本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原貌,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民居、牌坊、祠堂等古代建筑二百七十余处,数量是皖南西递的一倍以上,而且现存墙匾二百五十多副、木匾一百七十多副、楹联一百多副,多为名家手笔。石雕、木雕、砖雕和彩绘等民间艺术作品更是触目皆是。置身其中,激赏之余,疑为时光倒流。流坑村可为古代江西、尤其赣东文化的一个缩影。

由于明清两代的古建筑遗存丰富,因此赣东石窗的分布亦极为广泛,但以抚州最为集中,抚州则以金溪为代表。可以这么说:江西石窗看抚州,抚州石窗看金溪。

金溪在龙虎山脚下,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的家乡,也是他的归葬之地。这里以丘陵地带为主,绵亘起伏,溪流围绕,良田万顷。留存的民居青砖灰瓦,门楼考究,马头墙高耸,是典型的江南模式。石窗在这里成双成对,应用极为广泛,有些民居甚至一幢数窗,一墙数窗。用料则以当地盛产的灰白石为主,少量为红麻石。这类石材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十分适合雕琢加工。

金溪石窗以内容丰富,图案繁复,色泽朴素,工艺复杂而秀出艺林。

“闲坐小窗勤索韵,曲凭栏槛静看花。”这样的田园情趣,在金溪昔日的耕读社会里,应该是随处可觅的。

闽南石窗,集中在泉州一地。

作为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貌,而被称为“南建筑”。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据记载,当时停居在泉州的蕃商有数千人之众。商业发达、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沿海湿热气候的地理特征,使建筑形成了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形式讲究、色彩艳丽的风格特征。如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青砖灰瓦建造,而泉州地区则喜欢红砖砌墙,红瓦盖顶,形成别有个性的“红砖文化”,十分耐人寻味。即以墙体而论,除红砖墙外,另有“出砖入石”墙(以碎砖石混筑)、土模墙(即泥墙)、河卵石墙、方仔石墙、大牡蛎壳墙等种种。尤其是大牡蛎壳墙,取沿海牡蛎壳为原料,层层叠叠砌筑,别具奇趣,而且具有坚固隔热、不透水的优点,为国内所仅见。

泉州盛产花岗石,其中以南安的“石砻石”最为著名,它也被称作“泉州白石”。在晋江、惠安、南安等县,当地居民就地取材,造出了成片的完全以石头为材料的房子,形成了石建筑的奇观。这种石材的优点是:质地坚硬、色彩丰富、耐打磨、不生青苔。以它加工成的石窗往往是不事雕刻的直棂窗,简单、大方,为寻常百姓所普遍使用。

惠安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当地盛产青石,唐宋时代即用以雕刻佛像,装饰寺塔。明清时期,以浮雕云龙纹的石柱,精细华美,冠绝一时。传统的石雕狮子,造型活泼,被称为“南狮”。而惠安青石中顶级的“辉绿岩”,则常被用来雕刻精美的花窗。

下列宅子中的石窗,可为闽南代表:

1、泉州江南镇亭店村杨宅;

2、泉州南安诗山镇下坂村洪宅;

3、泉州石狮大仑村蔡宅;

4、泉州永春岵山镇洞溪村李宅;

5、泉州安溪龙涓镇赤片村李宅;

6、泉州晋江青阳镇庄宅。

试以泉州江南镇亭店村杨宅为例:

杨宅即杨阿苗故居。清光绪年间,这位旅居菲律宾的著名华侨,历经十三年,耗巨资建造了这座宅子。此宅坐北朝南,占地1349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开间,双护,三进深。其装饰极其奢华精美,诸如木雕、砖雕、石雕、漆画、堆塑,或玲珑剔透,或金碧辉煌,或朴素典雅,集“南建筑”工艺之大成,可谓闽南民居的代表之作。

杨宅的石窗,采用了辉绿岩和花岗石两种石材。宅子后院墙上,装的是花岗石长方形直棂素窗;而前院墙上,装的是辉绿岩直棂窗,窗棂采用圆雕之法,八面施工,所琢花鸟栩栩如生,窗框则以浅刻之法,饰以花草。在内院的墙上,装的是月窗式圆形石窗,以透雕之法,作戏曲人物或历史故事,纤细毕现,生动传神。

由此可见,闽南石窗一类素面朝天,求其实用;一类则华美精细,穷极人工。两者中以直棂窗的形式出现的,当最富地方特征。

就石之美、雕之精、工之耗三方面来衡量,以杨阿苗故居为代表的闽南石窗,毫无疑问为全国之最。

石窗的形制和应用

“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切忌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明·计成《园冶·门窗》)

“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窗栏之制,日新月异,皆从成法中变出。”(清·李渔《闲情偶寄·窗栏》)

古人对门窗之制,早有深刻认识。计成(1582-?)和李渔(1611-1680)对门窗形制重要性的精辟论述,可谓切中肯綮,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作品裨益莫大。

石窗的形制,从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出发,遵循自然美的法则,与实用价值紧紧结合在一起。正如歌德所说:“艺术并不从宽度和深度方面胜过自然。它胶着于自然现象的表面,但它有它自己的深度和力量。”(转引自姚一苇《艺术的奥秘》)就目前所见,石窗造型大致有以下十余式:

简单地说,石窗的这十数种形制就是窗洞的变化,而本质上则是为了审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与它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联。譬如:竖长方形石窗使用最为普及,它在墙面的上部、下部或者居中均可安放,因此长宽一般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自然可与墙面整体相协调;横长方形石窗(又称半道窗),通常在楼房山墙的上部,美观作用为其主要功能;圆形石窗多见于庙宇、祠堂,显示一种神圣感;贝叶式或扇面式石窗,显然跟主人的特殊审美有关,像皖南西递村的一扇贝叶式窗,表述的是叶落归根之意。

与其它材料制成的窗相比较,石窗的应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总是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中,而在宅院的内墙很少能够看到其身影。这是由石窗兼有防盗和防腐的功能所决定的。我们偶而能够看到不镂空的石窗,这往往是对窗中的一个,只起装饰作用。

石窗的工艺及艺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照传统手工业的划分,木工有大木作(亦称粗木作)、小木作之分,石工则有大石作、花石作(细石作)之分。花石作匠人俗称花石匠,石窗即属花石作一类。主要工具为斧、锤、凿。

斧,又称剁斧、劈斧。形状一端似斧,另一端似锤,有的两端都有斧口。使用时顺应形体结构,直接砍劈石面,剁出工整的块面和线条纹理。

锤,分双面锤、两用锤和花锤。双面锤一面作花锤,一面作普通锤;两用锤则兼有锤和斧的双重功能;花锤顶端带有网格状尖棱,主要用来敲打石料使其平整。

凿,即“錾子”。分平口錾、瓜子錾、尖錾、齿錾等多种形状,另外根据需要还有各类小錾。“錾子”一般为铁质杆形,下端为楔形或椎形,末端有刃口。使用时以锤敲击上端,使刃部受力,达到雕凿目的。

此外,常见的工具还有钢锲子(浙东俗称“麻雀”)、直尺、拐尺、墨斗、线坠、画签、棕刷,以及磨石、旋钻、锉刀、砂纸等等,均尽其用,不一一赘述。

除闽南地区的直棂窗外,其它地方石窗的制作与木窗、砖窗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它受材料的局限性很大。要在整块石板面上施工,既不能修补,也无法拼接,需步步为营,道道把关,方能顺利制作完成。若一着不慎,则前功尽弃矣。所以,工匠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操作技术。

石窗的制作流程可分为:选料、打磨、上样、雕凿、修整等五个基本步骤。

首先是选料。石料场上的石板一般都是用平起法采得的,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厚度则在5厘米至20厘米之间。因此,要根据样图尺寸、内容进行选料,尽量挑选合适的石板毛坯,有裂痕者则必须去除。这一关至为重要。

其次是打磨。须将毛坯加工成样图所要求的外形,修整凹凸面,清除凿痕,使石面平整。然后以铁条、铜板、磨石等工具加水磨制,至石板板面光洁度达到制作要求即可。

接下来就是把复制的样稿准确地粘贴到石板面上,简单的也可直接画样。

第四道工序就是雕凿了。要左右兼顾,上下呼应,由整体而局部。基本原则是:先粗雕后细雕,先雕琢后镂空,先正面后反面。雕凿时,所用力度及石板铺垫尤其需要注意,防止崩裂情况发生。

最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修饰打磨、打光,收拾细节。力求作品简繁分明、粗细清晰、完美动人。

鉴于石材的质地特点,其加工几乎都用雕凿之法。《营造法式》中专门有对石料雕琢方法的记载:“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剔地起突”即指半圆雕;“压地隐起华”类似于高浮雕,只是最高部分不超过平整的石面;“减地平钑”是将内容以外部分铲去一层,加工部分亦只作线条刻划,相当于浅浮雕;“素平”是在石面上打光,或只做线刻装饰。

石窗是以平面塑造形体的一种民族民间工艺,以刀代笔,运用的技法主要有平雕、浅雕、透雕和高浮雕。在这里,内容决定雕凿技法的运用,而技法又使表现的内容臻乎完善。

平雕:由于石窗中的大部分都是以透雕塑造型体而成图案,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光洁的平面,才能使线条流畅、形体准确、比例协调。平雕就是将采来的石板毛坯进行平整,从而达到下一步加工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对手法、眼法的要求很高。

浅雕:浅雕是对具体形象进行细致、精的刻划,此法要与透雕工艺相结合,才能

使形象生动传神,层次丰富。

透雕:因为石窗的功能,透雕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运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图案以外的多余部分都必需去除,使之既有采光、通风的功用,同时也有了形体的轮廓线。透雕是其它雕凿工艺的基础,而其本身也能直接形成单纯大气的图案,诸如文字窗、万字窗、直棂窗等。尤其是浙江温岭的石窗,剪纸般的图案和线条,娴熟自如,可见工匠透雕技艺的高超。

高浮雕:兼有雕塑的立体感和绘画的平面透视感,用来突出对象,使形象更加丰满。高浮雕是在浅雕和透雕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加工,因此技术难度系数很高。它要求工匠对雕凿的对象全面把握,充分了解,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使技术和内容完美统一,达到最佳效果。

自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雕刻和玉石工艺开始,数千年间,我国劳动人民以辛勤、智慧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世人倾倒的精美无比的工艺品,然而制作者的名字大多湮没无闻,这是十分可悲、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情。工艺制作,需要一代代人的积累和传承,精品佳构,更是凝聚艺人无数心血,其虔诚、敬业令人感动。面对这么多精美的石窗,却不知道作者是谁。悲夫!

兹根据钱定一《美术艺人大辞典》及有关志书,谨录部分艺人传略,雪泥鸿爪,以志敬仰。

王次 东汉画像石雕刻艺人。

卫改 东汉石雕名工。作品有元嘉元年(151)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刻画像石。

冯知古 冯绍 北宋后期石雕艺人。作品存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

李周 明代福建惠安人。擅长石雕,是惠安著名的青石雕刻家。

汪智 字睿生,明代安徽歙县人,擅山水并雕刻。

余香 安徽黟县人,道光年间石工,能制石箫、石笛。

李木生 清代惠安著名石雕艺人,作品精雕细琢,具有神韵。

蒋国荣 蒋膛老 均为清末福建惠安青石雕刻能手,齐名于时。

蒋金辉 蒋国荣之子,青石雕刻巨匠,曾设石作行于厦门。

张宗足 清代浙江三门县石雕名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