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中国是对联的国度。古往今来,名联无数。而由官员针对自己和他人在治政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所撰之联,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奇葩。
清朝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做有一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上联的意思是说当官的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乌纱帽——千万不能看得太重,一如意就得意忘形,不知自己是扶摇几万里的大鹏;一失意就万念俱灰。其实,官位是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东西,当上了大官也没什么了不起。职降了,官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要有职责意识,在其位,谋其政,境内百姓的安居乐业、疾苦忧戚,当地官员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下联揭示的则是官与民的关系。百姓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没有百姓,哪有当官者存在的可能,因此,身为官员,不应高高在上,视万千劳苦百姓为草芥,欺之,压之,辱之,虐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惹怒了百姓,后果可是不好说。另外,扪心自问,自己的父祖以至更远的祖先,难道不是来自于草根阶层吗?
这副对联浅显易懂、朴实无华,但却至真至诚,宛如杜鹃啼血,谆谆切切。
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任内乡知县,同时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当时,清制规定,知县三年为一任,任满一般都要换个地方,而他不仅没有换,且打破多年形成的惯例,在此连任三任,九年之久,可见他的治绩和口碑有多么出色,朝廷和皇帝对他多么欣赏和信任。由于他心中只有国家,只有百姓,只有没完没了的政务,终致积劳成疾,63岁便殁于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的任上。
高以永施政确有异于常人之处。他时刻不忘以民为本,体民之苦,忧民之忧,养民之力,爱民之笃。初到内乡任上,民生凋敝,十室九空,一片荒芜,百废待兴。他微服访查于民间,与乡间五老商讨济民之策,雷厉风行,果断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比如,只要有种地愿望,即可获得政府发放的贷款和粮种,耕牛也可得到调剂,你随便种,六年之内国家不收赋税,多种多得,少种少得,一切都是自己的。这些惠民之举,收效甚好,流民成批地返回,开垦土地累计达四千余顷。清同治《内乡通考》这样记载他:“广开垦,除匪,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
他的爱民发自内心,就象是对待自己的亲人。曾有一人因犯罪而逃匿,案破被捉回县衙,按律,他的父亲也要一同治罪。子不教,父之过嘛!可是高以永却没有简单地援例而行,他认为儿子已经是成年人,他干什么,父亲未必知晓,这样连累无辜的老人,有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精神,因此,就想将老人释放回家。但是接着他就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就是这个家庭没有其它成员,老人即使回了家,也因无人奉养而难以活命。于是经过请示,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普法教育后将他们一并释放。百姓闻之,无不叹服。
高以永一生清廉,为官14年,家财只有几箱子旧书。调离内乡时,百姓洒泪挽留,不少人送达百里之外。内乡县永远记住了这位大德巨才的好知县,高以永也以这副经典名联成为千古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