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传播的古今比较

2013-04-29 00:44:03刘宝珍肖逸
新闻爱好者 2013年7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播

刘宝珍 肖逸

【摘要】中国书法从诞生开始就与传播交融在一起,中国书法史即一部中国书法发展与传播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从古到今在传播途径和传播特点上有继承也有创新。要想真正把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继承和发扬光大,就应该让中国书法艺术传播沉浸在墨香里,回归到最原生态的传播状态。

【关键词】中国书法;书法艺术;传播;古今比较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所以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5中国书法从诞生开始就与传播交融在一起,中国书法史即一部中国书法发展与传播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介的产生使得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书法传播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主要传播途径

(一)复制传播。复制传播主要有临摹传播、捶拓传播和刻帖传播。

临摹传播:临,是按照原作进行写或画;摹,是薄纸蒙在原纸上进行写或画。就书法而言,临摹是“临帖”和“摹帖”的总称,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法。“临帖,就是仿照帖上的字,逐笔逐画在纸上写出来。摹帖是将半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将纸的轮廓线用细笔勾描下来,并在轮廓内填上墨。”[2]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也是书法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反复临摹,不仅可以使书法受众接受并掌握书法作品所传播的信息,而且可以实现书法作品的再传播,为书法作品的延续和继承提供可靠保证。

捶拓传播:捶拓是将石碑上的文字捶拓下来的一种复制技术,捶拓下来的作品叫作“拓本”。捶拓技术不仅是古代书法复制与传播的有效方式,而且是保存书法艺术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字帖,其原碑已经遗失,只有拓本留传于世。如南朝时期著名的正书摩崖刻石《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

刻帖传播:把历代法书摹刻在木板上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它起到了使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广范留传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一般被珍藏在皇宫里或鉴藏者家中,平常人是不能得见的,但是只要刻成帖后,就可以拓成若干份流传于世了。现在有许多历代法书真迹虽早不存世,但在刻帖中还能见到它们的面貌。“历史上第一次刊刻的官帖始于北宋初,宋太宗召刻成《淳化阁帖》后,效仿者甚重,如《潭帖》《绛帖》《汝帖》《鼎帖》不一而足。徽宗时期刻成精于阁帖的《大观帖》,宋氏南渡后,又刻成《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3]134至于私家刻帖,更是不胜枚举,帖学即由此而兴。刻帖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普及与传播。

(二)师徒传授传播。师徒传授是古代书法传播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我国最早的师徒传授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郭沫若先生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一块甲骨上发现,其中一行刻得特别规整,其他则歪歪斜斜。他认为规整的一行必定是老师刻的,歪斜的几行则是徒弟的学刻。在歪斜的几行中又偶有几个字很规整,这可能是老师捉刀教学生所书,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将自己的书法技艺直接传给徒弟。“传授的传播手法,其优势是传授方式的直接性和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传授是一种直接传播的方式。传授是即‘传即‘受,书法的传者与受者同时在场,书法的传播与接收同时进行。这就意味着传者在反馈中传播,受者在接收中反馈,‘传与‘受是互动的,书法传播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结果。这就构成了一个交互迭合的传播体系。”[4]

(三)立碑、题写传播。立碑可追溯到秦朝,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曾数次东巡,立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碑,正是这些碑使得李斯的小篆书法得以保存和广泛传播。题写指的是将书法题在碑、石、壁、屏等实物上。古代很多书家以此为雅趣,“五代时期的著名书家杨凝式只要见到光洁的墙壁,则兴奋若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合,壁尽方止,他的题壁书,至宋初也还可见”[3]130。立碑与题写能使书法艺术传播久远、千古流芳。

(四)承载传播。承载传播即依托汉字、文学、政治、宗教等来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

依托汉字来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中国书法是从社会实用的汉字书写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并以书写文字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不写字无以为书,胡乱涂抹无以为法。所以书法艺术必须是写字的,也必须是讲究形式、技术的。”[5]书法艺术正是依托汉字而产生、发展并不断繁衍变化的。

依托文学来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文学和书法是紧密相联的,书法需要深厚的文学底蕴做基石,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如黄庭坚、苏轼、姜夔、文徵明等。很多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些都证明书法和文学是交融在一起的,相生相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与书法是彼此借用互为媒介的。

依托政治、宗教来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政治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具有直接、重大、深刻的影响。政治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也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书法艺术进行传播。如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帝王,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书法创作者,他制定了各种适合书法传播和发展的政策,曾亲笔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赞》,为唐代树立了一个最高的书法典型,使王羲之书法传播进入繁荣时期,在书法史上奠定了其“书圣”的地位。而宗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主要体现在传播的内容和主体上。从传播的内容来看,历史上很多书法家写过佛经或道经,如柳公权的《金刚经》、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这些佛经的传递与书法艺术的传播是交互作用的;从传播的主体来看,很多僧人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如由隋入唐的高僧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相传其在永欣寺阁上,书《真草千字文》800本,赠送浙东诸佛寺;初唐弘福寺的高僧怀仁花费20多年时间集王羲之书而成《圣教序》,《圣教序》至今仍是初学行书的绝好范本;唐玄宗时期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大量的佛经,还首次带去了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作品,并因此影响了日本书法的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主要传播途径

近现代书法艺术的传播途径虽然也保留并沿用古代书法艺术的某些传播方式,但却更多地显现出新时代、新媒介环境影响下的新特点。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书法艺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书法团体组织对书法艺术的传播。书法团体的成立对书法艺术的传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坐落在杭州西湖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印学社团,其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号称“天下第一大社”。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还有各省书法协会的成立,将书法爱好者组织在一起进行书法交流与研讨,这些书法团体组织的出现,有助于点燃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激情,也为书法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书法艺术的广阔平台。

(二)现代媒介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之后,现代媒介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结构,目前,主要的媒介系统有平面媒介、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和网络媒介”[6],这些新兴媒介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书法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平面媒介主要有报纸、期刊,如1984年1月1日正式创刊的《书法报》,是我国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书法专业报。2006年7月18日,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书画艺术的专业电视频道——书画频道正式开播。广播电视媒介以其视听结合的传播优势满足着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并促进着中国书法艺术走向国际传播的领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正引发书法艺术传播的数字化革命,昭示着书法网络时代的来临。

(三)博物馆、展览赛事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很多博物馆里都藏有珍贵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近些年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古代文明,其中当然包括经典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珍贵的墨迹,这使人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人书法艺术的魅力。黄庭坚曾曰:“余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3]151可见,黄庭坚笔法精湛之原因乃欣赏真迹之结果。现代博物馆的出现使得沉寂其中的书法真迹得以公之于众,这无疑促进了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书法作品大展模式成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展赛模式成为传播书家创作效果的主要通道,并造就了众多的书法家。书法展览可使观众与书法艺术作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现场作品对观众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效果是印刷品所不能比拟的。

(四)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对书法艺术的传播。高等书法教育的出现是近现代书法传播途径中的又一主要方式,高等书法教育将书法系统化、学科化和科学化,通过设立本科书法教育、研究生书法教育和博士生书法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书法教育者和书法专门人才,以实现对书法的普及和弘扬,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向着更广更精的方向发展。当代很多知名的书家都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如王墉、黄惇、龙开胜等。这些科班出身的书家成为当代书坛的主力军,有的继续从事书法的教育和普及,有的则更进一步研究书法艺术,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当代书坛的发展势头日盛。

三、中国古今书法艺术传播途径发生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由人内、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过渡。古代书法的传播主要以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为主。人内传播属于人体内部的传播,临摹就属于人内传播的一种方式,学习者通过对作品的临摹,找出与原作所存在的差距,然后总结规律再次临摹,直到临摹得惟妙惟肖。当学习者将临习的经验转述或传授给其他人的时候就形成了人际传播,师徒传授则是典型的人际传播,可见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紧密相联。“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11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书法艺术的传播受地域和技术的制约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书法艺术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书法艺术走向大众传播将不可避免。

(二)由实物化传播向虚拟化传播发展。古代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实物传播为主,比如早期的书法主要写在龟甲、兽骨上,我们称之为甲骨文书法;后来的书法又写在竹简、丝帛上面,我们称之为简帛书;再往后又发明了纸。书写材料虽说不断在改变,但是古代书法必须依赖这些实物才能够得以保存和传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书法的传播有了新的途径和方式,以电子和数字的形式在虚拟的网络内传播和发展,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书法,网络以它强大的功能为受众提供着需求。

(三)由贵族化传播向平民化传播普及。传统书法家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较高的书写技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是贵族阶级。贵族化是古代书法传播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家族世传为基础,书法成了达官贵族们的专利。魏晋时期的很多书家主要集中在当时著名的士族门庭,主要是卫门书家、王氏一门、郗门书家、庾门书家和谢门书家等。互联网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它不仅加速了书法传播,而且由于其门槛低,把自由、平等带进了书法传播领域。现代书法艺术的传播无论是传播的主体还是受体都不再单单是贵族阶层,而更多地体现为平民化,向中下层人民逐渐渗透。

四、结〓语

近现代书法的传播途径是在古代书法传播途径原有的基础上产生的,很多古代书法的传播途径一直沿用至今弥足珍贵,新的传播途径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整个书法传播体系,适应了不断变化的时代的需要。但要想真正把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继承、发扬光大并世代相传绵延不息,就应该做到三点:一是把书法传播视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景观”传播。把书法传播作为媒介传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来进行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达到普及和广泛热爱的传播效果。二是把书法艺术传播放置在中华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进行。把书法艺术传播视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珍贵的文化传播,通过学习和传播中国书法,使人们在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让中国书法艺术传播沉浸在墨香里。用最古老、最简单的传播材料即毛笔和纸墨作为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采用古已有之的师传徒受传播形式,让书法传播方式更具直接性和交互性,让墨香味弥漫在书法学习、创作与传播的每一个领域。

新的时代需要站在保护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的角度去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尊重书法艺术传播的自身特点,真正认识到书法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传播、一种技法传播,更是书法意境书法情绪书法情感的营造、培养与传播,也是对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尊重。

(本文为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师院校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d687)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5.

[3]黄惇,金丹,朱爱娣,朱天曙.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4]章剑华.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从传播的视角[J].环境工程,2009(23).

[5]徐利明.中国书法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6]李苓,李春霞,徐沛,王炎龙,段弘.大众传播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62.

(刘宝珍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副教授;肖逸为上海唯中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镌刻老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传播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1年4期)2021-10-29 05:47:44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24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0年3期)2020-06-05 01:59:26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0年6期)2020-04-22 01:25:52
所谓书法艺术
现代装饰(2018年12期)2018-12-29 13:03:04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