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宜通体 谁来独赏眉

2013-04-29 00:44杨颖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壮志

杨颖

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记事抒情名篇,作品以其“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的特点著称,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教材。而入选的文本是删减版,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篇《项脊轩志》汇合了作者人生前后跨度十数年的两篇文字,课文删去的是原第一篇文字中最后一段议论。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蜀女清坚守丹穴,最终以其所创建之功利名闻天下;诸葛亮卧耕隆中,一出茅庐则天下大势定矣。此二人不可谓不成功,而取得功业之前,天下又有谁知?归有光引此二人,分明指向彼时其个人的生存状态,正是昧昧于一隅未有功名时,然而现在虽是昧昧于世,将来如何,作者没有说,但昂扬自信以成功者自许之意是明显的。据史载,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成文,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于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在那时对未来对人生是有理由满怀信心的。作者接着说“我”处于项脊轩这样一个“败屋”之中,举首之间,放眼之处,都是新奇美妙之景,恐怕人家要讥嘲“我”是井底之蛙啦。此句一来正是回应上文第一节中记项脊轩及庭院的幽美环境、读书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怀;二来也是宕开一笔,自我解嘲。然而看似自嘲,其中鄙薄凡俗,自信自强,少年意气,矜然抱负又盈然语段之中。作者为何要说这样的话?再结合前文第二小节中对家业败落之窘境的描写,对少年失怙的人生悲叹,对先大母对自己的呵护与所寄予的殷切期望的记叙,我们才明白作者把所有记叙描写抒情之力汇聚一处,充分表达出一个负载着家族重望的少年要发愤图强,振兴家业的愿望与自信。而这又与前文第三小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的苦读相呼应。

由此看来,归有光19岁时所做此文应该是悲而不伤,平淡又不失昂扬之意的。而作者深情多感努力自信的少年形象也因此凸显出来。而课文缺少此一段议论收束,情感忽而悲叹,忽而欣喜,忽而忧伤,忽而大恸不能自已,则让人难以把握作者真正的感情脉络,只觉情绪起伏无常捉摸不定,甚至将文章感情误读为悲伤消沉,错误地感知了人物形象。

并且从形式上说,此段议论附于文章的末节,被称为“论赞”,源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司马迁在《史记》中创作的这种独特范式,巧妙地寄予了自己通古今之变和稽其兴衰成败之理的目的,同时也直接地强烈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褒贬的情感。后世文人秉承《史记》传统,在他们的传记文章中,多有承袭模仿,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抒发个人志向情怀,寄予自己的好恶喜乐。可以说,论赞之语,非但不多余,而且还是全篇文字的点明主旨之语,是情感的升发之处,是撑起文章结构的基柱,缺少了它,轻则使文章结构残缺,人物形象不彰,情感不明,重则容易引起读者对全文的误读。编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删去此节,实则是删去了文章最为核心的部分。

不惟如此,由于论赞的缺失而带来的人物少年形象和作者情感的误读,使得后面续写的两段文字缺乏背景映衬和前后比照,从而在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上大打折扣。

时隔十三年之后,作者续写《项脊轩志》。而十三年之后,作者是什么状态呢?据史载,少年得志的归有光乡试却连连落第,至三十二岁续写时已是四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然而,之后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二十九岁时魏氏亡,逾年女儿如兰夭折,四十三岁时又失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伉俪情深的妻子王氏。且不说续写本文时作者自己还未可知的人生命运,就这十三年间的失女丧妻的哀痛,加之仕途的蹭蹬,就足以把归有光长期抛弃在人生的荒江僻壤之上,足以把一个壮志少年消磨成唏嘘无奈心死如灰的失意者。

人生的坎坷磨难,刻在一个人的心上,也行见于日常的言辞行为与文章的字里行间,因而从续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文风的变化,比之前文更简短更淡然,不再有细致入微的人物景物形象刻画,更不再有“令人长号不自禁”的强烈直露的情绪表达。笔意简淡,平直而叙,看似无意为文,而平静的文字下,却依然涌动着强大的情感暗流。这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固然得益于作者含蓄精炼的文字表达,但是如果缺少了与当年意欲振兴家业少年壮志豪情的对比,缺少与前文人生经历的峰起谷落的比照,那么作者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悲将何由表现?其简淡平直的文风变化将何从理解?一切的少年壮志慷慨意气,当时只道是寻常,谁能想,造化弄人,十年一梦,曾经的壮志消磨,意气云散,只留下庭树、败屋、星星鬓发……物是人非事事休,沉痛到连眼泪也没有了,令人挣扎得连想法都没有了。虽心中有万千沉痛,也只是寥寥几句敷衍心情而已,“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悲剧的深沉,由此而来。

明王锡爵云:一篇《项脊轩志》“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因为生活本身的安排有时比文学更有感染人的力量,更有艺术张力。而一段论赞,虽寥寥数笔,但呼应结文,前后勾连,却是洒向空枝见血痕。

李商隐诗云“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赏美人若此,赏美文不亦若此?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壮志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破桩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飞行员:唯有壮志可凌云
寒花葬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