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 高银霞
自高职教育院校开始创办以来,在较短的时间里便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技能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及输出基地,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起步比较晚和定位不确定等诸多因素,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进入了困境,本文以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当今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人才的竞争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竞争,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因此,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海南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严重滞后,制约了海南省高职教育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现状,选择海南几所高职院校三百多名师生为对象,做了关于《海南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问卷调查,从海南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革方案。
一、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作为学生打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显效性相比,它的隐性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知、做、共同生活和协同发展。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及应变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奠基作用,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提高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要知识,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素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然而海南的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片面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他们都认为学好专业课及实践课很重要。所以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及其实习实训很重视,因此在课时、师资等方面均优先考虑专业课和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对专业课的倾向日益增强,高职院校不断加重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这样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的课时比较充足、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实习实训条件也不断提高,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更使得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而对公共基础课则不甚重视,课时一再缩减,比如说:有些高职院校英语课的学习由原来的64课时压缩为32课时,这样导致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单薄,公共基础课对专业知识、能力、技能的学习的支撑力不足,比如说单证员的培训,学生连一些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怎么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结果影响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影响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院校领导和专业课教师对公共基础课也抱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只是白白占用时间。在这种氛围下,很多不明就理的高职生对公共基础课也敷衍了事,普遍对公共基础课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上课应付、考前突击,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2.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海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整体上文化素养不高,在自信心、自觉性和自律性等方面较为薄弱。而人文素质是人的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是人真正意义上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的标志。目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任务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来实施。但一段时间以来,在能力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对职业技能的过分强调造成了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挤压,挤压体现在相关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分配、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配给等方面。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就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显然,这种能力要求也超出了专业教学的范畴。只有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海南学生原有的学生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分左右(满分750分)。而海南地区的学生基础更薄弱,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没有标,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照较好程度的学生来考虑的,脱离了海南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太适应的情况,使学生产生了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多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忽视公共基础课建设.这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高职院校没有独立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的机构,公共基础课分散在多个部门或院系,没能及时引导公共基础课教师做科研和课程建设。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不同程度忽视,建设的公共基础课得不到校方充分的认可,挫伤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建设与科研积极性。
4.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度不够
在海南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施教部门是分开的,专业课由各系自行教学,而公共基础课则由学院专门的部门(如社科部、基础部等)在全校范围内统一安排教学。这种组织安排便于学校与系部的运行与管理,也尊重了各类课程的不同属性,便于同一或类似课程授课教师的交流与研讨,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这种交流与研讨仅仅局限于各系部,有的甚至局限于各教研室,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更缺乏交流与协调的机制。正是由于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施教部门独立与分开,人为阻断了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安排、经验交流及教学改革等诸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导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比较分明,在教学与改革上结合少,不管是什么专业,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和教材,都由专门的基础课教学部门对全校所有专业实施统一教学,没有考虑专业的关联度和学生入学前后的课程衔接问题。这导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在教学上的脱节,使公共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势必会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对海南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措施
1.高职院校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让学生认识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海南高职院校应以知识为基础、应用为核心、技能为目的、发展为根本,将应用与技能作为知识的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领域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同时,为学生今后智力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海南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种专业性工作的可能性已变得越来越小,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公共基础课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2.加强海南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基础。根据对企业、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为文化基础知识底厚面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高职教学计划中的公共课部分,从提高人才文化素质来看,具有“功底性”功效;从为专业学习服务来看,具有“工具性”功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支撑体系。调查数据显示,课时过少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部门要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确保有充足的人文教育课程。因为课堂始终是教育的主战场,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根据海南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一方面,海南地区的学生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学生来源主要有三个层次:初中毕业生(五年制大专)、“三校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三年制大专)。并且高职学生入校时的公共基础课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同时在海南高职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对初高中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补充,这样高职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同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要以学科知识必须、够用为度,针对职业岗位的需要,开设必要的基础课程,以满足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需要,实现时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将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课程:一类是面向不同程度学生后续专业学习需要的课程,即便是同一个课程在所教内容上也需根据特点加以选择和取舍。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又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因材施教。
4.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该与各专业相结合
“学科体系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学科体系下的知识系统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知识在仓库中存储的体系,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因此学科体系的教学不适合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知识的应用就得有相应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高职专业岗位工作体系。所以高职公共基础课一定要与专业课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具体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相匹配,构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关键。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课程体系设计上,教师要紧密结合专业所需,尽早将学生带到专业的“门口”,使学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要达到与专业结合,无疑必须打破一本教材、一个教案“打天下”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出发,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梅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J].高教研究,2006,(7).
[2]潘亚儿.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讯,2011,(24).
[3]王建华.借鉴国际模式推动高职公共课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7).
[4]孙淑萍,胡秋宏.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叶小明.美国社区学院AOI教育及对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启示[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