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媛
時近清明,年事已高的母亲希望我能代她回老家祭拜,顺便把5岁的安安带上,虽然外公外婆早已逝去,但安安依然是他们的曾外孙。
墓地在田间,汽车开不进去,阴雨天泥泞的小路让安安怨声载道;当我们在墓地前摆好祭拜的东西,想让安安好好地鞠三个躬时,他却怎么都不肯。
回程途中,我问他缘由,安安回答:“我不认识他们,我又没见过他们。”
就这样,一趟亲情之旅、寻根之旅尴尬结束。
安安的抵触让我认真开始思考:究竟该如何让孩子认识生命的意义?外公外婆去世较早,因我少小离家,与他们相处得并不多。在外公生命走到尽头时,我甚至因为临近期末考试,没能去见他最后一面。但随着人世变换,自己也在女儿、妻子、母亲这些角色中日渐领到会成长的意义,方知亲恩难舍,血浓于水。所以每每想起外公外婆,心中满是遗憾和想念。
我不希望安安和我一样,等到亲人逝去方知悔悟。生命是一场轮回,如何让亲情流淌,让血缘传承,成了教育中迫在眉睫的命题,绘本《谢谢传递给我生命的人》,便是在此时进入我的视线。
绘本里用许多的人像汇集成了一个“命”字,安安指着图画问我:“命是那么那么多的人组成的吗?”
“是的,外公外婆的命是曾外公和曾外婆给予的,妈妈的命是外公外婆给予的,小安安的命是爸爸妈妈给予的,我们大家的命是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
“所以去祭祖,是谢谢曾外公和曾外婆传递给我们生命吗?”
“对安安来说是的。”
“那我也会传递生命吗?”
“当然会啊,等安安长到妈妈那么大的时候,你也会把生命传递下去。”
安安若有所思,而后问:“那明年的清明节,我们还要去谢谢曾外公曾外婆吗?”
“安安想去吗?”我试探。
“嗯,我要好好谢谢他们,他们太好了,虽然没见过我,却给了我生命!”他果断回答。
也许,安安看到绘本后的触动和我的感慨还不尽一样,我不强求他现在就理解生命的真谛,所以有些话,我写在了给他珍藏的日记本里,希望他日后能懂得我此刻的心声——
亲爱的安安:
这一天,我们一起读了那本《谢谢传递给我生命的人》,你说你长大后会结婚生子,然后你的孩子也会长大,结婚生子。虽然我们都还没看见,但说到这里时,我们都无比欣喜,为生命的生生不息。“生命之旅无止尽,不是不能让它有尽,而是因为生命中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昨天,你还是个淡漠的孩子,今天,你就学会了感谢和珍惜,让我们将这种成长继续下去吧,朝着生命流淌的方向。
(摘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