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春
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做着各种尝试。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阅读教学对阅读主体进行自我完善,培养阅读能力,传授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做人,做一个语文素养全面的人。
叶圣陶认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我们认为,这“多揣摩”,就是要精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精读能力的提高。精读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精读能力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着力进行了精读的引导,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初读重在积累,整体把握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读书明理识字始。汉字系方块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无论是认识,还是书写都必须扎扎实实,认准确写工整是最起码的要求。认清楚读准确是读书学习的需要,是明白事理的需要,也是广泛吸收的需要;而写规范,写端正,写整齐是表达交流的需要,是要让人一看就明白。在初读的时候,要求学生首先要按照自己的习惯,阅读一遍文章。阅读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标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熟悉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决识字的问题,虽然初中生的识字量相对较大,但这个过程不应忽视,它会为下面的阅读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2.划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弄懂其含义和用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这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阅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从阅读的顺序到阅读的结果,着力关注的都是文本的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对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大概”。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从人们一般的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对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整体阅读的要求有很多,如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等,但我们认为,在这诸多的要求当中,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最关键的,它对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发挥着统摄作用。
初读的过程,最低的要求是要落实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这三个要求不是独立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对词语的理解,必须从文本出发,只有正确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才可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再读重在筛选要点、品味语言
在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中,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项基本的要求。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要强调的是,这“整合信息”与“整体理解文章”是交叉的,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整合信息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要切实加强指导,再读过程的第一个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分析问题并找答案”意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阅读中要告诉学生,阅读文章,要围绕阅读目的进行筛选,结合精彩语段、关键字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等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求实现阅读目的,满足阅读的需要。提出问题既可以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的指向明确,甚至注明用文中的话回答,筛选的范围又不大,因此难度较低。又可以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综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这相对较难。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这需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高年级的学生鼓励提出此类问题。
再读的第二个要求,已经是阅读欣赏的要求。这种欣赏性能力一般涵盖两个方面:①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句子、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或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②手法欣赏能力。即对文章各种写作技巧(构思)、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烘托、象征、对比、托物言志、铺垫、先抑后扬等)的理解分析,其中还包括情感、意境、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揣摩、赏析。再读过程中要实现的是第一方面——语言品味能力。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在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对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透彻理解其精妙所在。
三读意在进一步鉴赏文章,并做出适当的拓展延伸,实现由“输入”到“输出”的进步,实现由读到写的升华
首先是进一步的鉴赏文章,从片段的抄写、仿写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精彩,深入体会并学习其巧妙的结构,精美的语言。第二个要求“分析并借鉴文章的写法”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欣赏能力。这方面可评价的内容也有不少,或对选材技巧的评价,或对细节刻画的评价,或对环境描写的评价,甚至对词语的运用也可以进行评价。再读过程中的品味侧重于理解,这里的鉴赏则引导学生更引导学生多加思索,区别好坏,判断优劣,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文章。
其次阅读是为了“致用”,吸收之外还要倾吐,还要输出。“致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表达。就文章本身的理解、鉴赏发表见解是表达,借鉴文章的结构、思路,甚至遣词造句也是表达。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思考,对文章各种写作技巧(构思)、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烘托、象征、对比、托物言志、铺垫、先抑后扬等)的理解分析,有助于学生学会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会构思文章,学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更恰当的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真正实现读写有效的结合。
三读的第三个要求“读文章,写随想”,是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更灵活、更广阔的角度写随笔,它不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而是一种对瞬间发现的捕捉,是一种对鲜活思想的抒写,因而更有利于体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从不同角度的严格审视,它带给人们的往往不是一时的轻快愉悦,而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厚重深沉之感。
以上是对精读指导的大体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培养精读能力,还要多读多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提高精读水平,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必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