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艺术创意

2013-04-29 01:10佘屿
艺术评鉴 2013年7期

佘屿

摘要:山水实景演艺开启了中国旅游演艺的“大制作”时代,要实现娱乐最大化和演艺精品化的同步,找准好的创意是成功关键。本文以大型高山峡谷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案例,从湖湘图景构建、山水文化演绎和景观歌剧探索三方面,探讨了它的艺术创意。正是因为编创群体的合力探索,才使之成为中国旅游演艺的知名品牌。

关键词:艺术创意 湖湘图景 山水文化 景观歌剧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湖南张家界市的一台著名演艺,由梅帅元执导,著名华人作曲家谭盾任音乐总监,全剧斥资1.2亿元人民币,演员阵容多达530余人,由国内一流的制作团队担纲。2010年,该剧入选全国首批35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旅游演出类名录,并获得了“影响中国旅游文化演出类”唯一金奖。去年十月,笔者回到湘西,观看了《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下称《狐》剧),在惊叹这部演艺的巨大魅力时,特别倾心其艺术创意。

这是一部大型高山峡谷实景音乐剧,2009年9月13日晚推出至今,已演出千场有余。从普通游客到政府官员,从湘西籍同乡到远方朋友,从理论工作者到艺术专业人士,观看以后莫不交口称赞。该剧与梅帅元参与执导的《印象·刘三姐》有不少共同点,同属山水实景演出;同样使用大批当地人担任演职人员;同样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同样以大气、恢弘和写意取胜。但该剧也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其艺术创意集中体现在湖湘图景的构建、山水文化的演绎和景观歌剧探索三个方面。

一、湖湘图景的构建

人类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新奇和自由的审美文化活动,游客离开本土走上旅途,无非是去体验不同于日常情境的某些方面,异域如果不能满足游客差别化的诉求,旅游就可能成为一种精神折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异国情调”、“异域风情”才显出特殊价值。张家界地处湖南西部,尽管它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但它在经济上依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寻求的无非是一种异质美。

《狐》剧的最大创意是把湖湘图景的构建摆在首位。图景是一种形象化描述,湖湘图景是指通过演艺艺术地再现湖湘大地的山水风光和文化精神。就《狐》剧来看,流传于湖湘大地的刘海砍樵传说,与广西的刘三姐、西湖的白素贞、华清池的杨玉环具有同样的知名度,是湖南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帜。该剧由五幕组成,分别是:“狐王选妃”、“仙山奇遇”、“月夜相思”、“背叛旋风”和“千年守望”。故事从狐王在月光下挑选妃子开始,狐王选中了修炼千年的美丽白狐仙,可是狐仙却一心向往着人间的生活,后来她爱上了贫穷快乐的樵夫刘海,两人在张家界天门山不期而遇,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狐之恋就此开始。这个题材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深度诠释了湖湘文化中极具穿透力的情感层面,湖湘文化的精髓一是敢为人先,一是重情重义。《狐》剧中的刘海和白狐两个人物禀赋湖南人的个性特点,有血性,真性情,敢于表达,敢于追求,并对爱情忠贞不渝。他们勤劳正直,相亲相爱,在表现生死相隔的那一瞬,当“有一种爱情:为你而生;有一种誓言:生死相随;有一种信仰:真爱无界;有一种坚持:只为你一人风情万种”的表白,在天门山峡谷中散荡开来,具有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力量。这种独特的湖南爱情文化,不幽默、不遮掩、不羞涩,刚性而执着,呈现出悲剧的崇高美。

湖湘图景构建的另一个维度则是对“湘西”的审美观照。历史上的湘西覆盖了湘水以西广大地区,今天的湘西依然囊括了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全部和常德、邵阳部分地区,这是一个自然美与生活美、现实美与历史美结合最为深切的区域,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区域。《狐》剧在湘西图景构建上主要采用大写意手法,通过物质和精神元素的巧用,激发游客想象力,营造了一个牧歌般的世界。物的一面——依山而建的乡间田园,水车、木桥、炊烟袅袅;10多家古色古香的土家木楼组成独特的湘西山寨,传统艺术的雕花小窗,乡间情调的木栏护屋;串串玉米、辣椒;100位银饰盛装的土家族少女。神的一面——精选湘西民间乐舞中的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和影响深远的桑植民歌等。乐、舞、人、境,组合成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湘西世界,如梦似幻,如诗如画。

也许是高山长河的阻隔,也许是历代封建王朝对湘西大地和生民的唾弃,中国人的感觉里,湘西一直是遥远而陌生、神秘而血腥,《狐》剧以一种梦想的诗学观,颠覆了世人对湘西形象的妖魔化,还原了这片大地的人性和诗性。

二、山水文化的演绎

在传统哲学的浸润下,我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儒学强调“天人合一”,道家推崇“道法自然”,佛家更讲究心物关联中的禅悟,这种哲思导引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人山水意识的觉醒和“山水情怀”的萌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山水对接,人总是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觉悟。在这种哲学氛围含笼下,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始终持一种审美的态度。山水实景演出的内核里,也跃动着山水文化的精魂。谭盾在开幕式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音乐剧最擅长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天门狐仙》将最美的音乐和最令人动容的舞蹈放置在最自然的山水之中,用一种天人合一的唯美征服所有的观众”。由此可见,以实景模式演绎山水文化乃是艺术大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在《狐》剧中,主要是通过选址和演出环境设计来展现山水文化的魅力。

选址是实景演艺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策划者既要关注知名度,又要考虑客流量,既要顾及艺术效果,又要考虑可行性。从艺术方面看,实景之“景”与剧院演出的舞美布景不尽相同,后者出自人工或数码影像的制作,并绝对属于附庸,前者是整个演艺活动的基础和中心,是体现编导山水文化诉求的窗口,因而,实景成为了艺术魅力的核心元素。《狐》剧选址在张家界天门山风景区内的一条长达5公里,海拔达1100米的大峡谷。这是它获得成功的关键。天门山靠近张家界城区,除拥有险峻的山峦、空幽的峡谷、翠绿的小溪和飞流直下的瀑布等自然美景,山顶有一寺院,据传多年前某当红歌星隐遁在此任过住持。靠近山顶有天门洞,香客云集,梵音阵阵,在此举办过飞机穿越天门洞的相亲活动,俄罗斯空军飞越天门洞表演尽管最终取消,但经媒介密集报道具有了世界影响。另一方面,国内外实景演出有依山的、有近水的,但却没有以大峡谷为主体的。这样,《狐》剧选址就具有了几个独特优势:一是靠近城区,方便组织旅游团队观赏;二是天门山的高知名度使游客产生一种向往心理;三是神奇的自然景观能充分表达山水文化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台高山峡谷实景演艺。

实景演艺的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程度很高的工作,应该说,选址也属于其中一个内容。在文学那里,“典型环境”的塑造历来为理论和实践所推崇,实景演艺的选址就是为演出提供一个“典型环境”。《狐》剧通过选址、确定主舞台位置、按照艺术需要改造峡谷、实施亮化工程、运用高科技手段美化剧场等手段,其环境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1)以高山峡谷为大环境,用奇、险、幽、静和巨大落差等自然的、空间的属性,呈现环境的自然美和磅礴气势,为创造恢弘壮阔的艺术意境奠定基础。(2)主舞台傲然挺立在天门山下,占地一万多平米,山峦、峡谷、小溪与飞流直下的瀑布等等,直接成为舞美效果的构成元素。舞台中心位于溪谷上方,远远看去,宛如一参天古树躺卧在浅溪之上,加上全玻璃钢设计和山石点缀,在灯光映照下,主舞台显得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犹如仙境一般。这种以天为幕、以地为台、以山水为背景的全景式、敞开式设计,把“第一自然”直接纳入,变成人与自然的共同创作,让自然最“自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3)为了体现山水剧场的神奇和大气,演出使用了很多高科技的舞台设施和道具,包括伸缩飞桥,可控升降的巨大月亮,可滑动的木屋、自动开花的枯木、能飘浮的锅盖和棒槌等。灯光组追加了3000余盏特效灯光,使之穿插有序的布局于舞台之上,远远观之,像一条长绳从山谷一直牵引到山顶。《狐》剧尾声部分,在表现刘海和白狐生死相隔的伟大爱情时刻,3000余盏灯光将天门山的悬崖一一打亮,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全体观众情不自禁齐声鼓掌,掌声在山谷里久久回响。高山峡谷、自然村落、小桥流水、蜂鸣稻香,配上精彩绝伦的演出,山情水韵与凄美的故事浑然交融,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状态。

三、景观歌剧探索

经典歌剧是西方文化中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它在金色大厅中按照美的法则程式化展开,其接受对象西装革履,静静聆听,优雅地鼓掌,整个情境含笼着一种纯正厚重的古典氛围。景观歌剧是传统歌剧在当代社会的一种创新,是基于时代变迁和人们审美情趣变化而进行的歌剧改革,从艺术营销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艺术推广形式。同样是《图兰朵》、《阿依达》,经典版本和景观样式美感全然不同。全球化语境中,中西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山水实景演出也开始尝试兼收并蓄,将国外经典的艺术形态与传统艺术巧妙结合,以满足现代观众求新求异的审美趣味。

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态,和传统歌剧相比,景观歌剧具有哪些方面的新特点?我们先以《阿依达》为例。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阿依达》首次进入中国展演,上海体育馆内,舞台主场景矗立着高达30米的狮身人面像,参演演员超过3000人,骆驼、大象、狮子、老虎、战马(动物演员)纷纷登台,剧中还采用镭射焰火、杂技马戏等融合中西等表演。由此看来,景观歌剧至少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宏大景象、豪华场面和恢弘气势得益于当代科技的有力推动。其次,它将歌剧从封闭的舞台移至开放的环境,使受众面大大拓宽,观赏视角更加自由、灵活、多变。第三,观众除了可以欣赏歌剧本身,还可以欣赏到舞蹈、马戏、杂技、魔术、焰火等多种艺术形式。

《狐》剧在景观歌剧探索上作出了多方面努力。(1)大型音乐剧的鲜活表现。它首创性地对湖南民间题材进行艺术改编,故事取材于湖南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以此为主旋律展开创作,采用西方音乐剧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叙事性。在乐曲演奏上,既有中国传统的锣鼓、唢呐、二胡、竹笛,又融合了西洋交响乐和现代电子音乐。在演唱上,原生态民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水乳交融,极佳的诠释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谭盾为了追寻峡谷中的天籁之音,曽多次从美国飞往天门山去寻求创作灵感。其关门弟子青年作曲家张骁担任此剧作曲,出于对故事的挚爱,他包揽了全部词曲创作,还特别演唱了部分词曲,其创作的“一辈子只为你一人风情万种”、“天地为媒、生死相随”等经典歌词,引发了观众深远的共鸣。(2)大雅大俗的和谐交融。音乐剧和交响乐,代表着唯美的西方音乐文化,而打溜子、毛古斯舞和土家歌谣则是地道的乡间民乐。“谁知道这里有多么神奇,谁见过那只雪白的狐狸,谁走进那座梦想的天门,谁听说那对唱歌的夫妻…”,百名土家少女齐唱着古老的谣歌,俗与雅在深沉绵渺中完成交融。(3)自然与人工合力打造了美轮美奂的艺术景观。天门山、大峡谷、人造山寨和田园、灯光、音响、舞台器械、数码影像、视觉特效设计,连同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艺术家的驱动下,全都成为《狐.》剧艺术表现的写意符号,成为《狐》剧魅力的不息源泉。

不论哪种形式的演艺,都是为旅游服务的,其本质在于娱乐。近十年来勃兴的山水实景演艺,投资巨大,大腕云集,众星加盟,开启了我国旅游演艺的“大制作”时代,每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都把豪华、奇幻、震撼作为追求目标,宗旨依然是娱乐最大化。创意的贡献在于,它将艺术的超越精神灌注其中,提升了演出的水准和品味。《狐》剧无疑是一部大制作,它的成功证明,大制作必须要有大创意,只有在创意上匠心独运,才能实现娱乐最大化和艺术精品化的同步。

参考文献:

[1]曹图诗等.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稂艳玲.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J].船山学刊.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