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进峰
有学者言:“长期工具化和模式化的培养使得我国教师缺乏个性,更缺乏专业自主性的意识……在这种匠人化、技术化和工具化的教师观的影响下,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在这种培养机制的综合影响下,教师们往往都会根据自身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给自己总结出一套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当然需要广而教之,但千万不能把某种比较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当成教学的灵丹妙药。以下案例应该让我们有所警醒。
● 案例一:牵强引入不如“开门见山”
2009年6月,笔者去苏州听了《制作课程表》一课。授课教师的课堂引入部分激起了我的思维火花。
引入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授课教师的儿子9月1日开学时手抄的课程表和在Word里制作的电子课程表,让学生来观察两者的区别,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制作电子课程表。
初看,从现实生活引导到课堂实际,从纸质课程表引到电子课程表,似乎是个不错的引入,但仔细一分析,却发现这个“引入”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情境导入也需要有时效性
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笔者听课的时间是6月份,是学生快要进行期末考的时候,而授课教师的手抄课程表却是9月开学时的新课表,还未放暑假就已经新开学,不知道这样的超前意识是否能让学生有制作课程表的兴趣,更不用说学生从何处得到学习的动力。
2.情境导入中的元素有可比性吗
用纸质课程表和电子课表比较,无非是设个套让学生说出电子课表多么多么的方便。可是真的如此吗?纸质课程表至今存在是因为它方便,没有技术含量,抄好了直接贴在铅笔盒里,随时都能查,而电子课程表只针对那些每天对着电脑工作的教师才有意义。如果说电子课程表美观、整洁,那倒还有点说得过去,但如果要让学生来操作,我想100%的学生和家长会把它打印出来仍旧贴在铅笔盒里,电子的一变样还是纸质的。
课程表纸质也好电子也好,它就是课程表,无非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原始些,一种时髦些,存在即合理,何必为了抬高电子而去否定纸质呢?
3.情境导入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吗
仔细观察也没有发现这个“导入”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探究动力,反而感觉学生有些迷茫,他们不知道要给出怎样的答案才能让教师满意。情境引入必须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否则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了,看来这个“情境”的导入有些低效。
4.情境导入与其他教学环节有关联吗
情境导入必须是为教学重难点服务的,它不可能与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脱离,它们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如果仅仅把情境导入看成一个单纯的部分来设计,那么这样的情境是呆板的、孤立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应该完全将这个包袱扔掉。
探究性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模式,正因为它的灵活多样性,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因此情境式教学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动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往往会收效较高。可是正因为探究性教学多了,被大家模式化了,才出现了开课必有情境导入的误区。
好的情境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半,但成功教学未必就一定需要情境导入。
我想我上这堂课的话,引入只有一句话:“大家都会在纸上抄课程表,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在电脑里制作课程表,好不好?”相信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引入比强行安置一个牵强的引入要好得多。
● 案例二:课堂总结=“鸡肋”?
2009年11月,笔者在太仓市评优课上听了三堂课,内容都是Word的综合运用,略去上课前的39分钟,我们来关注一下他们最后一分钟的默契:“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来说说?”然后是学生近乎一致的回答,而教师则以一两字的感叹词作为评价,似乎是为总结而总结,经过总结的课似乎就是一堂完满的课了。这样的总结我们应该都听到过。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
1.反思一:课堂总结只限于知识点吗
笔者调查过多位教师,年轻教师一般仅仅把总结看成是课堂知识点的梳理,其实课堂总结在梳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更精彩。
(1)利用总结激励学生
学生一堂课上学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激励来得到提高。有位名人说过:学生之所以相信自己有能力,是因为你告诉他有能力。在三年级的学生打字基础课程中,5班是速度最快的,6班与之相比差一些,因此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在6班的课堂总结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感觉已经成为进步最快的班级,结果在期末的打字考查中,6班的英打平均速度达到了100字符/分钟,超出了5班的91字符/分钟。教师的言论、行为对学生是有感染力的,教师有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2)利用总结走近学生
综合学科教师经常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当然与学生的交流就少了,而信息是沟通的源头,你对学生了解得越多,学生越信任你,就会越喜欢你的课,也越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呵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内外的朋友。
(3)利用总结提出问题
原本意义上的总结只是知识层面教师传授知识的梳理,没有学生层面的思考,因此在总结时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已掌握知识的结构点上再引发出新的问题,成为下一堂课学生的学习点。
总结的意义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或者是深化知识点或规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自信,或者是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要让学生有“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慨。
2.反思二:课堂一定要总结吗
课上多了,听多了,就有了这样的疑惑。看着一堂课结束了,时间再紧教师也要挤出一两分钟来总结课堂,甚至一堂任务未完成的课也不会去忽略最后的总结,似乎总结成了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算一个误区吗?总结需要有总结的意义,如果说总结仅仅是为了总结自身而存在,那么这样的总结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有时候,我们可以间歇性地遗忘它,缺少了总结的课或许会更精彩。
● 案例三:“粗”线条,“细”思量
2010年5月,笔者参加校内希望杯评优课,教学设计思考再三,充实了再充实,分析了再分析,不放心之余还是在教案的最后设计了一道灵活机动的拓展题,以防止内容提前授完的尴尬,从走上三尺讲台,笔者已经多次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当习惯成自然了,就要开始反思了。
1.反思一:心理剖析
分析一下这种备课方式的心理,一是不自信,怕掌握不好课堂,让学生做到下课总好过课提前授完吧;二是太主观,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但教过的就一定为学生所掌握吗?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了他们的“消化”能力。
在信息技术这一特殊的学科中,学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时会大到超出我们正常思考的范围。信息技术教学中无法预设的实在太多了,一堂看似设计得比较周全、比较紧凑的课案往往会在一些预设不到的场景出现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时间,而要完成课案中的任务也需要时间。这么一来,所花的时间往往会比预设的多,看似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务或许就是课堂完不成的任务。
2.反思二:课堂一定要紧凑吗
至少我们信息技术课需要这样的紧凑吗?信息技术说它特殊,就在于它的技术性,学习技术性强的东西就一定需要自主,需要动手,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他们当时记住了,课后你能保证他们还记得住,时间一长,你还能保证他们记得住?他们记不住,你又不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记,你还能要求他们在以后的课堂运用旧知吗?你还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早就教会他们了吗?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也就成为正常现象了。
3.反思三:框架式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我喜欢“粗线条”,喜欢几个问题或几道“工序”就可以组成一堂课的框架,而学生的表现就在为这框架进行填充。但却又自认为无法全面掌控学生的课堂表现,因此我经常矛盾着。但为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我觉得需要“粗线条”,让他们去试吧,随便他们怎么试,他们试好了就是学好了。既然有些是无法预设的,那就把预设的减少到最小,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能自主解决就是好样的,是你自己学会的;不能自主解决的还有同学和教师,能通过其他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你也是好样的。不紧凑多好,至少是学生自己在学,不是被你追着赶着在学。
4.反思四:学习评价你忽视了吗
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出现有学生学得很累,也有学生一会儿就完成,完成的怎么办,难道真需要再让他们拔高一点吗?有必要吗?剩下的时间只能这样安排吗?想想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体系,是多么的苍白。一堂课下来,学生完成了,可是完成了多少,完成得怎样,你了解多少?学生又在乎多少?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只关心自己是否画完,画完了可以做什么,却从不关心别人画得怎样,那幅画好在哪,什么地方修改的话会使画更漂亮……我们不是不要评价,只是有时我们无法去兼顾它,有时“习惯”了也就把评价给忽视了。给个别学生技术层面知识的拔高和学生充满个性的评价能力培养,孰轻孰重?
以上三个案例,我们都感觉到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化的一些影子。模式化在义务教育初期是一种快速见效的经验传递方式,但随着教育的深入,这种方式非但没有得到制止,反而以正统的方式牢牢占据着中国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大家仿佛一时失去了目标,对于一些学校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开始盲目学习、效仿,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模式化”教学。
教学模式侧重的是“教”,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的,只要你给他时间,给他“学”的自主,或许哪一天,你仍旧只是“小”师,而他们却已经成长为大师。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教育的一块“净土”,我们要从教育模式化中汲取养分,但我们不应该成为模式化的一部分,在一个共性被放大,服从是真理的年代,我们更应该保持住自己的那份个性。保持着自己的冷静,去观察教育本身,我们或许能从“模式”中找到通往“个性”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