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一位旁观者的视角,叙述了平凡人物的普通生活,但却展示了作者深刻的人文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通过对人物悲苦命运的探索展示了如下的思考:乐观是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之上,可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生存状态;博爱可以说是人性中的最高境界,爱己、爱人、博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余华内心情感的成熟过程;悲悯是一种力量,是支撑人生命存在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许三观;乐观;博爱
余华被公认为中国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他在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新鲜元素的同时也在阐发着自己的思想,《许三观卖血记》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者在宣泄内心情感时抓住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这一主旨,展现了一位作家的深刻人文思考。也正是这种限制才充分地体现出了人性的美好,余华所展现的美好正是对人生存本质和原始生命力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本质体现。
一、苦难中的乐观
《许三观卖血记》以近乎冷漠的叙事语调再现了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关于生存与苦难的品味与咀嚼,在写书的过程中作者释放自身能量,许三观的一生是苦难的,苦难可以在最抽象意义上象征人类存在的一种境遇,指向现世无意的深渊。生命过程的事琐屑无常,人生的惶惑绝望以及无数呈现于历史事实中的困苦与不幸都是苦难的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在许三观极其卑微的生活和接连不断的灾难下还能看到那些明亮动人温暖的人际关系,这是作者思想转变和超越的表现。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拥有自立的苦难,但又同样的有着化解苦难的方式,而对于许三观来说,这种化解苦难的方式就是卖血。在这具体而单一的行为背后,蕴藏着的是许三观对世界、对人生、对家人的爱和理解。
在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中,余华展示着生存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苦难中的超脱。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平静、自足的境界。当然,作品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它的品位,苦难对于人的摧残,以更深刻的方式抵达我们的灵魂。超越苦难,让余华的主人公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同时也使余华的作品具有更为厚重的分量。“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二、发自内心的博爱情感
“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有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想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也许正因为如此,关于爱的叙说不仅是一种具有永久魅力的对象,也是拷问人的精神纯度的一个重要标尺,爱或者被爱,无论是过程还是与之构成的生存背景,维系着人的生命和全部内涵,而爱的升华就是博爱。
在《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当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完全的坏人,也几乎所有人身上都闪现出人性淳朴、善良的一面,无论是骂街的泼妇还是近乎凶狠的男性都是如此。朴实、憨厚的铁匠在儿子被打伤住院后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支付全部的医药费,当许三观实在拿不出时,他才无奈地拿走了许三观的家具,当许三观把卖血得来的钱给他以后,他又把家具送了回来,这也充分显示了他对许三观的同情。许三观呢?方铁匠来搬他的家具,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但还是让老婆给搬家具的人烧水喝,等家具搬走后他哭了,他的泪既含有自责又含有内疚。在许三观故作潇洒的背后,蕴含着难以言说的痛苦,这也正展示了许三观这一形象的爱的闪光。
总之,《许三观卖血记》是一支由心灵涵养而成的质朴乐章,主人公那些卑微的生存烦恼和爱情风波不是招牌和口号,而是一股在心灵深处轻轻流淌的旋律。除却温馨的苦涩音符外,它还蕴含着一丝清新的奏律,使文章跳动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直达读者的心灵。
超越苦难而达到乐观,让余华的生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发自内心的博爱,让他的生命之光进一步升华,而悲悯则是他心灵的又一次超越。《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温情的小说,虽然表达得近乎冷漠,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作家浓浓的人文关怀。在余华身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作家、关于写作的闪光素质。
注释:
[1]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对话[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03:53
[2]余华.活着前言[J].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3]洪治刚.逼视与守望[J].當代作家评论[M].辽宁:辽宁作家协会,1996-02:36.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J].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07.
参考文献:
[1]谢有顺.先峰就是自由[J].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5.
[2]张连义,涂春霞.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象征意义[J].北京:语文高教出版社,2005-09.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 柴河林业局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