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阳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词自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无论对信息技术怎么理解,它终究还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里,信息技术老师似乎很多都是技术控,热衷于技术的学习和探索,而忽视了艺术方面的修炼和提高。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各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很多行业的工作性质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的特点及要求,如平面设计、动画制作、音乐后期,甚至杂技魔术等,都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包括艺术领域。而这种技术的最初引导者——信息技术教师,不足的正是艺术素养。
在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之前,我热衷的是文学、音乐和数学,这种水火不相容的超越文理界限的兴趣和爱好,使我体会到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生相克。此后,在与计算机打交道的十几年中,都一直试图在技术中融入艺术,从艺术中发现技术。技术之外的艺术生活,似乎对我大有裨益,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使我在技术之路上有了新的认识。
这学期担任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因为学习美术的需要,读到了贝蒂·艾德华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作者通过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证明绘画艺术完全是一项可以在几天内掌握的技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艺术可以当作技术来训练,技术也可以艺术地完成。
编程时,我会像写诗一样来写程序,力求完美并且艺术化,对算法一再优化,对结构一再精简,连缩进方式都要像诗歌一样美观;而在艺术爱好中,却又以严密而精确的要求来对待艺术,试图以技术训练的手法来提高艺术水平。很多人提醒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然而现在我似乎找到了理论依据。
随着格拉德威尔《异类》的畅销,“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喊得山响。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那就是各行业的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当然,也包括艺术家。这无疑给了很多“资质论”者以当头一棒,让“缺乏艺术细胞”却又不懈执著追求的孩子精神大振。
可从艺者往往会对技术训练嗤之以鼻,他们更看重所谓的“艺术性”,哪怕是灵感和创意,在他们眼中都是艺术元素。一位画家朋友不无担忧地说,很多孩子过早地学画,却没有名师指导,常常被引入歧途。同样,技术纯熟的作品也不受欢迎,他们的作者在以“画家”自居的人眼中,只能算是“画匠”。然而,从壁画到碑刻,从雕塑到建筑,无数古迹中传承的艺术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熠熠生辉,无名匠工的艺术高度还是会让我们顶礼膜拜。
技术人员的思想正好相反。他们能认清自己在艺术方面的不足,并努力弥补,如果无法弥补,就想法由他人替代。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技术性的工作中,往往会有艺术处理人员,如网站设计中常常有专门的美工人员,动画制作中常常需要原画人员。技术工作的严密性使得技术人员常常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细节要求一丝不苟,并力求做得更好。
如果信息技术还算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则肩负着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责任。一方面,技术的纯熟是传授之本;另一方面,教学艺术的进步是达到教学效果的途径。这两个方面,前者应该更重要一些。教学水平的不足,可以通过技术水平来弥补,而技术能力的差距,却不容易被教学能力掩盖。
身为信息技术教师,虽感觉苦累,亦感觉欣慰。工作之余,写程序是一种娱乐,写诗是一种消遣,看着电脑旁边束之高阁的各种乐器,看着技术文档中混杂着的曾经的诗集和作品,不由感叹生活的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