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限的体育活动课,平时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坐着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坐,坐,坐,学习的法宝。做学问,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应该叫“坐”学问才对——要不古人怎么说,板凳须坐十年冷呢?
让我们把目光从知识的海洋里收回,看着自己坐的椅子,有没有想过它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再想想“双手重叠放在桌上,背部伸直,双腿自然垂落”的坐姿要求,如果把椅子换成蒲团的话,这坐姿还能不能完成?古代人又是坐什么、怎么坐的呢?
说起中国的“坐”文化,能够从现在一直追溯到尧舜时期,跟你息息相关然而又很陌生的这一领域,同样有不少有趣的知识呢!
天当屋顶地当房,石头座位泥土床
谁说远古没有坐具。人类最早出现文字和语言的时候,石头、大地、树墩就是朴实而自然的坐具。那时坐的方式也没有讲究,怎么舒服怎么坐就行了。不过,远古时候人们有时候也会坐在自己睡觉的床上。那时候的床,应该称之为炕,它本身就是用泥土堆砌起来的。而现存最早的关于坐在床上的文字记载,出自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和哥哥象嫉妒尧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便想害死他。他们骗舜去淘井,然后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满,想把舜活活埋在井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了家,却看见舜正坐在床上弹琴呢。象受此惊吓后,再也不敢生出坏心思了。
就坐姿而言,史前时代也有个比较正式的、通用的坐的方式,就是盘腿坐在石头、大地、树墩等坐具上。这种坐姿,我们可以通过对史前时期记录的图画中感受到。
到了商朝,终于开始出现了一种用粗布编织出的蒲团。这种蒲团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人工生产出的坐具,由此也产生了古人经常说的“席地而坐”的坐姿。后来为了体现尊卑,才又出现了跪坐的坐姿,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这样的坐姿。
时间跨度最大的坐具
秦汉之际,中原国家和西域战战和和,也把胡人的马扎带回了中原。大家都应该知道马扎吧?X形交叉的木头支架,用布条或皮条横向连接成可以坐人的一面,可以折叠,非常容易携带。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童年印象,某位长辈拿着一个马扎牵着你的手到处走,想休息的时候就把马扎一放。如今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火车站附近的商人把马扎卖给“不幸”买到站票的人们。这种轻便而朴素的坐具,其实是时间跨度最大的坐具,它从魏晋时期出现,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不过,魏晋时期的这种坐具不叫马扎,叫胡床,东汉末年传到中原,样式跟现在的马扎差不多,而且自出现起就很受人们的喜爱,毕竟这样坐要比跪坐惬意多了。相传,唐明皇出门游历时便常常带着马扎。登山劳累了,就地支开休息,美名其曰“逍遥座”。
还有,《艺文类聚》记载,曹操也坐过胡床。有一次他和西凉大将马超在潼关打仗,被马超突袭,曹操显得很从容,大军杀过来了,他“犹坐胡床不起”。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看,所谓“胡床”,并不真的是“床”,而是轻便的小椅子。也有历史考证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说的是马扎前的明月光!诗人搬了小马扎坐在如霜的月光下思念故乡,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果回屋躺在隔着窗纸的床上,也许就没有这样的意境了。
高足时代
胡床之后,坐具开始慢慢增高了,从此进入“高足时代”。
最明显的就是凳子,那会儿叫兀子,就是模仿当时的形状起的名字。看看“兀”这个字,是不是很像一个小凳子呢?
兀子应始于晋朝,历经各个朝代,开始由矮到高地慢慢发展,到了唐朝趋于完善,方形凳、长条凳、圆形凳和椭圆凳等,应有尽有。与此同时,也随之演变并诞生了椅子这种坐具。
唐朝那会儿,椅子并不像现在那么多款式,只是为了坐着舒服,在凳子的基础上,加上了扶手和靠背。这也要感谢唐明皇,因为椅子就是他那个时期出现的。
到了宋代,椅子的款型开始变得考究,式样开始变得端庄。与唐代不同的是,宋代的椅子不再追求享受,而是侧重于规矩、驯化。那时候的设计理念是如何让人坐上去身子正、有威严,由此才出现了“交椅”。交椅是皇帝使用的座椅,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成语“正襟危坐”正是源于历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此外,宋代还出现了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各种造型的椅子,不一而足。后来又出现了“太师椅”,据说是宋朝一位京兆尹(京城长官)专为当朝宰相设计的,但史书上并无记载,不知真假。
坐具的完善是在明清两代,尤其是在明代,坐具已基本符合了人类的审美观点,既美观又有内涵。明代的坐具造型不但简洁大方,而且还饱含了当时的文化理念。比如圈椅,面是圆的,搭脑是弧形的,体现了当时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另外,那时候的坐具在细节处都很考究,甚至精确到每个部件的大小、对称,以及整体的流畅感等等。不仅如此,坐具本身还雕刻了许多寓意吉祥的纹饰,喻示美好。如果明代的设计者能够穿越到现在的话,绝对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设计大师。现在所说的古典家具中,几乎所有素面的坐具都源自明代。有人说,明代是家具发展的巅峰,这样的说法并不过分。
清代对于坐具的功绩主要是雕饰,再有就是增加了几种坐具,比如宝座、玫瑰椅等。清代受满族风格影响,家具着重繁琐,以满雕为上佳。尤其是宫廷使用的家具,更是雕龙画凤,彰显了皇权的威严。
物以类聚,人以坐分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别看我们现在对坐什么、怎么坐没有太大讲究。但在古时候,坐具也是按人分的。有的坐具只有皇帝能坐,其他人坐了是要被杀头的。有的坐具是给女人坐的,男人万万不能坐。
首先说皇帝,皇帝有两种专属坐具,一种是交椅,另一种是宝座。这两种都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就连太子都不敢染指。不过,在清代有一种交椅是除了皇帝之外,武将也能坐的。这种交椅外观有所改变,主要是为了行军打仗过程中便于休息。但除了皇帝和武将之外,文官和百姓还是坐不得的。
再说官僚,明清那会儿官僚阶级也十分有意思,他们将文官和武官分得十分清楚。所以,两者所用的坐具也有所不同。前面说了交椅是武官专用,官帽椅便是文官专用。只要你还在宫廷当官,两者绝对不能混淆使用。要不然,同僚会以为你要叛变阵营。
当然,也有的坐具是文武百官皆可使用的。比如圈椅、太师椅、方凳等普通坐具,就没什么忌讳。不过尊卑之间,可不能随便坐了,必须遵循“长幼有序”、“客尊主卑”的规矩。排座位可是一门大学问,《水浒传》里,每当有新的英雄加入梁山泊,就要重新排排座次,108将谁坐第几把交椅,半点含糊不得。
古代坐具摆放也很有讲究,客厅里都会在冲门的位置设中堂,两边放一对太师椅,文官家中也可放官帽椅,门口两侧会放一些圈椅。若是家族男士们一起商讨事情,中堂上的那对椅子就是辈分最高的两个人坐的,这两人也要按照“左上右下”的规矩,让辈分最高者坐在左上方。然后,其他人按照长幼循序依次往后坐,挨门口越近,辈分越低。若是座位不够,那么不好意思,就只能干站着了。
客人来也是一样,主人会按照客人的身份或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来安排座次。身份就是年龄、官职等身份差别,心中的分量就是除掉这些之外,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关于这个事情,还有一个比较好笑的故事。
相传纪晓岚十分爱才但常常以貌取人。有一次,刘罗锅慕名来访,他只看了一眼便打心里瞧不起,叮嘱下人安排坐在了靠门边的位置,并随手上了壶茶。聊了几句之后,确实觉得刘罗锅此人有些才学,便主动邀请他坐到了贴近中堂的位置,重新上了壶比较好的茶。再一聊,发觉此人简直是才高八斗,又起身邀请他坐上中堂,挨着自己坐下,又上了一壶最好的茶。临走的时候,刘罗锅提笔写了“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然后淡然一笑而去。由此可见,古人对人的尊重常常体现在坐的位置上。
接着说说女人的坐具。待字闺中的少女和嫁为人妇的妇人,坐具基本相同,但也有所区别。先说还未嫁人的大家闺秀们,她们的房间一般除了父亲之外,禁止男人踏入,有时候连父亲也不能随便踏入。所以,闺房的坐具都比较小巧精致,比如绣墩、玫瑰椅、美人榻等。其中,玫瑰椅又称为小姐椅,可见那时就是少女专用。与那些未嫁人的小姐相比,已经嫁人的妇人们的坐具就显得较为大众了。比如绣墩、鼓凳、方凳等,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主人允许你坐,你都可以随便坐,但若是房间里有美人榻,客人是万万不能坐的。
现代,中西合璧大杂烩
也许用“大杂烩”这个词,来形容从清末到现在这个时间段坐具的变化并不过分。西方的坚船利炮撕开了紧锁的国门,各色坐具也在100多年间迅速普及到了百姓家中,如今我们常用的沙发、椅子、凳子等等,许多都是舶来品。
传统坐具有文化重内涵,西方的坐具侧重舒适感和实用性。两者比起来,各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坐具的出现,让一直以保守著称的中国人从心灵上得到了解放,开始猛烈吸纳西方的生活及哲学理念,这段时间里,与坐具相关的古文化也开始大量流失。
不管怎么样,坐具发展到现在,中西文化的融合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坐具已经完全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舒适度、审美要求、款型尺寸等角度,细分得十分清楚,种类更是多如繁星。准确地说,它已经跟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我们自身需求的一部分。
方天启:80后作家、诗人,著有长篇小说《异界守护神》《天使为我哭泣》等。现为某红木专业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