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坤茂 何鹏
如何让最有潜力的人在最好的时候,接受最佳的培养,获得最快的成长,作出最大的贡献?
后备人才培养,是保持核心员工忠诚度和绩效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连续性,缩短填补职位空缺的周期,进而确保企业战略延续和形成持久的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相较外企或民企,国企更具稳定性,也更适合做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比如,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结构解决了退休和晋升带来的空缺,而专项人才储备计划则足以面对事业扩展的人才需求。但现实中国有企业仍常面临人才短缺、培养失效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须进一步提高后备人才培养技巧。
重视战略规划
人才职业生涯匹配设计。从企业角度来说,员工的成长路径要与企业的岗位体系匹配,构成一个人才成长、职位晋升并环环相扣的人岗匹配链条。实现人才供给与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动态平衡,包括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层面与企业岗位体系的匹配,是后备人才工作的动因。而这种匹配涉及企业所用的各类人才,也涉及人才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牵扯面广,因此,必须在企业战略层面进行体系化设计。
所有岗位都要有“后备”。许多企业把对人才的重视重点放在核心人才身上,将岗位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不认为“人人都是人才”和“每个岗位都需要人才”。事实上,国有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市场上的通用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岗位需求,加上人才相对退出难,致使不少岗位上的人才都不能全面履职,甚至造成了体系性的能力缺口。因此,有必要将全部岗位都纳入后备人才工作的视野,将进入企业的所有人才都真正视为后备人力资源去开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后备人才。
选拔方向明确
比例适当。企业各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小了,遇到成长不顺利或流失时就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失去后备工作的意义;比例大了,除了加剧竞争,带来内耗的风险,还有人才难退出产生人才安置的问题。而且后备人才面临长期“候补”时,其积极性必然受挫。岗位的金字塔特征决定了后备人才越往上比例应降低。世界500强国有企业A公司就对中层后备人员采用1∶2的比例,对高层后备人员采用1∶1的比例,并且同一人选一般只作为1-2个职位的后备。
遴选突出特质考察。与单纯出资人选人不同,国有企业后备人才的遴选一般会关注更多的因素,如职务序列除重点关注学历、专业和管理经验,非职务序列除关注专业、业绩、专业技术水平等外,根据“党管人才”的原则,国有企业一般还会重视德才和廉洁,并设置一些专门的程序,如“考核优秀为优先程序、群众推荐为必备程序、纪律检查为监督程序、组织测评为保证程序”,力求群众公认。应该说,这些做法比较科学,但要真正测准后备人才的特点,还要注重人才的特质,也就是胜任能力模型中“冰山”以下的部分。具体说来,可以在人才的入口处把好特质关,也可以通过日常行为来考察后备人才候选人。比如,A公司把考察“决策能力”细化为考察胆识、思考深度、决策方式、信息加工能力等几个维度,通过“敢于冒险”和“看问题能看到本质”及“能听得见不同意见”等日常行为去评价其特质。
年龄结构均衡。按岗位建立后备队伍时,性别结构、专业结构相对容易合理化,而年龄结构问题容易突显。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由于人员难退出,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出现能岗不匹配的现象。所以,后备人才队伍比现职的人才队伍至少应年轻一个任期,或者5岁左右。但从梯队建设考虑,一个专业团队应该形成经验与活力互补的年龄结构。专业管理团队的后备应放大到经验丰富者或同级别人员。比如高层职位后备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其中45周岁以下占1/2,且至少有一名35周岁以下,形成“543”的年龄梯队;中层职位后备则一般要求在35周岁以下。
培养方式灵活
培养立体化。人才选用育留是一种理论区分,在实际工作中则难分轩轾。比如,所谓后备并不是一个专门的队伍,一般都处于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后备既是使用,又是竞争遴选,也是实践培养。因此,培养要立体化。横向上,要打破选用育的传统界限,针对个人特点提供系统化的培养,按需补充知识、轮岗、挂职,或“换跑道”发展。如A公司原则上对在一个岗位工作满6年的后备人员都进行轮岗,对缺少一线工作经历的后备,则交流到基层一线、困难单位、关键岗位及重点项目岗位任职,并有计划地安排后备人员挂职交流。纵向上,要将人才培养放到全职业生涯中考虑,把初任培训、岗位培训、提高训练、轮岗培训等一体化,形成与职业发展完全同步的“学习包”,提供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培养精益化。后备人才培养也是讲投入产出收益的,因此也要坚持精益的理念——增效和降本。从增效上来说,应该在人才创造力黄金时期到来之前加强培养。如对杰出科技人才的统计表明,37岁一般为创造力的最佳时期,那么,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该提前到30岁左右。B公司调查发现,其技术人员从初级、基础级、骨干级、核心级、专家级到大师级的发展一般需要20年的周期,而前三级一般要经历12年的周期,后三级则进入成长加速期,所以,应将第三级的后备作为重点。从降本上来说,要建立后备人才退出的机制,后备人才如果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问题,或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或年龄过大、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就应退出后备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白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