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虹
【摘 要】本文在对高职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课能听懂,题不会解” 的基础上,重点从“教师教”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初步想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方法
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材,完全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我院属高职类院校,学生数学基础差,而数学教学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数学课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笔者简单地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精心准备,在备课上狠下工夫
1.要备好课必须充分地理解教学大纲
明白教学大纲不仅是拿起前人制定的教学大纲敷衍了事看一遍,而且要通过调查学生专业课程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来调整数学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们牢牢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及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力求以专业、职业需要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限度,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核心,形成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模块式数学教学方法。
2.要备好课理解教材
吃透教材不仅是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定要广泛收集不同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再经过仔细琢磨找出每本书的优点,我们要用所长,去其短,做到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做到备好一堂详细的高质量的数学课。
3.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可知,每一届学生的素质都不相同,不同班级的学生文化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学生数学基础一届不如一届,教师要面对大部分学生,让他们大都能听懂你的讲解。要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要注重直观式教学,把深奥的理论和繁杂的证明,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说明。面对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材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应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使每年的教学都有新的变化,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材,完全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也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大多采用驱动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4.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难点,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
5.要进行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备好课,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要把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来,在目前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突出重点,精讲多练,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知识;对课本的难点、重点要讲深讲透。其次是讲课,做为一名合格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把握讲课的节奏,当内容简单、学生的表情显露出易于接受时,可适当快讲,而当学生反应滞后,面带疑问时,减缓讲课速度,教师应善于抓课堂教学中迅息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使课堂教学终保持正常有序的进行。一堂数学课下来,能够使大部分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就是一次成功地教学;一堂数学课下来,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修养,那也称得上是一次完美的教学。
二、课堂中注重学生的理解
1.利用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进行直观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必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一般在教学上提供感性材料,采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例如:在讲旋转体的体积、二重积分的概念时,我们最好能够提供实物模型,这样学生在实物直观下很快得到旋转体的体积公式及二重积分的概念。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理解是以旧知识、旧经验为基础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理解当前的事物。例如:在讲不定积分的公式时候,我们要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导数公式来记忆不定积分的公式。学生在旧知识、旧经验类比的基础上来理解新知识。
三、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也即数学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以及这个定理是怎么提出来的,明确数学定义、定理的适应条件。进而引导学生尝试来给数学概念下定义,例如学完函数极限后,先回忆函数与曲线的关系,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给连续曲线对应的函数起个名字——连续函数。
2.实施“主体教育”培养创新素质
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作为培养第一线技术型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首先,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本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展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就要求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具备熟练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这是准确、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的必备的条件。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为知识的运用提供敏捷的思维,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才能最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上好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