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福
赵人养猫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②?”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④,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导读]
本文通过叙述赵人养猫驱鼠的故事,告诫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尤其是在做出对自己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决定时,应该理性思考,反复比较,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注释]
①选自刘基《郁离子》。《郁离子》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是刘伯温传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是他协助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勋的思想理论宝库,是治国安邦大智慧的锦囊秘籍;也是待人处世、解决人际关系、交朋结友、革陈图新的镜鉴箴言。 ②诸:“之乎”的合音,即“它(指猫)呢”。③垣墉:墙壁。④已耳:罢了。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读后思考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
盍去诸
去饥寒犹远
二、与“是非若所知也”的“是”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问今是何世 D.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三、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若所知也。
不病于无鸡乎?
四、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老鼠的祸患是___________;“其子”的担忧是___________;“其父”不同意赶走猫的理由是___________。
五、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你认为“赵人”的取舍选择正确吗?请你以其邻居的身份表明你的观点,并给他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求,讨;送给;何不;还。
二、C(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用法相同;其他项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里,这个,这样。”)
三、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四、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鼠尽而其鸡亦尽;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五、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第二问:开放性题,对赵人取舍选择的评价,能自圆其说即可。建议示例:如,今后,可在养猫的同时,圈养保护好鸡,以求鼠灭鸡存,两全其美;再如,可以将猫赶走,借助鼠药或老鼠夹子来灭鼠,然后照常养鸡(言之成理即可)。
楚人隐形①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②,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④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⑥,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导读]
“楚人隐形”的故事被后人提炼为一个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注释]
①选自邯郸淳《笑林》。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编辑的《笑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②《淮南方》一种讲医药的书。③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④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⑤赍:携带。⑥受辞:接受了诉讼的状辞。
[译文]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本末后大笑起来,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螳螂执叶伺蝉
妻始时恒答言
绐云“不见”
吏遂缚诣县
二、请为文中以下句子断句并加上标点。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三、下列句中哪一项没有通假字?有通假字的请指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螳螂伺蝉自鄣叶 B.螳螂执叶伺蝉
C.汝见我不 D.嘿然大喜
四、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五、这则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一叶障目”后成为成语,但意思有所变化,请联系现实说说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侦察等候;常是,总是;哄骗;到……去。
二、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三、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A.鄣,同“障”;C.不,同“否”;D.嘿,同“默”
四、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五、讽刺了那些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一叶障目:现一般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是说人们的认识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可是这个楚人,以一叶障目,“对面取人物”,就不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是行动上的贪心和不道德了。
鹬蚌相争①
赵且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④方出曝,而鹬⑤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导读]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二》。②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有名的说客。③惠王:赵国国君,即赵惠文王,名何。④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⑤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⑥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赵且伐燕
蚌方出曝
不肯相舍
得而并禽之
二、下列句中哪两项有通假字?请指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而鹬啄其肉 B.蚌合而箝其喙
C.两者不肯相舍 D.渔者得而并禽之
三、下列句中哪两项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蚌方出曝 B.今日不雨
C.不肯相舍 D.以弊大众
四、翻译下列句子。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后人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还与哪个成语的意思相似?
[参考答案]
一、将要;晒太阳;放弃;一起,一齐,一同。
二、B.箝(qián):同“钳”,夹住;D.禽:同“擒”,捕捉,抓住。
三、B.雨 (yù):名词用作动词,下雨。D.弊:本义是名词“弊病,害处”,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是“使……疲弊”的意思。
四、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不然会使他人得利。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些相,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曾子杀猪①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⑤也。”遂烹彘也。
[导读]
这个故事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文中的曾子非常看重诚信的价值,对孩子言而有信,是十分明智的。而他的妻子随意欺骗孩子,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本文告诫我们:为人做事要讲信用、讲原则,即使是面对年幼的孩子,也不能欺骗。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②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③彘(zhì):猪。④婴儿:小孩子。⑤成教:教育有成效。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她便骗孩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了给你杀猪吃。”不一会她回来了,看到丈夫正要捉住猪杀掉它,她赶忙阻止丈夫说:“我只不过是同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小孩子不明事理,希望跟着父母学习(做人的道理),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这样欺骗他,那是在教孩子学会欺骗啊!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他的母亲。这可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妻适市来
特与婴儿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
遂烹彘也
二、下列句子中的“顾”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顾反,为女杀彘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翻译下列句子。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四、如果换作是你,你将如何更好地来处理“杀猪”这件事?试作简要地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适逢,正好;只不过;是非判断能力;于是,最终。
二、D
三、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
五、示例:我们首先应明确,孩子的目的是吃肉,而不是杀猪。因此,自己完全可以采用不同于曾子的做法,比如到集市上买些肉来做给孩子吃。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吃肉的愿望,维护了自己的信用;同时,又不会因为孩子仅仅吃一点肉而将一头猪杀掉,犯下因小失大的错误(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