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爱金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其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课文以“爱”为主线,主要写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爱,以及无私奉献的道理。教者要在这填满爱与奉献的浩瀚的人文之海中不迷失“语用”的航标,就需要站在“语用”新视角来审度:这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真正以文本为凭借教给孩子某种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
一、目标定位,指向课程核心
在细读这篇课文时,我深深感到,确定本文的语用价值,不是一件易事。其一,因为语言简单,表达形式简单,读者一接触文本就很容易把握“爱”这一主题;其二,一封信,五句话,道明一个易懂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此外既没特别优美的句段值得体味,也没独特的篇章结构值得效仿。反复苦读了若干遍,捕捉到散落文本中的这些知识点:在第三自然段中“只有”“还没有”两个词语的准确运用值得玩味;第四自然段对春天美景的描写;文中仅有的一个比喻句;一组关联词“无论……都……”;一个双关语“美好的东西”;因果关系的篇章结构;代笔回信。
这么多知识当中哪一个才具有核心价值的呢?前面四项知识偏向于中低年级的语文任务,显然不宜列为五年级语文核心目标。因果关系的篇章结构知识可以纳入高学段的教学目标,但因内容简单,在初读环节学生轻易就能读懂。最后,我的目光落在文本之外的课后练习“代笔回信”上。纵观整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仅在四年级安排一次“写信”练习,所以,我以为,“代笔回信”应是编者的刻意安排,其意图不仅仅是检查对文中哲理的理解,而在于训练写信,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我确定“学习写回信”为本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逐级铺设,丰满回信素材
目标一确定,一切预设、一切课堂活动都应围绕写“回信”展开。但是对于写回信,课后仅有这样的表述:“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至于写些什么,如何写,哪些情感需要激发,那些感受需要表达,没做任何提示。如不加以指导,学生写出来的“回信”内容肯定单调空洞。要规避这一问题,就应解决“回信可以写哪些内容”。为此,我以双关语“美好的东西”切入,大肆铺设,搭起三级阶梯——
第一,抓第一个“美好的东西”,想象儿子“怎么想”的。
出示信的第一段文字。教师说:“高尔基望着鲜花是这样想的,那么他的儿子是怎么想的呢?当他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时,他可能怎么想的?你替他想一下?”这一问,学生的目光从高尔基转向儿子,揣测儿子的内心。教师再推进想象:“他没想到自己曾经栽种的鲜花在爸爸的眼里是——(生:美好的东西)在岛上居民的眼里也是——(生:美好的东西)今天他知道了这一切,你能想象他的心情吗?你还能想象高尔基儿子读着爸爸的话语,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呢?”学生的想象有“心情”和“情景”这两个抓手,表达就会很生动。通过想象“怎么想”的,把手捧着“信”的孩子读活了,触摸到孩子的内心——种花的想法、“看花”的心情、读信的感受,等等,冰冷的文字逐渐变得立体,变得感性,变得温情。
第二,抓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想象儿子“怎么做”的。
出示信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又是一个‘美好的东西,短语完全相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到“双关语”的深层面,教师及时点拨提升:“的确,这里的‘美好的东西不再只是有形的鲜花,也许是——(生:一个眼神)也许是——(生:一句话语)也许是——(生:一次帮助)”然后加以小结,“说到底,这美好的东西,是博大的胸怀,是无形的爱呀!”教师接着铺垫:“对照你的生活,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潜藏心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感被唤醒。教师趁热打铁:“在你的眼里,在高尔基儿子的眼里,高尔基有没有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孩子目光被牵引到课后作家卡片,联系作家卡片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博爱。至此,孩子们对爱的内涵理解就更为深刻。教师再引导诵读,“所以高尔基深有感触,他对儿子说——(生接读:要是你无论……)”教师:“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应该怎样读出一个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与高尔基、与他的儿子又进行一次次灵魂的对话。此时教师推出直指核心的一问:“现在你能想象,高尔基儿子读了爸爸的这句充满期待、饱含深情的话,从今往后他会怎么做吗?”让学生想象高尔基儿子的行为后再回扣文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当儿子会这样做了,那时候——(生接读: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
第三,抓“‘给,永远比‘拿愉快”,想象儿子“怎么说”的。
出示:信的第三段话。读这段话,每一个读者的目光都会落在那句话上——“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由于语言浅显,学生会比较轻松地理解这个深刻的道理。不过,对道理的理解不是我的单纯追求:“这是一个至理名言,让我们一起铭记它,请工整地书写在笔记本上。”待学生记住话语,我问:“可是有位读者想改写它,提议改为——‘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因为用‘给和‘拿太平凡了,不符合一个大作家的语言风格,你怎么认为?”学生通过对词语难易的比较,对读者年龄的比较,发现高尔基用字的讲究,发现他用心的良苦,我再推波助澜:“细微之处见真情!一位伟大的作家,却以10岁孩子能够读懂的语言来表达如此深刻的道理,这是怎样细腻的爱啊!这不正照应了开头的一句话——(学生接: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来,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无声的爱,把这深刻的道理传递给他的儿子——读!”这一番渲染,学生自然激动起来,我就紧接着问:“今天,当儿子知道了这个理,明白了这份爱,一定会有很多话语要对爸爸说,现在请你想象一下,他会怎么对爸爸说?”
通过层层挖掘,逐级铺垫,回信的内容逐渐丰满起来。这样,孩子们“代笔”时,自然就容易做到有灵有肉,有情有趣了。
三、造境蓄势,引发表达冲动
课文读到这里,一纸“信文”,不只是冰冷的文字,不只是单薄的道理,更是感人至深的内心活动,更是一触即发的挂在唇边的暖人话语。此时,教师就要思索如何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因为这是为他人代笔,宛如隔岸观火,隔山望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抒发的冲动呢?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手捧爸爸的来信,高尔基儿子跟你们一样一遍一遍地读着,一遍一遍想着,一股真情在他心中涌动,他情不自禁地提笔给爸爸写起了回信。(出示:亲爱的爸爸:您好!我可想念您了!近来,您的身体好吗?您的信我收到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内心也感动了一次又一次……)这封回信写到这里戛然停住了,应该给爸爸写什么内容呢?”起初,学生可能会一阵茫然,没想到“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可以写入回信,教师略作提示,“如果我是高尔基儿子,我会把在岛上留下鲜花时可能怎么想的、读信的心情怎样?一股脑儿告诉我的爸爸。那么如果现在你就是高尔基儿子的话,你最想在回信中告诉爸爸什么?请你接着往下想,往下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在乐声中文思泉涌,笔下挥洒自如。当然别忘了提醒:“请注意行款正确工整,尽量少涂改,保持页面整洁。”
一番练笔之后,我依然把孩子们引至高尔基父子对话的情境中:“又是一个晚霞灿烂的傍晚,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望着满院姹紫嫣红的鲜花,动情地读起了儿子的回信我们去听听——(音乐响起)”最后,指名学生读所写的回信,师生共同评点。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