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日升
【摘 要】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标志和灵魂,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关注,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意义重大。但就中国目前状况来说,高职院校中忽视学生精神培养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教育工作者们对此的认识不是很足。本文就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的新思路和途径,希望对高校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创新精神 措施
近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要对创新精神的意义和内涵有一个充分、客观的认识,从而找出培养教育的最佳途径。接下来我们就从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出发,试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结合创新精神培养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有所借鉴意义。
一、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是指一切与创新有关的思维、意识以及心理状态。它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但与科学精神的其他方面也互相不矛盾。创新精神是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摒弃旧的事物,努力创造新思想、新事物。因为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需要时,创新意识才能通过努力转化成创新成果,从而改变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呈现出阶梯形的递进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由上述创新精神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的发挥,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创新素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义务。要培养出有文化、有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就要一方面重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强化专业技能的巩固;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还能不断接受新技术的挑战,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可见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另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面临着更多的国际竞争压力,而新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所以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近几年来,尽管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工作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赞同,但就目前具体开展情况而言,创新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等等。实际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去执行它。下面我们就列举出几条改进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们参考。
(一)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一般来说,人是不可能独立生存的,周围环境的改变对其的影响很大。同样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首先政府部门要极力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自由讨论的风气,这样在争辩中就能获得创新的灵感。再者就是要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环境,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鼓励发表新观点、新看法,提倡师生共同搞研究并相应提供学研一体化实践环境。当然,有关部门应当营造浓厚的创新荣誉气氛,让大家积极参与进来。
(二)倡扬批判精神,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有很多说,中国和东亚都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在创造力的发挥上中国人总是不如犹太人和西方人呢?这是由传统观念决定的。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注重宗法人伦和服从性,而西方人注重自身自由和竞争性,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力。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慢慢成为老师的复本,努力做一个听老师话的乖孩子,对知识很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这对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是不好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对事物的批判精神,有疑问才有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批判力和竞争力。
(三)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注重实践环节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在开发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创新教育的实证性和操作性特点,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老师,应该尽量安排由实验、实训、模拟练习、社会调查,以及课外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以上讲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工作也是一个问题。老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互动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活动,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搞些小发明小创造,适当地给予指导,并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其在实践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学生的成绩不单单只看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情况,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积极思考的态度以及独特的方法和见解,并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同时也要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蒋家平.创新精神——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高等教育,1997(06).
[2]杨杰.大学创新教育的实证思考[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