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熙
【摘 要】本文通过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认识,结合统计学中《统计调查和整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以说明如何利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展统计学教学。
【关键词】行为导向 中职教育 统计学 应用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认识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 年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中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方法。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行为导向教学法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同时政府也从政策上支持职业教学。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上不指定教材,教师的教材由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计划自行撰写;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上,主要以任务学习和小组研究为主,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阶段性任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存于指导者的地位,学生才是整个学习的主导者。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社会工作对人才的技能需要为出发点,结合专业技能要求,通过学生分组、任务研究、课堂辩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通过不断的探讨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无业者从业,从业者乐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培训出来的职业学生可以直接实现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无缝链接。
二、如何利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展统计学教学
以统计学中的《统计调查和整理》这个知识点为范本,通过本人实际教学的开展方法,以说明如何利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实际应用。
1. 分组
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是成功开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首要步骤。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把每一位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学习研究解决问题,培养每一位的独立学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却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为此,我在统计学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学生分组。
科学合理的分组,既要避免成绩良好的学生或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也要避免分组后学生存在依赖性。
根据班中人数,决定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原则上每组的人数相对平均是比较合适的。避免某一种类型的学生全部集中在某一组,必须在分组前将学生进行分类。我的做法是将全部学生根据其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分成思考类和动手类。将之前决定的组数,用阿拉伯数字将每组的代号写在若干张字条上,并放在2个黑盒中,思考类和动手类的学生分别在其中的一个盒子中抽出一张字条,根据所在字条纳入该组中。
以上的分组方法在本人的统计教学中,是经常使用的,使用的效果也比较好,可以保证每一组中都有不同类型的学生,避免某一类型的学生高度集在其中的一组。但是该方法一般使用于学期之初,随着教学的开展,之后的分组其实老师可以不再做出指导。学生在经过第一次分组合作学习后,第二次或以后的分组,都会自发地旋转自己的组员,都能做到独立思考,做到寻找更适合的组员组成新的组学习。
2. 咨询
分组之后,就要进行学习任务讨论和分配阶段,即咨询阶段。咨询,是学生讨论为了完成任务所需搜集的信息以及如何完成信息的搜集。
如《统计调查和整理》一章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本人提供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在校学生入学前的学历水平调查、教学楼电梯的使用情况和学生阅览室的使用情况。接下来,每组的学生就会开始讨论选择哪个任务作为我们本章节的任务。本次教学中,学生选择了在校学生的学历水平调查作为任务。接下来,就要组织学生按组独立讨论,要完成这个任务,要取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应该如何取得。
3. 计划
这个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探讨,紧密围绕着计划任务完成的解决办法,以及认清目前已经具备的条件和尚需要准备的材料。
根据之前选定好的任务“调查在校学生入学前的学历水平”,各个小组根据本组组员的组成情况,认真分析,选取好调查对象。由于本校属于特殊教育学校,专业班级的分布主要根据残疾类型区分,具体分成听障班、视障班和肢残班。各个小组去相关班级开展调查工作前,首先要具备相应的交流技巧,如与听障班同学交流的手语能力,与视障班同学交流的语言能力等。其次,要明确调查任务的目的,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最后,要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保证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自己的职责内锻炼自己。
4. 决策
经过第三阶段计划的制订后,老师和学生开始就上一阶段的计划进行讨论,以讨论的形式探讨计划中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任务“调查在校学生入学前的学历水平”中,每个小组都选择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完成本任务的调查,所以讨论的重点自然就放在调查问卷的具体设计上。在三个小组的调查问卷设计上,基本都是选择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的相结合,以专业取向、专业情况了解和入学前文化程度为大纲设计问卷。这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大体都掌握了本次调查的重点。但是这些问卷中,唯一的不足是都是只是单纯从任务出发,没有涉及从任务延伸出来的问题解决。在这个阶段,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学生经过上面3个阶段的努力,工作开始有了成果,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方案设计的不足,一来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二来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影响。为此,本人认为在这里,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建立统计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做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建立这样一种概念。
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是永远不可估量的,就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经过一周的思索,再次提交的调查方案中都加入了要解决问题的思路,重新设计了问卷。
5. 实施
这个阶段,学生如何能真正独立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什么帮助,这就是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针对本次调查任务,主要的调查地点在校园内,调查的开展相对便利,环境因素可以忽略。但是,调查的开展教师仍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协调工作。由于调查工作是去到本校其他班级开展调查,为此教师需提前与相关班级的班主任协调好工作,避免调查活动影响其他班级相关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尽量协调通过班主任让学生接受调查活动;
(2)问卷的印制协调。由于本次调查任务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中职学生都是采取校园封闭管理,所以提供便利条件,以供学生可以外出或者利用学校资源进行问卷的印制,是教师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3)学生组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调查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开展的过程中,难免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导致小组中成员不和或者成员与小组负责人不和,这时教师需做好协调工作,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及时采取行动,解决小组中的各种矛盾,让小组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6. 控制检测
随着调查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进入到学校各个班级开展调查活动,接下来进入的就是控制检测阶段。该阶段,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开展自我行动检测,在行动中不断纠正错误的行动。
在本次调查任务中,学生将问卷发放到所负责的班级中,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调查活动,但是从实际的调查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后,不断对小组的调查活动开展自我纠正,使调查活动顺利开展。调查问卷经过之前的几个阶段,虽然各方面都很完善,但是实际来看,统计的调查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将问卷发放到调查对象的手中,而是要做到如何让调查对象采取正确的态度回答问卷的问题。为此,小组中各成员良好的对外沟通能力和纠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与调查对象的沟通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或者因为用语不当,或者因为调查对象的特殊情况,时常会出现信息传递出错,导致调查对象对问卷产生厌倦的反感情绪。这时候小组需及时开展组内自我检测,通过回想,把与调查对象的全部调查过程书面记录下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出问题所在,并着手解决问题。
7. 评估
通过上述的几个阶段,本次的调查任务接近尾声,这时候进入最后一个阶段:评估。评估,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以探讨本次的调查活动所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整个调查活动最重要的阶段。教学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将来工作中需要的经验,而评估阶段,则是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经验加以总结,以便用于将来的工作中。比如在本次调查任务“调查在校学生入学前的学历水平”,学生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掌握了调查活动开展的各种技巧,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掌握了开展调查活动的程序、方法以及所必需的要素,这就锻炼了学生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将来学生进入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帮助企业开展统计调查活动,解决企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翟莉.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山西财税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2]蔡文楠.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园地, 2010(12).
[3]范晓东,赵树魁,孙蕾.关于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10).
[4]宾润立. 中职学校统计学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分析. 教学园地,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