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修订特色 优化教材使用

2013-04-29 00:44郭全其
地理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新教材正文教材

郭全其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简称地理课标)修订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新教材将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教师只有认识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深刻理解教材,从而具体理解地理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贯彻“用教材”的新理念。相比当年大变样的2001年版地理教材,人教社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2012版)教材后简称2012版教材(八上)的变动不算大。但它紧扣地理课标,从内容体系安排、学习框题设置、文字表述的详略与顺序、探究活动的主题与可操作性、各种插图的重新选配与设计等方面,在2001版教材基础上进行合理微调,优化活动安排,彰显时代特色,使新教材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实用。

一、保持基本稳定

1.编写体例保持稳定

从编写体例看,2012版教材(八上)沿用了原教材的基本体例,即“章首语—节—黑色标题”这种简约而又实用的体例。章首语是问题式的内容提要,黑色标题大部分是课程标准中的某一项或其中一部分。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扩展性的知识;“活动”部分由材料(文字叙述、图表、案例)和设问构成,内容紧扣正文,既是学生的练习,又是正文的扩展。教学中可以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调控好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2.内容构成保持稳定

从内容构成看,2012版教材(八上)继承2001版教材的主要内容,仍安排“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章内容的学习。这样安排,避免大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不适,做到新老教材合理过渡与衔接,有助于稳定初中地理教学。

3.呈现顺序保持稳定

2012版教材(八上)内容的呈现顺序仍体现教材编写者“由总到分”的编写思路,作为中国地理总论内容,首先通过第一章学习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章学习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内容,通过第三章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最后通过第四章学习我国的交通、农业、工业等经济地理内容。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二、进行合理微调

1.合理微调布局结构

从布局上看,2001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重起新页。而2012版新教材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从结构上看,2001版教材每一节的内容长短不一,重难点分布不均,给进度把握、习题安排等带来不便。新教材虽然每节仍由2~4目组成,但每目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每目有2~3道活动小题,内容安排较老教材更合理,结构更趋严谨科学,方便教与学。

2.合理微调教学内容

20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教材内容较老教材总体变化不大(见表1),但根据课标要求进行适当增减。从整体上看,新教材页码较老教材减少9页,但正文内容、图表系统及阅读材料等都有所增加,而活动题有所减少,难度略有降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从内容上看,合理增删了部分教学内容。如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增加一节“自然灾害”,在第二节“气候”的第二目“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中增加有关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将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由三目整合为两目,删除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第一目“水是宝贵的资源”,删除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的第一目“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将后三目整合为两目等。另外,新教材将一些原来放在“活动”中的内容调整到正文中,降低了难度,更利于学生学习。如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中有关我国东部季风区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内容,老教材原是放在“活动1”中,新教材则直接调整到正文中,凸显对该内容的重视,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因地制宜,落实生活地理理念。

3.合理微调编排顺序

2012版教材(八上)合理微调了一些内容的编排顺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有如下几处:一是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原顺序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现调整为“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第三节“河流”,原顺序为“众多的河流”、“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现调整为“以外流河为主”、“长江及其开发”和“黄河及其治理”;三是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原顺序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调整为“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四是第二节“农业”,原顺序为“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现调整为“农业与我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走科技强农之路”。

4.合理微调标题名称

2012版教材(八上)对大部分节、目的标题有所修改,更能体现内容主题,使教与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标题原为“河流和湖泊”改为“河流”,三目标题原为“众多的河流”、“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现改为“以外流河为主”、“长江及其开发”和“黄河及其治理”。

三、落实课标要求

2012版教材(八上)根据新课标的增减,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增减,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标在自然环境部分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项要求,因此新教材将原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中的地质灾害内容和第二节“季风显著气候多样”的气象灾害内容剔出,单独扩展组成第四节“自然灾害”,突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使本章教材由原来的三节增加到四节。再如课标在自然环境部分中关于气候的要求由“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相应地将原教材中的“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目整合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目,又增加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一目,落实“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标要求。又如课标在经济发展部分中关于交通的要求由“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格局”一条分解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条,相应地将原来“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四目整合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两目,使得教材内容更简洁、重点更明确。

四、彰显时代特色

1.谨慎处理争议热点

我国有漫长的陆上疆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与一些邻国的勘界工作已经完成,但还与一些国家存在领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之争,因此新教材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采取模糊处理,最典型的例子是老教材对我国四至描述非常详细:“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我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由于我国与俄罗斯的勘界工作已经完成,故我国最北端与最东端的详细位置有所变化;同时,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对我国南海的岛屿提出领土要求。有鉴如此,新版教材对我国四至简单叙述为“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南缘,北到黑龙江,西抵帕米尔高原,东达乌苏里江”,同时也没有在“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图1.3)标识出四至的准确位置。

2.及时呈现最新资料

新版教材及时更新修正了一些有关我国自然地理研究的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资料,使学生对我国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全面。如无论大纲版教材还是2001版教材都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认定为孟津(或旧孟津),新版教材更新为桃花峪;再如新版教材全面更新了我国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均资源占有量、各类土地类型比例等数据,正确客观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

3.紧跟时代发展要求

教材紧跟时代要求,文中出现了反映时代发展的众多新词热词,如“高速铁路”、“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无土栽培”、 “生物技术”、“无公害产品”、“纳米技术”等,认识人类发展的新成就,关注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

五、优化活动板块

2012版教材(八上)与2001版教材一样,“活动”在整个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活动”或是对正文的验证与巩固,或是对正文的补充与延伸。这些“活动”注重探究性,引领学生对相关事物进行演绎和归纳,从而把探究式学习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教材共计35组79个活动题目,虽较老教材的活动题目稍有减少,但仍占有近一半的篇幅,而且较老教材相比,有如下变化。

1.明确活动主题

2012版教材(八上)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在每目正文后面的“活动”中都增添一句点明活动主题的话,简述活动要义,若干设问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解决了原教材中一些活动主题不够明确的问题,使“活动”与正文的结合更加紧密,既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行检测,又便于教师的教学。如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人口”一节第一目“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活动主题是“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第二目“人口东多西少”活动主题是“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2.优化活动内容

2012版教材(八上)更换了一些活动内容,使“活动”主题更明确,与正文的联系更紧密,操作更容易。如有关长江的“活动”,老教材的两题,一个是对长江“黄金水道”的障碍因素分析,另一个是长江洪水问题讨论,两个“活动” 互不相干,而修订后的“活动”围绕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展开,由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到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生态问题间的联系,最后到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对正文的巩固、拓展作用。新教材删除了一些与正文或“活动”主题内容关系不大或者难度较大的活动题目,如老教材“众多的河湖”一目中的“活动3”主要分析东部季风区河流的汛期、流量等水文特征,与新教材该目以“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的活动主题不符,故加以替换。

3.变换活动方式

2012版教材(八上)“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运用阅读、讨论、绘图、填图、填表、调查、对比、交流、角色扮演、设计板报、举办主题班会、游戏等多种方法,为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创造了条件,也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目的“活动”内容,老教材的第1题是通过漫画说明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第2题通过我国土地日的主题认识我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第3题则通过一个家乡土地资源的调查报告为案例,引导学生调查思考家乡土地利用状况,三个“活动”设计出发点很明确,就是通过认识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但三个“活动”各自独立,缺少相应的联系,而且后两个操作难度较大,当堂难以完成,不好落实。新教材围绕“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这一主题入手,第1题模拟到医院看病“问诊”的方式进行,把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分解成“耕地”科、“草地”科、“林地”科、“建设用地”科,分别把脉问诊,找出“病因”,开出“处方”;第2题以“土地规划师”的身份,对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第3题则以“土地日宣传志愿者”的身份进行活动。三个“活动”形式新颖活泼,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易于操作。

六、几点疑问商榷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合性的特点,需要广大师生在不断研讨和使用中日趋完善。基于这个认识,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提出几点疑问或需商榷的问题,和大家一起研讨。

(1)部分标题修改意义不明显。如第三章第一节老教材的标题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虽不够简洁,但突出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但新教材用“基本特征”为题,太过平淡;该节第二目老教材用“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为题,呼应本节标题,再次突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人口观,而新教材以“地大物博?”的疑问句为题,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但感觉不如原标题直接明确。再如第一章三节的标题原来依次是“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现在改为“疆域”、“人口”、“民族”,感觉单薄呆板,缺少原有情趣。对于这类意义不明显的修改,笔者建议还是依照旧版教材。

(2)部分内容需要加强。如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领土,也有辽阔的海洋领土,但新教材对我国海洋领土涉及偏少,仅介绍了我国的领海面积和所管辖的海域面积,对中日之争的钓鱼岛,中菲、中越之争的南海诸岛都没有提及,其实这是极好的情感教育内容,建议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钓鱼岛、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材料,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部分内容删除有待商榷。如老教材中P93阅读材料“乘火车要注意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是重要的生活地理内容,对培养学生生活技能、落实生活地理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不应删去。

(4)部分图幅选配及位置安排不尽合理。如新教材P26“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目,正文一开始这这样叙述“……读中国地形图(见附图),可以看出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中国地形图附图放在教材后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可考虑将该图放到本目中。再如新教材P35为说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采用图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来说明,不如采用图3.14“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1—2010年)”更有说服力,可将P76图3.14挪至P35替换图2.21,两部分内容共用这一幅图,说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进而引起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来体现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

猜你喜欢
新教材正文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更正声明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更正启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