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04-29 02:21:17张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政治课意识思想

张炬

一、思想政治课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关系

1.何为“问题意识”?

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认知上对疑惑、矛盾的现象所主动产生的思考,并探索其发展态势与结果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即问题意识。思维的发展靠问题意识推动,也因认识、疑问、需求等而开启,问题意识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种观念下受到限制,常忽视提问的重要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牢固掌握所学内容,所以我们应适当调整教学理念,让学生担任主体,上课主动提问。只有当教师尊重并且科学引导学生开始提问,思想政治课才会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多元性的课程,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学生问不出问题是“假象”,是对教师“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的惧怕与逃避,这只能证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失败的。追根溯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断答疑解惑,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不擅长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就没有机会解决问题,也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力量。

二、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1.问题意识的现状

首先,学生缺乏好奇的能力。学生从小就在“教师是一切问题终结者”的环境下接受流水线式的思维定势教育,无力摆脱学校、家长、教师的“说教式”灌输,在本该发问、会发问的年纪,被剥夺了想象、质疑的权利,久而久之,学生的求知能力渐渐退化,变成传统“去问题”教育的牺牲者。思想政治课同样也摆脱不了被当成“副课”的厄运。

其次,课堂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核心与关键,而根深蒂固的“尊卑”观念让教师常上演“独角戏”,学生只能重复教授内容,而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能够运用且掌握的知识。同样的问题,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对设置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就模糊,还如何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呢?这不免让人担忧这样的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起思想政治课。

再次,问题意识淡薄。思想政治课的设置目的与意义不能只是在教育典籍或法案中被列出,应该让教师与学生清楚明了。目标的不明确性只会导致师资浪费,误人子弟。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受教师的“误导”,自身缺乏提问“欲望”,逐渐“主观性”弱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淡薄成因分析

第一是目标障碍。教育目标体现教育政策,培养什么样的社会成员全由教育目标决定。中国的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家长、学生都对思想政治课持重分数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标准答案轻学习方法、重教师“灌输”轻学生智力开发的态度,学生的求知思维愈见刻板、程序化,主动探究意识淡薄也是必然。

第二是方法制约。传统“讲授法”备受青睐,它有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但不知与时俱进,只会让学生逐渐“消极、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并未明确告知学生:知识点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而非学习的目的,而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指导方法。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是为实践而学,但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总结更多原理方法论,习惯性地讲解现成结论,轻视实证与归纳的思维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发问意识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没有任何好处。过去,更多强调的是“对与错”,而今更应该探知的是“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能让学生变为“墙头草”。忽视学生人格与智力的教学一定是脱离教育本身的,我们应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创造更多获得“解答”的愉悦情感体验。

第三是观念限制。现实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理所当然地按照教案流程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按照自己的意愿讲授课本知识,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只重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自问自答”,不调动学生积极回答,是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而且会让启发学生自我提问、科学提问,流于形式。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人生来就有的“问题意识”,接受学生的各种问题“挑战”,让其充分发挥想象,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丰富自己的认识。

第四是“提问”技能欠缺。提问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表述。思想政治课上学生的提问技巧主要存在几方面的欠缺:问题过于表面化;偏离主题,思维不清晰;不知从何而问,问什么,羞于提问等。

第五是信息制约。据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信息量越大反而越制约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被灌输的信息量会限制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信息量多元的课程,大部分课堂教学情况是学生先被告知此类问题曾如何被解决,之后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中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去模仿、套用。课堂上反复讨论的也只是书本例举的“现实社会问题”,学生并没有冲破信息局限,发现更多问题,引发探索思考,形成自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生不过是在“嚼剩餐”,没有形成系统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能让学生仅通过坐在教室听教师“讲课本”就产生“问题意识”,“信息量”更多应由学生通过每一学习阶段自己去搜集,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尝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在课下则运用“实践出真知”的辩证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更多真理。

第六是应试教育的阻碍。国情决定教育政策。中国目前靠分数排名的教育决定了分数是学生的救命稻草,也是教师评优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习惯了“机器”式的学习,认为只要掌握并且能背诵“知识点”、“重点”就能拿高分,通过考试是学习的目的,思维的培养与实践并不重要。在“分数”说话的时代,学校、教师不会轻易尝试采用某一种未经实践衡量优劣的新教学模式,学生也不会随意更换学习方法,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便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三、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分析

第一,“问题意识”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对社会现象始终保持高度的好奇与疑问,忽略“唯一解”、“标准答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批判性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应认真钻研教材,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与认知能力,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积极参与到教学目标实现中,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创设各种“提问”情境,引导学生发问,自主思考,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第二,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也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学生思想解放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创造的开始。教师应学着摆脱传统师生“尊卑”观念的影响,在相对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扮演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让学生充分发挥“万事好奇”的天性,变得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第三,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课也应该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推动现代教学模式的传播,让部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除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非仅仅是教师的“倾听者”。思想政治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可以通过大量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方式弥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单边”教学的尴尬局面,实现了“双边互动”,能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愿,使整个教学活动灵活、生动、深刻,不知不觉间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层面,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由于部分学生羞于提问,害怕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能够提问、敢于提问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个没有心理压力、相对民主的环境下学习,非常有助于思想的解放,也能使学生们摆脱“面子”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大胆创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所以教师应该主动营造这样一种气氛配合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鼓励学生发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即使偏离现实、荒诞可笑的问题,也值得探讨、表达以及分享。如果要求学生只能提出有创意或者思考纯熟的问题,那实际上等于是扼杀了学生提问、质疑的欲望。

第五,夯实思想政治基础,让学生能够提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打好基础知识的地基,更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定会发现许多与原有生活经验、知识理论相悖或矛盾的现象,也必然会引起疑问。学生借助“发现”的推力,带着“为什么”,自我发问,自主学习。同时,观察可以让学生们的感性经验得到丰富、升华,有助于其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也是重中之重,因自学受求知欲驱动,而求知欲又从“问题”开始,所以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扩大知识面,发展能力,也能使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

第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提问技巧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应当让学生先以“自学”为主,提问为辅,围绕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通过观察发现,积极发问,再结合具体内容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在课堂内外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类型、种类问题,教师要加以启发、适当引导,让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模糊逐渐走向明朗化。

依照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能:联系实际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生活中,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思想困惑;打破砂锅问到底法,启发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凡事要多角度、多层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逆向反思法,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基础知识”或者“原理”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亦或是学生自己,都要摆正态度。应试教育在当前国情下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分数”也只是学习效果的部分反映,不是知识所有的应用性体现。学校应该扩大考核教师教学效果、质量的范围,杜绝课堂成为教师的“个人秀”舞台。学生也不应走“形式路线”,积极开阔视野是关键。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法制建设、弱势群体生存、全球化市场经济、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可以成为“问题意识”的来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各种问题归类,进行专题研究,课堂上一起整合知识点,摸索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涉及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地域国内国外都提倡,只要开动脑筋总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教师自身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做好各项转变,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方法,都应该配合当下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升华,将现实生活灵活吸收、转化为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发问的“源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并非简单的纸上分数,学生应该强化不做“墙头草”、不喊空口号的意识,知晓实践出真知,坚持学出风格、学出特色。

以上六点关于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目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解决对策,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纸上谈兵”的“窘境”还是会频频出现。教育理念流于形式,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落实,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发挥作用,国家教育政策、政府支持,学校、教师理念转变,学生自身“问题需求”的产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懈怠,都应保持一致性。

世界上找不到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以适用于任何人,试图寻找这样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理论必将影响现实教学。思想政治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扮演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启发者”,去发现适合学生个性、知识结构、学习水平的教学方法,保留传统教学有益部分,不排斥接纳新颖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课堂活动范围,探讨内容及其深度。教师同时要逐渐弱化“灌输式”课堂模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精心设计与组织“自主学习”,在开放、包容、民主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煜.论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2008(12).

[2] 邓仁东.谈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增刊(2).

[3] 张胜前.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12(8).

[4] 徐俊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新课程(上旬),2011(7~8).

[5] 张树纲.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9).

[6] 刘志巧.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文化教育,2011(10).

[7] 黄家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浅谈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5).

[8] 邱香兰.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新观察,2008(11).

猜你喜欢
政治课意识思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