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社会转型期高职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方向,从培养方法、培养途径、培养效果、培养目标、培养保障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师资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高职院校师资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73-03
一、社会转型期下的高职教育转型
目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资金、师资以及招生质量。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缺乏,硬件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特别是校内实训设施设备比较落后;从招生的质量上看,高职教育每年录取分数线的持续下降,学生的质量出现下滑;在师资力量的储备上,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还不符合职业院校的要求,当然,这和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将高职教育从高等教育独立出来时间不长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形态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呈现出的高度复杂化和专门化,社会的异质程度较高所带来的对专门职业人才需要的加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但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因此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正是这个时期的需要。社会的快速转型,也让高职院校经历着这种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习惯了传统大学建制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国家培养政策的转变准备不足,在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调整、师资培养的方法、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方面思考得不够深入,有效的措施、办法不多。
任何一所学校的师资都是学校品质好坏的一杆“标尺”,一所好的高职院校一定有着最优秀、最完善的师资培养和储备,它直接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师资培养和储备是社会转型期的高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尽管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上做了不少大胆尝试,吸收了不少行业的能工巧匠成为学校的教师,但是在面对原有教师和行业教师的培养问题上,有不少高职院校对国家指导性方针出现了“误读”,导致师资培养走了不少弯路,这对本来就耗时的师资培养工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准确解读国家的发展和指导方针,结合学校实际把师资培养落到实处。
二、社会转型期高职师资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陆续探索出师资培养的方法,在这些纷繁的方法中,我们必须找到最有效的甚至带有共性的一些策略,对这些策略进行分析,推进高职师资培养的快速展开。
(一)培养方法:分类培养的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比较丰富,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分类法的理论依据是形式逻辑,分类法在面对不同种属关系时,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清晰而有内在联系的。在面对高职院校不同教师群体时,分类法同样也发挥了思路清晰而又有内在联系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构成大多由四种类型的教师构成:刚毕业教师、行业转入教师、在职工作没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既有行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这四种类型教师的分类标准正是高职院校教师构成的来源:刚毕业教师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他们解决的是师资新老更替的问题;行业转入教师是在行业工作多年后转入高职院校成为教师,他们解决的是技能型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职工作没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是一直在学校工作不具备行业经验的教师,他们解决的是基础类课程授课的问题;既有行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在行业工作多年后转入院校又工作多年的教师,他们解决的是专业课程授课的问题。我们不妨把他们的特点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劣来。
刚毕业教师的优势在于年纪轻,精力旺盛,理论知识扎实、先进,接受新知识速度较快,可塑性强。他们的劣势在于没有行业经验,也没有教学经验。
行业转入教师的优势在于行业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娴熟。他们的劣势在于进入学校时年纪比较大,精力不够旺盛,没有教学经验,积极进取的思想动力不足。
在职工作没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优势在于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熟悉学生,熟悉学校这个环境。他们的劣势在于年纪较大,精力不够旺盛,没有行业经验。
既有行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优势在于行业、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他们的劣势在于年纪太大,精力不够旺盛,积极进取的思想动力不足。
通过分类法的划分以及优劣法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到这四类教师分别所具备的特点,对他们的培养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找准培养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
(二)培养途径:确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由以上四种类型的教师所组成,在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意识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双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读”,他们所理解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拿到教师系列职称证书之外还拿到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这在无形当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过于字面化和简单化。“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含义在于既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无论是实践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的教学,“双师型”教师都能胜任。这种胜任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职业匹配性。
因此,对于这四种类型的教师应该分别做好“双师”的培养工作。
对于刚毕业的教师,既要强调他们教学经验的增长,又要强调他们行业经验的获得。学校一方面应帮助刚毕业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环境,以“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刚毕业教师增长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协调,帮助刚毕业教师实现挂职锻炼的机会。
对于行业转入教师,既要强调他们教学经验的积累,又要强调他们对于先进行业技术的追求。学校既要创造条件帮助行业转入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对行业转入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指导,又要鼓励行业转入教师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甚至可以每年把行业教师再次送到企业当中进行技术“回炉”的提升。
对于在职工作没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既要强调他们对刚毕业教师以及行业转入教师在教学上的帮扶,又要强调他们对于行业经验的积累。学校既要看到这部分教师对于其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要帮助这部分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行业,有行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应该优先考虑这部分教师,挂职的时间可以适当放长一些,尽可能做到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
对于既有行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既要发挥他们在教学上的优势,又要鼓励他们主动和行业接触,保持对行业前沿研究的较大优势。
(三)培养效果:以教学质量作为检测
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培养的选择,那么什么是检测这种师资培养模式的标准呢?这个标准是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优秀师资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高职院校更看重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行业的需要,满足行业的用人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师资培养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也会体现在教学质量上。因此,从教学质量上可以看出师资培养的效果来。
好的师资培养在教学质量上会呈现出与师资培养之前明显的不同。
1.课程理解的不同。没有去过行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对高职课程内容的理解会停留在概念上、想象中;一旦这些教师在行业挂职过程中体验过相关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在课堂的实际讲授中,他们会把这种生动性和丰富性传达出来,给学生营造出职业情境的真实感受,学生在这种职业情境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
2.课程设计的不同。随着行业经验、企业经历的累积,也随着教学经验的磨砺与增长,不少教师开始对高职课程设计提出自己的设想:他们主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所思,有所动,边思边动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原有课程设计的改造。
3.教学方法的不同。面对课程内容当中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高职教师开始主动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思考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更有效的问题。案例法、案例情景表演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成最优的组合后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培养目标:树立在行业当中的影响力
社会转型期,高职师资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在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引领行业,真正确立起在行业当中的影响力;就像许多本科院校的部分师资一定是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这个领域他们拥有绝对的发言权。社会转型期,高职师资的打造一定要确立培养行业专家的方向,这也是高职院校在社会转型期不得不作出的一个师资培养的选择。
首先,如果我们的教师不是行业专家,缺乏对行业前沿理论、前沿技术的研究,那么这些教师就不可能成为行业技术革新的推手,只能跟在行业后面跑,也就无从树立起自己包括学校在行业当中的影响力。在行业中没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往往遭到相关企业的冷落,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往往不愿意与在行业当中没有影响力的院校进行合作。失去这种合作的机会,想要把师资力量放在好的企业进行锻炼培养也就失去了可能,也会影响到学生在这些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甚至是就业。
其次,如果教师不是行业专家,对行业当中的技术革新没有足够的敏锐,那么他们选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往往是行业已经淘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一旦这些学生步入行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在竞争中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并且关系着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高职院校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可以成立相关行业的研究所,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持续地关注行业的发展。以研究促思考,对行业当中的新技术、新突破、新思想、新动向进行研究,以这些研究作为基础去创造更多的新技术、新突破、新思想、新动向。在这个研究所所产生的成果和企业应该是没有任何隔阂的,企业经过论证测试是可以马上投产的,企业很快就能见到效益。因此,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应该转化为学校的财富。可见,高职院校在转型的这一特殊时期应该更加关注科研,一个较强的科研团队不仅锻炼了师资队伍、树立了行业影响力,还可以为院校带来发展的资金。
为了获得先进的行业技术,始终保持学校位于行业研究的领先地位,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师德过硬,行业、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优秀教师到相关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当中去学习,如果有必要就把教师送到国外的企业去学习。等这些教师学习完成后,把开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带回院校、带到研究中、带到课堂上。
(五)培养保障:制度、经济保障双落实
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如果在师资培养的过程当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在培养的具体实施上难度会加大,在培养的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建立师资培养相应的保障制度是高职院校在社会转型期必须面对的问题。
1.考核制度的启动。高职院校教师在行业挂职锻炼过程中,企业对这些教师会有一名或一名以上的岗位负责人,他们负责教授、监督这些教师的岗位学习。挂职锻炼结束以后,这些岗位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工作表现,出具鉴定结果和意见;根据这些结果和意见,院校和企业再次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和鉴定。
2.档案制度的建立。针对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多次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的实践考核档案制度。在这些档案上,记录着挂职锻炼教师在每家企业工作的经历以及企业和院校给出的考核意见和结果。只有档案制度的建立,才能看到教师成长的轨迹,才能为遴选优秀教师到国内一流企业甚至国外一流企业学习提供依据。
3.财务制度的确立。高职院校对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应该给予经济上的保障。教师在挂职期间是不上课的,教师没有课酬,企业也不会给出津贴;为了让挂职的教师放下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在企业学习提升,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好教师在挂职期间的财务补助问题。
总之,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必须把师资培养的工作科学、持久地开展下去,这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与未来。在这项培养工作当中不仅要依靠院校自身的力量,还应该借助相关院校、企业、企业相关政府部门、院校相关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的帮助,单靠院校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师资培养大的突破,应在多方的努力和合作下,使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实现逐步壮大,更多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整个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Z].
【作者简介】陈珺霞(1979- ),女,江苏南京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系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