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形成的法律因素考量

2013-04-29 01:50李奇儒
关键词:宋学

李奇儒

摘 要: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对宋学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法制内容进行研究,并对其对现代的影响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宋学;形成;法律考量

中图分类号:D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088-02

宋学作为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所及,研究之深厚,虽如何比喻都不为过。宋学名流漆侠在《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书中作了精辟和深度的探究,并认为宋学是“经学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转折,一个划时代的变化”。①刘泽华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宋学的发展予以研究。因此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宋学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法治内容进行研究,并对其对现代的影响进行辨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宋学形成的文化背景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宋代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文化成就,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洗礼和升华。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法律在宋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宋初统治者和具有进步意识的官员在认真总结唐末五代的行政没落原因的基础上,从文化更新的角度丰富完善了宋代统治的经验,在宋代行政体制运作成熟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行政文化。这种文化是唐宋行政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产物,是关于如何强化皇权,维持皇权威信,妥善处置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以及有效管制地方官员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宋学的主要内容。宋学的建立者范仲淹、李觏等人都无不是在对前代行政体制的反思基础上,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强烈动机感和使命感。文化和行政的协和也渐趋获得共识。如欧阳修就认为宋学是“大儒君子之学也,理达而已矣”,②显示了在文化人史上的开放和成熟。

宋学的形成是和统治者的右文政策分不开的。宋朝统治者为不至于成为短命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对文化予以重视。不仅有对各种宗教的政策开明,提倡融合;尤为重要的是,其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对文人以及文职官员的重视,更是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国家抚临多方,专尚文治。”③而且重视法律在之中的作用,“近制,明法律举人,试以律令、刑统大义及断案。”④所以如此,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众所周知,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削弱皇权,争夺用人权,造成了动乱;五代纷争,武将跋扈,文人默默,甚或文人斯文扫地,士鲜廉节;佛教等宗教思想虽经打击,但在动乱中赢得了话语权,成为许多士大夫明哲保身的手段,在基层民众中,影响非常光大,削弱了传统儒教的统治地位。自唐天宝后,“历肃、代,藩镇遂不复制,以及五代之乱。太祖即位,罢藩权,择文臣使治州郡,至今百余年,生民受赐。每一诏下,虽拥重兵,临大众,莫不实时听命。”⑤清醒的宋太祖、太宗等人在借鉴前代成败经验的同时,需要在维持皇权和相权的平衡上重新恢复皇帝之权威,这就需要既要以法治国,又要通过“礼”来增强官僚的廉耻感和责任心。而且经过五代十国八十余年的纷争后,中国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儒教文化不仅受到了打击,而且也随着佛教的挑战,主流地位岌岌可危。商品经济观念的增强也改变了传统的义利观念,如何应对这一切变化,就需要寻找一个文化的主干,并借此得以生发。这应该是宋学形成的大背景。

可以说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才引起了文化的反省和复兴,正是在宋代统治者和开明官员以及一些具有敢当情怀的文人如石介、孙复等协和努力下,促成了宋学的形成和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律不仅是主要内容,而且在促进其形成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宋学法制内容之管窥

宋学的法制内容不仅体现在文人的意识上,还体现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上。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1.重塑文官制度,培育官员廉耻之心,强化法律引导无疑就成为不二之选。宋太宗就重视对官员法律素养的选择。如认为“当在精择知州通判,庶清狱讼,若州县得良吏一二,其下必无冤人”。⑥而这种做法最终目的是实现皇权的稳固和强大。历史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有效。而宋代行政法律作用之大,也为时人所肯定,“朝廷兴治之源,法制休明为大。”⑦同时成为我们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主题。

2.官员和文人的法律素养普遍很高,这是和朝廷的重视分不开的。如李觏就认为“宪令所加,宽猛或异,苟失权时之制,则致远恐泥矣”。同时强调法律的公平适用“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⑧之后王安石等人更是如此,虽被世人苛责,但可知官员在依照法制治理的同时,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行政效绩。

3.注重法律的严谨和连贯。宋代修法之频,也被世人诟病,但之中也可见官府和官员对法律的重视,而这种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凝聚着官员的文化认识,之中带有浓浓的文化痕迹。“夫圣王之法,欲其简约而明白,使人易避而难犯。”⑨南宋官员施师点甚而将之上升到国家治乱的高度。“法为天下信,事为天下功,臣下争欲变法,各求之事,不参核而遽从,已变遄复,暂立忽废,此功信所以隳,国权所以去也。”⑩这里面也无疑透露出在变革中文化的竞争因素。

4.官员治理地方注重法律和教化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教化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宋代官员处置地方事务,在注重法律的惩戒功能时,更加注重教化的作用。在这方面就形成了“吏畏民,不轻出令;民爱吏,思其遗化”的良好行政生态。11 而对于不注重教化,甚至适用法律错误的官员,采取不予重用的办法。如宋仁宗“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12 即使对于贪官赃吏,朝廷也给与警醒的机会,希图自省。如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就认为“朕欲治赃吏,须检举祖宗旧法,先告谕,庶行之不暴”,这和宋初“祖宗治赃吏至弃市”13 情形完全相反,从中不难发现宋学的影子和宋代培养官员廉耻的理念。

5.注重馆阁储才。宋代的馆阁官员,不仅帮助皇帝提供执政经验和文化普及,还是宋代重要的储才来源。这是因为馆阁体现了朝廷“聚天下贤才,长育成就之意”。14 一些经过皇帝认可,且名声显著者,出任官职也必须经过这种程序,“若果出圣意拔擢,即须是非常之人,名声显闻于时,然后厌伏群议,为朝廷美事。如近世张知白上书言事,论议卓越,真宗皇帝拔于河阳职官……知白诏还奏对称旨,亦命试舍人院,然后授以正言。”15

三、余论

在对宋学中法律因素考量时,我们从中看到许多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文化思想,如“吏治欲其无迹,吏术欲其无烦,天下之格言也。虽然,可以无迹于己,不可以无迹于民;可以无烦于人,不可以无烦于身”。16 如此种种,实属繁多。在对宋学法律因素考量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中的逆动。在宋学发展中,各种学派的此长彼消,有着深刻的行政背景因素。如漆侠等先生认为,宋学的时代烙印就是经世致用。因此,从这个论题出发,实用必然有先天的功利因素,这是其原罪形态。同时也应看到,宋人引以自豪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只不过是被光环笼罩着的一种博弈。在行政体制运行较为合理的情形下,在双方利益博弈均衡的情况下,任何一方破坏运行都会打破这一利益平衡。这在文官制度下,是一种常态。而对于经历五代以来轻视文人的情况下,文人自省的潜意识里面不能说没有希望这一地位提高得以维持,甚至进一步提高。而对于宋代皇帝在抑制武人、重用文人的情形下,也有着任用比例科学的问题。在抑制武人的战略成功后,如何抑制文人的势力蔓延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表现在用人上,就是皇帝既设立规则维持这一局面,又有意无意地打破这一规则,以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进而维持皇家的权威。这就是法律在宋学中的作用。总的讲来,宋学的产生对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是空前的,虽然带有先天的不足,但其精华和积极的精神内涵是不容忽视的,其所给予今人的积极之功效远大于消极性,其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其产生之时,所蕴含的文人之真诚情怀以及担当情怀是至今不可忘却的。如同康德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象善良的意愿那样,能没有限制地良好保持。”17 在如今文化碰撞激烈、主流文化不彰的情形下,反思宋学有其积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宋学,重新认识宋学的原因所在。

注 释:

①《漆侠全集》第六卷,第274页。

②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八《易或问三首》,第467页。

③蔡襄:《蔡襄集》卷十三《医人李守文可国子四门助教制》,第254页。

④刘挚:《忠肃集》卷三《论取士并乞复贤良科疏》,第95页。

⑤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一《祖宗圣训》(一),第14页。

⑥两则同见(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祖宗圣训》(二),第16-18页。

⑦蔡襄:《蔡襄集》卷之十《中书试礼部尚书除御史大夫制》,第181页。

⑧上述见于《李觏集》《刑禁一》、《刑禁四》。

⑨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八《奏议奏乞今后冲改条贯并委法官详定》,第251页。

⑩叶適:《叶適集》卷二十三《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第485页。

11 叶適:《叶適集》卷之一《上宁宗皇帝折子三》,第4页。

12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四《祖宗圣训》(四)。

13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十三《玉牒初案》,第2290页。

14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五《祖宗圣训》(五)。

15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六《内降条贯》,第225页。

16 叶適:《叶適集》卷之十《台州重建中津桥记》,第171页。

17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第8页。

参考文献:

〔1〕漆侠.漆侠全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2〕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蔡襄.蔡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刘挚.忠肃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叶適.叶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8〕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9〕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10〕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宋学
青岛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基于非球形颗粒模型的胡麻脱粒物振动分选仿真与试验
区域CGCS2000坐标获取的欧拉矢量法
基于钽酸锂薄膜衬底的声表面波谐振器
立足科技前沿,推动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访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设计研究所所长宋学官教授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两宋之际理学的境遇和演变
从《中庸章句》引注看朱熹经典诠释的原则
漫谈宋学勃兴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