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詹姆逊思想研究述评

2013-04-29 01:50张彩云
关键词:詹姆逊述评思想

张彩云

摘 要:詹姆逊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在国内外文坛中确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阐释理论、空间理论、乌托邦理论、美学思想等理论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就詹姆逊思想研究的这诸多问题作一综述和评析,以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詹姆逊;思想;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049-04

一、概述:国内外詹姆逊思想研究现状

时下,当我们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已成为西方学界的一位领衔人物。有人称他是一个批判的文艺理论家,有人称他是一位后现代理论的专家,有人将他视为是二战以来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位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大家对詹姆逊的评价如何不同,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詹姆逊的理论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事实上,的确有不少学者感受到了詹姆逊思想的魅力,他们看到了詹姆逊理论工作的独特意义,对他本人及其理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关詹姆逊的英文网站有一万多个,有许多人通过网络与詹姆逊先生对话。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詹姆逊著述的新书不断,研究他理论的专著也有十余种。从1990年至2003年,北美地区有三百多篇博士论文涉及到詹姆逊,这些论文中既有对詹姆逊理论景观的全面分析,如Rethinking“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也有比较研究,如Posting Marxism:A To totalizing critique of Fredric Jameson and Ernesto Laclacu;也有专题研究,如The Culture Logic of Postmodernism critiqued by Fredric Jameson。据统计,目前在英语世界专门以他的《政治无意识》为对象撰写的专著就至少有四部以上,而以詹姆逊的学术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更是令他的不少同行难以相比。在“实证”之风正劲的美国学术界,有这样多的研究者对詹姆逊理论感兴趣,说明詹姆逊确实无愧于“引导了美国人文学科的方向”的荣誉。①

在中国,詹姆逊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学界,尤其是文艺理论界最熟悉的美国批评家之一。随着詹姆逊1985年在北大为期四个月的讲学以及介绍文化理论的开始,这位西方马克思主义阵地中的重量级人物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界。1986年,詹姆逊的北大讲演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出版,激发了以王宁、王一川、王岳川、陈晓明、张颐武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热情。此后不久,通过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大量译介,这种批评话语和思维方法也被应用到中国文化和文学方面,并以此阐述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现象。这激发了国内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理论的积极思考。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詹姆逊的主要著作大多有中文译本,如《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政治无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可见的签名》《地缘政治美学》《时间的种子》《文化转向》等,在国内的许多翻译图书还译介了詹姆逊的理论文章,如王岳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张京媛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判》,王逢振编辑的4卷本《詹姆逊文集》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学者研究詹姆逊理论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中国学术领域的不断开放,许多中国学者有机会到美国亲身接触美国文化语境下的詹姆逊批判理论。詹姆逊也常现身说法,从1985年以来,时常到中国的大学讲学,也与许多中国学者有过对话,他们成为了詹姆逊研究在中国的主导力量,不少学者对詹姆逊投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从学术研究的旨趣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詹姆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詹姆逊思想的总体关照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在他本人编辑的《后现代主义,詹姆逊,批判》(postmodernism / Jameson / critique, Washington, DC,Maisonneuve Press,1989)一书的导论中颇有价值地纵览了詹姆逊的工作,书中收入13篇评论詹姆逊的典型文章,并载有与詹姆逊的一篇访谈和他自己的一篇后记“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该书中詹姆逊的思想得到了较为总体性的阐释;英国学者肖恩·霍默(Sean Homer)在《弗里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后现代主义》(Fredric Jameson: Marxism,Hermeneutics, postmodernism,New York,Routledge,1998)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詹姆逊的作品,同时分别从形式的问题、历史的描述、快感和欲望政治学、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和空间理论、社会总体性思想等六个方面较全面地考察了詹姆逊的思想并分析了其思想中所蕴涵的理论和政治意义;类似地,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也从整体上研究了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他的这一研究体现在《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中。

(二)对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和斯蒂文·贝斯特(Steven Best)的《后现代理论》介绍了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指出“詹姆逊一马当先,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同后现代争论衔接起来。他不仅始终致力于批判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且还吸收了他们的贡献,以此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1]。但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也同时指出:“詹姆逊的这种调和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存在着深层次的紧张关系,后现代立场有时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观点。他的著作是一种折中的多视角理论。”②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在其《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研究讨论了詹姆逊的主要思想,指出“詹姆逊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综合在一起,这是他的著作最具分量之处。但事实上,他的著作却常常使马克思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两种人都感到不快”。③詹姆逊试图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后现代世界中保留一种中心化的视角,遭到后现代的批评。而当他把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文化统治的时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又表示反对。瑞泽尔认为詹姆逊虽然坚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取向,但他缺少一种能动主体方面的理论,而且从来没有认同过一个革命实践的主体的存在。肖恩·霍默(Sean Homer)在其Fredric Jameson中详尽地介绍了作为批判家和理论家的詹姆逊的作品,联系詹姆逊继承的哲学传统给詹姆逊的理论和政治方案定位,同时也开展了对詹姆逊理论的批判。他认为,由于詹姆逊没有充分地提到后现代性的经济问题,显得过于后现代因而不是够格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认为,詹姆逊是“椅子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将詹姆逊读解为并不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当然更为服理于自由主义学派,但是恰当的强调无疑在于并不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三)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是近年来哲学研究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围绕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特征、意义等等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试图通过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相关考察来对詹姆逊思想有所了解和启发。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指导张艳芬的博士论文《詹姆逊文化理论探要》,主要从语言、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这三个维度,探讨性地研究詹姆逊的文化理论,指出对文化的关注正是詹姆逊理论的一条内在的线索;新疆大学刘志友先生指导侯斌英的硕士论文《试论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作者首先从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入手,分析了这一定义的三重含义,认为詹姆逊从坚持经济基础决定论、唯物主义历史观、总体性原则和辩证法四个方面显示出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确定了其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理论家的地位,进而又从他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立场出发,探究了他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其次总结了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归纳了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描述,探讨了他在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创见和不足之处;江西师范大学陶水平先生指导丁升华的硕士论文《詹姆逊的文化转向理论探析》,从视觉文化转向、空间概念的至上、美学研究的转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华南师范大学陈世放先生指导戴湘的硕士论文《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从理论的层面梳理和总结了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其特色,着重挖掘詹姆逊作为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启示。江西师范大学赖大仁先生指导杨希珍的硕士论文《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述评》,对詹姆逊的三种文化形态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学领域观照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论述了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四)对詹姆逊阐释理论的读解

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和教学领域中从事多年工作的学者陈永国先生,就以詹姆逊的思想作为研究内容,出版了《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该书从三个角度探讨了詹姆逊所首倡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第一部分,“总体性与总体化:哲学传统的继承与批判”;第二部分,“辩证美学: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阐释学”;第三部分,“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政治学”。由此,詹姆逊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得到了整体性的研究和阐发,詹姆逊首倡的作为完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主要面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在此之前,华裔加拿大籍学者谢少波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抵抗的文化政治学》中对詹姆逊的思想予以了专门的研究。在该书中,谢少波主要围绕詹姆逊的阐释理论,探论了詹姆逊理论中的历史、意识形态、乌托邦欲望等主题。其中,詹姆逊的思想本身被放置到一个广阔的理论语境中,与德里达、德曼、弗莱等人的理论相提并论,通过对照与比较,詹姆逊得到了某种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山东大学董亦佳先生的博士论文《詹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围绕詹姆逊赋予新内涵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乌托邦诸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角度,探讨了詹姆逊阐释理论的建构路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意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章安棋教授指导姚建斌先生的博士论文《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陈传才教授指导的李世涛的博士论文《詹姆逊文学阐释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王国有先生指导蓝颖的硕士论文《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重构及其当代意义》等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詹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作了精细的梳理,形成了基本思路,进行了比较完整、深入的研究。

(五)对詹姆逊空间理论、乌托邦理论、美学思想等理论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先生指导王瑞的硕士论文《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做了一个较深入的梳理,揭示了其文化、美学、政治经济学意义;北京语言大学王宁先生指导张伟的博士论文《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梳理了西方乌托邦思想源流,论述了詹姆逊乌托邦理论的形成和早期运作,通过比较乌托邦概念与宗教救赎观、自由观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说明詹姆逊给乌托邦概念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普遍意义,具体地展示了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深化;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先生指导胡亚敏的博士论文《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介绍和评述了詹姆逊的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阐述了詹姆逊的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框架,探讨了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后现代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形式批评的设想。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还波及到詹姆逊的美学思想等理论。如:广西师范大学马驰先生的《在与当代思潮的对话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论詹姆逊的美学思想》,李世涛先生的《无法逾越的视域——詹姆逊美学阐释学中的历史及其作用》,张伟女士的《反全球化与詹姆逊的左翼美学》等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詹姆逊美学理论,揭示了詹姆逊美学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也有国内许多文艺批评学者将詹姆逊理论零散地套用在分析电影、文学作品、广告等文化文本上,将产生于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批评理论拿来分析建构中国文艺批评的话语模式,尽管这种理论运用还较稚嫩、生硬,但其作用和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评析:国内外詹姆逊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

首先,从国内外关于詹姆逊思想研究的考评中,我们可以看到,詹姆逊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在国内外文坛中确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而詹姆逊学术研究的特点也非常突出:研究领域广泛、知识面宽,能够博采众长、著述丰富;注重思辨、理论性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詹姆逊终其职业生涯追求的目标一直表现为,他不是从意义、物质和历史的现实中撤离出来,而是批判性地介入后期资本主义的力量,它所提供的洞察力和理解有助于成功地实践集体的目标,并艰难地从必然中获得了自由。”也就是说,我们在对詹姆逊思想进行多角度读解时更要注意其理论背后的现实依据,注意其理论指向的现实思考,也就是他在多种理论阐释中一再强调的晚期资本主义的逻辑体系。也只有深入体会到詹姆逊这种干预现实的努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其解建构在此基础上的理论体系。

其次,就国内外的詹姆逊思想研究而言,多数研究集中在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等文学理论与批评,及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方面,这些研究或对詹姆逊本人及论著作宏观的评介和概述,或从不同侧面对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或后现代理论进行探讨。不可否认,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无疑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理解詹姆逊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也为我们对詹姆逊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可以利用和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但鉴于詹姆逊理论本身的博杂精深,论证方法的交错繁多,语言风格的晦涩深奥,直接导致了目前学界对詹姆逊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其思想的某一个方面,体现为个别观点的陈述与论证,缺乏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梳理和解读。因此,对于詹姆逊研究有待深入,也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张旭东先生在评价中国学者接受詹姆逊的影响时说,詹姆逊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如果以这个判断来衡量学界对詹姆逊的研究,着实也不为过。正是基于此,我们不禁要问:在詹姆逊多绪庞杂的理论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基石,有一条主线或灵魂在统领?他的多个文本之间是否毫无关联、彼此分离?

我们认为,尽管詹姆逊吸收了众多的思想资源,敢于挑战当前学术的局限,试图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他的理论并不是杂乱无章、彼此隔离的。他在不同场合声称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当我们置身于其理论间就会发觉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因而成为其理论的核心、精髓。麦克埃布在谈及詹姆逊的理论时说:“甚至最局部的、专门的分析都可以在其理论框架中找到其位置。”“它们通常在开始时都比较慢——这时基本的前提开始发挥作用——但是,一旦这些前提的作用被逐渐地展示出来,这些判断就把越来越多的材料说明清楚了。”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詹姆逊的理论,就无法进入他的文本,更无从把握其研究路径。同样,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其整体的理论框架,也就无法理解其具体的、微观的分析。这样,我们为了读懂其单个文本,就必须理解其全部的理论,理解其理论展开的基石。这同时就不得不引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注意:在西方学界大多远离马克思主义之时,詹姆逊为何选择走近马克思主义?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他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是如何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展开其单个文本的论证,进而建构其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的?对这一相关问题的回答是目前我国学界所少有涉及的,而恰恰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成为我们正确认识詹姆逊、真正读懂其晦涩难懂的理论阐释的关键所在,也是詹姆逊折服人并让人钦佩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理解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单个文本的理论涵义,同样也就不可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所具有的理论穿透力。

注 释:

①②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38,250.

③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3.347.

④李世涛.重构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参考文献:

〔1〕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1998.

〔3〕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詹姆逊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梁永安.重建总体性:与杰姆逊对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王逢振.交锋21位著名批评家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李世涛.重构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3.

〔10〕郑敏.从多元到对抗——谈弗·杰姆逊学术思想的新变化[J].外国文学评论,1993(4).

〔11〕姚大志.詹姆森: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J].山东大学学报,2003(4).

〔12〕胡亚敏.不同语境下的后现代——与詹姆逊的对话[J].中外比较文学,2001(3).

〔13〕刘进.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寓言理论评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l).

〔14〕王希华.总体性辩证法的辩护与超越——论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J].理论学刊,2009(1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詹姆逊述评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詹姆逊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论詹姆逊的辩证批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