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筱安
一扇清风洒面寒,应缘飞白在冰纨。坐知四海蒙膏泽,沐浴君王德似兰。
—宋·苏轼《端午贴子词·皇帝阁》之六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字,作“门扉”,从“户、羽”。其中的“羽”表明扇子最初很有可能与鸟羽有关。
从考古方面推测,扇子的发明不晚于陶器的出现。原始先民用一片棕榈叶或是羽毛在面前挥动发现有习习凉风,得以逐暑解热。需要是发明的原动力,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扇子就这么出现了。
关于古代的扇子,文献记载不少,但至于扇子确切始于何时,很难考证。先秦古书《世本》中有“武王始作箑”(“箑”又作“霎”,扇子的古代名称);西晋崔豹《古今注》记载:“舜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箑”字从“竹”,可知当时的扇子应该与竹子也有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说明尧舜之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则称扇子是在周昭王时一个叫孟夏的人发明的。南北朝的庚肩吾在《团扇铭》中说“武王玄览,造扇于前。班生赡博,白绮仍传”。
由文献不难看出,尧舜至夏商春秋时期是我国扇子的定型阶段。据传,舜作“五明扇”,“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商高宗武丁取雉尾作扇,作为服章制度;周代用“雉尾扇”做成王后夫人的车服,障尘蔽日。扇子当时成为统治阶级仪仗的一部分,这种长柄大扇,通常以竹为柄架,配以珍禽羽毛,按序组合而成的“雉尾障扇”(俗称障扇、掌扇,即长柄扇),以遮蔽阳光、风尘,显示威仪。如《古今注》所记:“即辑雉羽为扇, 以障翳风尘。”
战国秦汉时期,扇子已不再是帝王专有,普通百姓以木、竹、苇等为材料制扇,“以扇逐暑”。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丝织物愈加丰富,扇面材料增加了蔑竹和绞绢,扇形也有所变化。半规形的“便面”成为当时的主流, 用细蔑竹制成,从皇室到百姓都有使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马山砖厂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了此类竹扇。
西汉宫廷中以竹木为架,围成圆形或椭圆形,再用薄丝绢糊成,称之为纨扇,又称团扇、宫扇。纨扇最为考究的要数“齐纨楚竹”——用山东的绢和湖南的竹制作扇面和扇骨。对称式团扇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风格扇型的主流,被历代沿用。南宋诗人陆游诗曰“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一直到宋代,团扇都风靡于民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麈尾扇、比翼扇、折扇、葵扇相继出现。“麈”为领队的大鹿, 手执麈尾意为“领袖群伦”。麈尾扇由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始创,在纨扇上端加两小撮麈尾毛。比冀扇是将麈尾扇上端的麈尾改成鸟羽。
折扇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扇子,古称之为“聚头扇”,又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已经有相当规模,在明代广泛流行,清代有了更大发展。
1.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图中仕女所持为
障扇,以显帝王威仪。
2.(传)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图中仙
女所持为羽扇。
3.(传)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图
中韩熙载所持为竹丝扇,也称棕丝扇,婢女
所持为唐式提扇。
4.便面 西汉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